天天看點

時隔兩年多頒出國家科技獎,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有何特點

時隔兩年多頒出國家科技獎,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有何特點

第一财經

2024-06-24 20:02釋出于上海第一财經官方賬号

距離2021年舉行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已過去兩年多,今天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正式公布。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2人: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2項,包括一等獎8項,二等獎5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39項,包括特等獎3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120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10人。

時隔兩年多,今年頒出的國家科技獎項目有哪些特點,科技獎的提名、評獎有哪些不同?

項目呈現三大特點

今年的國家科技獎呈現三大特點,一是聚焦“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二是中青年科技人才成為大陸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三大獎通用項目中,45歲以下完成人占比40%左右。三是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繼2001年度王選院士獲獎之後,再度出現“60後”,薛其坤院士今年61歲,是曆年最高獎獲得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前沿領域。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薛其坤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講解,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時隔兩年多頒出國家科技獎,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有何特點

 2024年6月13日,薛其坤在清華大學低維量子實體國家重點實驗室操作實驗儀器。新華社圖

薛其坤團隊聚焦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凝聚态實體中的一個重要量子效應。一直以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沒有被實驗證明。能否找到顯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實體學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各種方案,但均未能在實驗上取得實質性進展。2009年,薛其坤帶領團隊向這個無人區探索。

2012年底,薛其坤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關于此項研究成果的論文很快被接受發表于《科學》雜志。因為這個重大科學突破,薛其坤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并于2020年成為首位獲得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

薛其坤接受采訪曾表示,這個發現之是以很重要,是因為所有電子器件,包括手機、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發熱。他們從量子科技的底層發現了這個規律,這個發現可以讓電子在運動過程中消耗能量很低,是以會影響很多技術發展。

他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已成了全世界在量子科學方面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這個效應不僅在最早發現的材料體系中實作了,在其他材料中也得到了驗證,這說明它有很好的普适性。但真要商業化應用,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不隻是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今年的獎項也有多項和經濟社會息息相關的關鍵技術應用。

比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以及“射頻系統設計自動化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

今年是5G商用5周年,工信部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4月底,大陸累計建成5G基站達374.8萬個,占大陸移動基站總數的31.7%,占全球5G基站總數超六成,超90%的5G基站實作共建共享;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26.6個,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标。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測算,5G商用五年來,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産出約5.6萬億元,間接帶動總産出約14萬億元,有力促進了數字經濟發展。

工信部提名的“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主要完成機關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資訊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郵電大學,東南大學,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紫光展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同樣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射頻系統設計自動化關鍵技術與應用”,基于這一項目,大陸自主研制出600多款射頻晶片、元件與微系統産品,相關成果已用于大陸400多家企業,量産超過20多億顆,支撐了國産5G基站/終端等産品等自主研發和多個重大工程。

時隔兩年多頒出國家科技獎,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有何特點

上海交大供圖

“射頻”顧名思義就是能夠輻射電磁波的頻率,射頻系統廣泛應用于無線通信、感覺探測、汽車電子、航空航天、智能系統等領域。由于射頻系統工作頻率高,波長與電路結構尺寸相近,分布效應顯著。加之具有跨尺度、跨材料、多實體、多功能等特點,射頻系統複雜度高,設計實作難度大。射頻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是射頻技術與産業鍊的源頭與基礎,也是大陸長期被卡脖子的一個痛點。

第一财經從上海交大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領銜的該項目,突破了射頻系統模組化仿真、設計優化、內建封裝等關鍵技術,自主研發出國産射頻設計自動化成套軟體,設計研制了一系列性能優異的射頻電路系統産品,建立了晶片IP庫,實作了大陸射頻系統設計自動化技術和設計軟體工具基本自主可控。毛軍發說:“單一晶片再先進,隻有在系統中才能發揮作用。”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對算力需求與日俱增的今天,“內建系統”設計思想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他預測,未來60年很可能是“內建系統”的時代。

提升獎勵品質

今天揭曉的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從獎勵數量來看,與2020年度基本持平,但由于2021、2022年度都沒有頒發國家科技獎,是以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難度更大。

近年來,大陸正不斷優化國家科技獎勵體系改革舉措。

202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改革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明确要堅持公正性、榮譽性,重在獎勵真正作出創造性貢獻的科學家和一線科技人員,控制獎勵數量,提升獎勵品質。調整國家科技獎評獎周期。完善獎勵提名制,規範提名制度、機制、流程,堅決排除人情、關系、利益等小圈子幹擾,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優化科技獎勵項目,科學定位國家科技獎和省部級科技獎、社會力量設獎,建構結構合理、導向鮮明的中國特色科技獎勵體系。強化國家科技獎勵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緊密結合,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的獎勵力度。

今年5月,《國務院關于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決定》公布,例如,将第三條修改為:“國家科學技術獎應當堅持國家戰略導向,與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國家加大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獎勵。國家自然科學獎應當注重前瞻性、理論性,國家技術發明獎應當注重原創性、實用性,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應當注重創新性、效益性。”

2023年度的獲獎項目,總體來看,基礎研究領域重大成果持續産出,自然科學獎連續9次産生一等獎,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方忠研究員及其團隊,在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方面取得的重要科學發現,推動大陸拓撲物态研究領域站在國際最前沿。交通運輸、電子資訊、先進制造、醫藥衛生、農業等多個重要領域,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堅持自主創新、厚積薄發,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促進制造業轉型更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悉,今年的國家科技獎在評獎工作則突出以下三個重要方面特點:突出國家戰略導向、完善提名機制、加強評審把關。例如,堅持“四個面向”,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并作出創造性貢獻作為提名和評審的重要原則,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優化評審組設定和評審委員會專家構成,強化重點領域。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辦法》,壓實提名者對材料把關、協助異議處理核查等責任,要求提名者與候選者所在機關對候選者政治、品行、作風、廉潔等情況做好稽核把關。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

檢視原圖 335K

  • 時隔兩年多頒出國家科技獎,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有何特點
  • 時隔兩年多頒出國家科技獎,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有何特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