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GP指南 | 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

作者:中國全科醫學

中國2型糖尿病

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

CGP指南 | 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

本文來源: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J]. 中國全科醫學.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19.(點選檢視原文)👈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綜合管理中,運動是生活方式幹預的主要形式之一。大陸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國國情且納入最新研究證據的T2DM運動治療指南。為此,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和中國體育科學學會聯合組織國内内分泌及代謝病學、運動醫學、康複醫學、醫學營養、老年醫學等相關領域專家團隊,系統整理了近年來國内外高品質文獻,編寫了《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旨在為臨床醫師、糖尿病教育護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員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運動指導。該指南包括T2DM運動治療的基本原則、急慢性并發症、共患疾病、常用藥物、運動時機、運動中血糖監測、運動營養、運動損傷、運動依從性及數字醫療等,共76條推薦意見。該指南具有較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為中國T2DM患者提供科學、規範的運動治療方案。

NO1.

本指南常用術語

向上滑動檢視22個本指南常用術語

(1)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與運動(exercise):體力活動和運動常交替使用,但這兩個術語并不是同義詞。體力活動是由骨骼肌收縮産生的任何身體運動,使能量消耗增加到基礎代謝水準以上,通常是指在身體活動分類中能夠增強健康的身體活動。體力活動可以分為職業、交通、家務和休閑四大類。運動是休閑類的體力活動,是有計劃、有組織、可重複,旨在改善或保持體質健康的身體表現或健康的身體活動。

(2)體力活動水準(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是描述個體進行規律有氧運動水準的概念,與肌肉發達程度、體重、工作強度、時間和頻率相關。體力活動水準分類與個體在特定水準獲得的健康受益體力活動水準分為以下4個級别:①非活躍狀态(inactive):在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動之外沒有進行任何中等或較大強度的身體活動。②體力活動不足(insufficiently active):進行一些中等強度或較大強度的身體活動,但是每周達不到150 分鐘(min)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75 min的較大強度活動或等效組合。該水準身體活動低于滿足成人身體活動指南的目标範圍。③體力活動活躍(active):每周進行相當于150~300 min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75~150 min的較大強度身體活動或等效組合。該水準身體活動達到成人身體活動指南的目标範圍。④體力活動非常活躍(highly active):每周超過300 min的中等強度、150 min的較大強度身體活動或等效組合身體活動。該水準身體活動超過成人身體活動指南的目标範圍。

(3)規律運動(regular exercise):是指至少連續3個月、每周3次、每次30 min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

(4)體适能(physical fitness):是指能夠充滿活力地執行日常任務,沒有過度疲勞,并有充足的能量享受休閑時光和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體适能包括:心肺耐力或有氧能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體成分、柔韌性、靈活性、協調性、平衡能力、做功能力、反應時間和運動速度。體适能可分為健康相關和運動表現相關兩類,通常将前5項(心肺耐力或有氧能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體成分、柔韌性)列為與健康相關的體适能,後6項(靈活性、協調性、平衡能力、做功能力、反應時間、運動速度)列為與運動表現相關的體适能。

(5)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aerobic fitness):也稱為有氧能力,是指持續身體活動中呼吸、循環系統供氧及骨骼肌利用氧氣的能力。心肺耐力的客觀測量名額是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是指人體在進行有大量肌肉群參加的長時間劇烈運動中,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達到本人極限水準時,機關時間内(通常以每分鐘為計算機關)所能攝取(利用)的氧量。通常用峰值攝氧量(peak oxgen uptake,VO2Peak)來描述有慢性疾病和健康問題人群的心肺耐力。心肺耐力是健康相關體适能的核心要素,較高水準的心肺耐力可顯著降低人體CVD和全因死亡率。

(6)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也稱為耐力運動,是指身體大肌群有節奏的、較長時間的持續運動,這類運動所需的能量是通過有氧氧化産生的。有氧運動可改善心肺耐力,優化人體代謝功能(如血糖、血脂等)。有氧運動的常見運動方式包括快走、跑步、廣場舞、太極拳、騎自行車和遊泳等。

