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敢社交”“沒空社交”……城市孩子正在遺失“青梅竹馬”的童年

作者:四面雲山 738

  記憶深處,童年的快樂,總與在院子裡“瘋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小夥伴三三兩兩,追蝶嬉鬧、爬樹摘果、跳橡皮筋……滿眼生動充實。如今,沒玩伴一起玩、沒時間暢快玩讓不少孩子“社交缺失”。不少受訪家長擔心,缺少同齡間的溝通,孩子的内心會越來越自我。

  “青梅竹馬”的童年美好正在成為消失的記憶。專家建議,要讓孩子脫離老師家長主導的社交形式,自主地參與社群社交尤為重要,這需要各方面支援。

  1 孩子“不敢社交”“沒空社交”?

  吃過晚飯後,市民張女士習慣帶着女兒到小區院子裡、周邊小公園轉一圈,希望能碰到同齡的孩子跟女兒玩。可有些“奇怪”的是,能遇到同齡孩子的機會很少,隻是偶爾有幾個。“我小時候,就盼着吃完晚飯到外面玩,現在想給孩子找個玩伴也不容易呀。”張女士說。

  張女士的感受并非個例。

  大沙坪的徐女士覺得現在孩子越大越忙,上幼稚園時還常到小公園和鄰居小朋友玩,現在上國小了,孩子每天除了上學就是去上興趣班,偶爾休息也多是家長帶着玩,很少孩子自己主動約朋友玩。張女士說孩子成績不錯,鋼琴彈得也好,就是不太敢“闖”,什麼事情都要家長幫忙去溝通處理。有一次去遊樂場,有的項目要至少3個孩子才可以玩,别的孩子會主動去問其他小朋友要不要一起玩,而她家的寶貝卻坐在闆凳上幹等,不敢上前。

  “我10歲之前在農村生活,一個村子同一個姓氏,可以說是一個大家族。同齡的兄弟姐妹不少,每天放學後就是在村子裡玩鬧,家長不喊絕對不回家。後來到了城裡上學,每天放學後也是和小夥伴一起在巷子裡玩。”家住雁灘的侯瑜是75後,家裡的二寶今年7歲,讀一年級。提到孩子們的玩伴話題,她深有感觸,“從大女兒到小兒子都一樣,上學後玩伴逐漸都‘消失’了。”侯瑜無奈地說,自家所居住的小區比較小,鄰居們也比較熟悉,小兒子在上國小之前,無論春夏秋冬,每天都有大量的時間在小區裡玩耍,固定的玩伴有五六個。說起兒子和玩伴的快樂時光,侯瑜很開心,“上幼稚園後,也是每天一起玩到要睡覺才各自回家。但是上學後,孩子們去了不同學校不同班,周内都有課後延時,每天接回家基本上就快六點了,晚飯後有時會下樓玩一會,還要下圍棋、寫作業、閱讀、聽英語……這一系列完成就該睡覺了。”侯瑜說,孩子現在的社交很固定,玩伴就是同小區的幾個朋友,但周末要想約在一起也全憑運氣。“至于學校的同學,關系較好的私下聯系也不多。”如今她在想法安排,保證孩子每天能有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時間。

  2 “電子保姆”成為孩子最大的“玩伴”

  另外,随着手機、平闆電腦的普及以及針對低齡人群軟體的開發,電子産品成為了孩子們的“電子保姆”,參與到兒童成長的方方面面,并形塑着他們的娛樂社交生活。

  “聽兒歌、識漢字、看卡通片、學英語……平闆和手機裡給孩子學習、娛樂用的App就有七八個。”市民趙女士的兒子晨晨就讀國小二年級,從幼稚園起,家裡的手機和平闆就被各類學習類、娛樂類App“占據”。“一方面我們平時工作比較忙,顧不上陪伴孩子的時候,就讓他一個人在平闆上看卡通片;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學習任務、課程都‘搬到’網上了,線上打卡、網上送出作業……哪一項都離不開手機,學習和遊戲都在手機上。可以說,手機已經成為陪伴孩子生活最多的‘玩伴’了。”令趙女士擔憂的是,和這位“玩伴”相處久了,孩子不僅視力逐年下降,二年級就戴上了“小眼鏡”,而且性格也變得“宅”起來。“孩子一玩起手機就不愛出門,周末有時候我們想帶他出去玩,認識新的小朋友,他都一百個不情願,好說歹說才跟着出門。”趙女士無奈地說。

  而另一位媽媽劉女士也對孩子依賴手機憂心忡忡,“我兒子今年上四年級,每次寒暑假找同學玩,孩子們聚在一起最後還是各自捧着手機或者平闆,不是一起打遊戲就是各玩各的,互相連句話都不說。”劉女士說。

  3 生二胎養寵物 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不孤單

  “有時候看着孩子一個人在家玩,心裡挺不是滋味。”對于孩子經常性沒有玩伴,侯瑜有些自責,“周末孩子興奮地出門去找朋友玩,但一會就失落地回家,說是人家都去上課了。這時候家長心裡真的是很難受。”侯瑜說,為了讓孩子有玩伴,她一直都在幫孩子建立社交,“為了給孩子找玩伴,我常主動接近其他家長。”尤其是周末,她也會鼓勵孩子出去玩,或者讓約小朋友來家裡玩。

  安女士是個全職媽媽,丈夫是中學老師,兒子上國小五年級。兒子放假後,安女士和丈夫有足夠的時間陪兒子,他們一般會帶着兒子回老家待一個假期。“老家孩子多,大家都盼着放假回去一起玩。”

  老大剛剛三歲的杜女士和夫妻周先生覺得,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有個兄弟姐妹,不然孩子太孤單了。擁有同樣想法的二胎寶媽林女士說:“我自己有個姐姐就覺得特别幸福,小時候我們一起玩耍,長大後經常一起逛街!”

  但是,畢竟二胎的養育成本是“加倍”的,也有家長退而求其次,通過養寵物讓孩子有個陪伴并學會照顧“他人”的生活與情緒。“我家小貓是帶孩子在菜市場偶然買的,自從養了以後,我覺得孩子長大了,有一種當‘姐姐’的角色代入感,懂事了很多。”市民陳女士說。以她的經驗看來,小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有限,小動物有時可以充當“傾聽者”,孩子把自己的委屈或者想法和“小夥伴”分享後,壓力也會得到釋放。而且小動物可愛的模樣、毛茸茸的觸感,也能讓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撫慰。

  4 培養社交能力自主的社群社交尤為重要

  受訪者都表示擔憂,現在的孩子放學後自由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缺少同齡間的溝通,内心會越來越自我。對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甘肅12355青少年服務台負責人張莉老師說,校園教育傳授更多的是認知能力,而适應未來社會的情感能力、社交能力也就是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往往被忽視,而培養這項能力的最有效途徑便是與同伴來往。脫離老師、家長主導的社交,自主的社群社交是鍛煉孩子非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10歲左右是孩子社交需求最旺盛的年齡段,獲得同伴的認可,是他們順利度過這一成長期的關鍵。家長應給孩子創造更多自主的社群社交機會,将孩子從過多的教育訓練班、電子産品的虛拟世界中拉回到現實的社交生活。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張老師建議說,增進孩子社群社交需要得到全社會支援。一方面,要優化面向兒童的社群服務,給社群内的孩子打造更多可以共同參與的平台和活動;另一方面,要完善面向兒童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兒童綜合遊戲環境,在社群建設與改造時,充分考慮每個年齡階段孩子的需求,建設适合不同年齡階段兒童青少年的遊樂空間,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記者 張丹 任澤昕 周靖博)

(來源:蘭州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