(7)間歇性運動(interval exercise):廣義是指劇烈運動之間有間歇時間進行休息,是目前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ExRx)的研究熱點。間歇性運動總運動量較低,仍會産生與傳統耐力運動相似的生理适應性,當兩者總運動量相同時,間歇性運動産生的生理适應性會更好。間歇性運動通常是短時間(20~240 s)較大至次最大強度運動與等量或更長時間(60~360 s)的低至中等強度運動交替進行,間歇性ExRx主要考慮運動和間歇的強度、時間以及間歇的次數。對于體力活動水準較低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個體來說,應慎重采用高強度間歇性運動(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HIIE),可以簡單地将步行納入間歇方式,即快走和慢走交替進行。

(8)間歇性較大強度生活方式體力活動(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VILPA):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短暫劇烈運動(最長1或2 min),例如在上下班途中或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時進行快速步行或爬樓梯。

(9)無氧運動(anaerobic exercise):是指在高強度運動狀态下,骨骼肌在沒有足夠氧氣的情況下進行能量代謝的一種運動形式。無氧運動主要依靠肌肉中的糖原通過無氧代謝産生能量,主要由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ATP-PC)系統和糖酵解提供。這類運動通常持續時間較短(10~30 s),強度較高(全力運動),如舉重、短跑、短道速滑、跳躍等。

(10)抗阻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又稱力量練習,包括增加骨骼肌力量、耐力、爆發力和體積的體力活動或運動,是指人體調動身體的骨骼肌收縮來對抗外部阻力的運動方式。抗阻運動可以利用自身重量或者訓練器械(如彈力帶、杠鈴、啞鈴或固定器械)實施。肌肉爆發力是指完成動作的速度。随着年齡的增長,肌肉爆發力的下降速度比肌肉力量或肌肉耐力的下降速度更快,爆發力訓練在保持平衡和預防摔倒方面的作用愈加重要。

(11)柔韌性運動(flexibility exercises):也常被稱為伸展運動或拉伸運動,是一種旨在增加肌肉的伸展性和關節活動範圍的運動形式。柔韌性是身體健康和運動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運動效率,減少受傷風險,并可以改善身體的整體運動能力。關節活動幅度與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和其他組織的彈性和伸展能力有密切關系。

(12)最大心率(maximum heart rate,HRmax):運動中心率随運動強度的增加而升高,當運動強度增加到一定水準,心率不再随運動強度增加,達到穩定狀态,稱為最大心率。在運動強度設定中,常使用最大心率這個名額,有條件時可以通過運動負荷試驗直接測得最大心率,當條件不允許時,也可使用公式(HRmax=207-0.7×年齡)推測HRmax,此公式适用于所有年齡段和體适能水準的成年男女。

(13)儲備心率(heart rate reserve,HRR):是指實際測量或預測的最大心率與安靜心率之間的內插補點(HRR=最大心率-安靜心率),是建立靶心率和評價運動強度的一種方法。基于HRR的靶心率計算公式為靶心率=(HRR×目标強度%)+安靜心率。HRR反映了人體在勞動或運動時心率可能增加的潛在能力。

(14)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是活動時的代謝率與安靜時代謝率的比值。1 MET相當于安靜、坐位時的能量代謝率,即每分鐘攝氧量≈3.5 mL/kg。MET是一種有效、便捷、标準的定量描述多種行為和體力活動絕對強度的方法。成年人中,低強度體力活動為1.6~2.9 MET,中等強度體力活動為3.0~5.9MET,較大強度體力活動為≥6 MET。梅脫-小時/周(MET-h/wk)或梅脫-分鐘/周(MET-min/wk)是估算運動量的标準機關,分别相當于1周内以1 MET的運動強度運動多少小時和1周内以1 MET的運動強度運動多少分鐘。

(15)1-RM(one-repetition maximum):1次最大重複阻力,是動态肌肉力量的标準評價方法,在正确姿勢和一定規則下全關節活動範圍所達到的最大抗阻阻力或最大力量。是評估個人在特定運動中最大力量的标準方法,廣泛應用于力量訓練領域。常用1-RM百分比設定抗阻運動的強度。

(16)6-RM(six-repetition maximum):6次最大重複力量,是多次最大重複力量測試的一種,可用于預測1-RM,也可作為肌肉力量随時間變化的名額。是個體能夠連續完成6次而無法繼續完成下一次的最大

重量。

(17)主觀用力感覺量表(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最常用的是Borg主觀用力感覺量表,有6~20分和0~10分兩種形式,6分和0分分别在兩個量表中表示“毫不費力”,20分和10分分别在兩個量表中表示“最大用力”。近年來多采用0~10分主觀用力感覺分類量表,5~6分表示中等強度,7~8分表示較大強度。

(18)體力活動準備問卷(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 for everyone,PAR-Q+):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在進行運動測試和運動前對受試者必須進行調查的問卷,适用于所有人群。可作為運動前的自我健康篩查工具,也可以作為專業人員的輔助工具用于篩查流程外的資訊。通過問卷調查,可明确在運動測試和運動前是否需要咨詢相關的專業人員(如醫師)。需要注意,該問卷在使用時必須采用完整形式,不得随意改動或摘錄。有效期是完成問卷後12個月之内,如果身體狀況發生變化,有回答“是”的問題,之前的問卷結果就無效,需要重新回答問卷内容。

(19)結構化運動(structured exercise):指的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和針對性的運動模式。它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體能水準、運動目的以及時間安排等因素,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以便運動者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内,按一定的流程和強度形成一系列運動動作,以達到預期的運動效果。

(20)整理運動(cool-down):也稱為放松階段,是運動後的一部分,旨在逐漸降低運動強度和心率,幫助身體平穩地從較高強度的運動狀态過渡到靜息狀态。整理運動對于恢複非常重要,它可以帶來多種健康益處,包括減少肌肉疼痛和損傷風險、促進肌肉的恢複和重建、提高柔韌性、降低心血管系統的壓力等。

(21)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根據患者年齡、性别、一般醫學檢查、運動試驗、身體素質/體适能測試、心血管/運動器官功能狀況,結合主觀和客觀條件,用處方的形式制定對患者适合的運動内容、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及頻率,并指出運動中的注意事項,以達到科學地、有計劃地進行康複治療或健身的目的。

(22)運動性熱病(exercise fever):又稱為運動性發熱(exercise fever),是指在劇烈或長時間的運動中,由于身體産熱超過散熱能力,導緻體溫異常升高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時,尤其是濕度較高時,因為高濕度會降低汗液蒸發的效率,減少身體散熱,也可能因為脫水等原因而引發。運動性熱病是一種緊急醫療狀況,可能導緻器官損傷甚至死亡。

NO2.

2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前評估

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1:T2DM患者在運動前應進行醫學評估和運動評估(A)推薦意見2:對于大多數計劃參加低至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的低風險患者而言,無心血管或微血管并發症時,無需進行運動前的醫學評估(A)推薦意見3:久坐狀态或合并多種慢性疾病的高危成年T2DM患者,建議在參加中等及較大強度運動前進行醫學評估(A)

推薦意見4:嚴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謝并發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不穩定性心絞痛、嚴重心律失常、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等情況下暫停運動,病情控制穩定後方可逐漸恢複運動(A)

T2DM患者的健康狀态依年齡、病程、并發症、合并症、用藥及體力活動習慣等而存在較大差異。運動前應根據既往運動習慣、CVD風險及目标運動強度等決定評估内容。通常包括運動前的醫學評估、運動風險評估及運動能力評估。

上下滑動檢視詳細内容

2.1

運動前的醫學評估

(1)疾病控制情況:包括病史、生命體征、體格檢查、藥物治療情況、血糖控制情況、低血糖風險及肝功能、腎功能等,以及臨床醫師認為必要的相關檢查等。

(2)糖尿病急性并發症和慢病并發症的篩查:一般應包括血糖、尿正常、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眼底照相、周圍神經病變檢查、足背動脈搏動等檢查。

(3)心血管風險評估:中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研究(China-PAR)模型是基于China-PAR研究随訪的大樣本隊列資料建立的适用于中國人心血管病10年風險和終生風險評估的模型,可以通過簡便快速的方法,進行自身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評估。需進一步對有症狀或CVD高危的患者進行運動負荷試驗或運動心肺試驗以評估其心肺耐力及運動中的CVD風險。

運動前需要對風險人群進行評估,遞增運動負荷試驗适用于符合一項或多項标準的成人,具體見表1。

CGP指南 | 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

2.2

運動風險評估

糖尿病患者可通過PAR-Q+進行運動風險評估。對于老年患者可通過跌倒風險自評問卷(self-rated FRQ)進行跌倒風險評估。

2.3

運動能力評估

(1)心肺耐力或有氧運動能力評估:采用運動負荷試驗或運動心肺試驗評估,通常采用運動平闆或功率車測試方案,場地和裝置有限時也可采用2 min踏步測試等場地測試方案。心肺耐力反映人體整體的活動能力,與健康狀态密切相關。心肺耐力低下者各項身體機能下降,CVD風險、全因死亡風險明顯升高,比吸煙、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的危害更大,低心肺耐力已被認定為CVD危險因素之一,與10年CVD風險密切相關。長期規律的有氧運動是提高心肺耐力的有效方式。心肺耐力評估既可以用于CVD風險的篩查,又可以進行個體化運動指導,使運動更加科學、安全、有效。

(2)肌肉适能評估:T2DM患者可采用握力或6-RM測試或預測最大肌肉力量,依測試條件可選擇測力闆、加速度計等評估爆發力等其他肌肉适能。

(3)平衡能力:可通過閉眼/睜眼單足站立評估。

(4)柔韌性:可通過背抓試驗和(改良)坐位體前屈評估。

(5)身體活動能力:對于低體重老年患者必要時可通過簡易身體表現功能量表(SPPB)評估身體活動能力。

(6)身體成分:可依測試條件選擇皮褶厚度、生物電阻抗或雙能X線吸收法對身體成分進行評估。

運動行為與運動處方的執行和依從性相關,受行為、心理和個人運動技能等影響。可通過運動改變階段問卷、運動改變過程問卷、運動決策平衡問卷、運動自我效能問卷等進行評估。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異常、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異常)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及病情控制穩定的T2DM患者均可在恰當的運動評估後進行合理的運動。建議T2DM患者在運動治療前與臨床醫師溝通,以排除運動禁忌證,制定安全可行的運動方案。

NO3.

2型糖尿病患者運動處方的制定原則

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5:T2DM患者的運動處方應包含有氧、抗阻、柔韌性和平衡練習幾個類别的運動計劃(A)推薦意見6:在制定運動處方時應考慮運動治療的目的、時效性及每個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項,每個類别的運動計劃應包括頻率、強度、時間、方式以及總量、進階和注意事項(A)推薦意見7:T2DM患者應保持不低于3~5 d/周的運動頻率,而在運動量相等的情況下,1~2 d/周的運動頻率同樣可以獲得健康收益。低頻率-長運動時間的運動會增加運動損傷的風險(A)推薦意見8:T2DM患者應以達到中等至較大強度的運動為目标(A)推薦意見9:T2DM患者至少應達到150 min/周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時間(A)推薦意見10:T2DM患者至少應達到1 000 kcal/周的體力活動能量消耗(A)

推薦意見11:在運動進階過程中,應遵循由低強度起始,緩慢進階至目标運動強度和運動量(A)

T2DM患者的運動治療應遵循合理的運動處方。理想的運動處方或運動訓練計劃應該是在運動者的健康狀況、功能能力以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允許的範圍内,滿足他們對健康和體适能的要求。T2DM患者的運動處方應包含以下幾個類别的運動計劃,即有氧、抗阻、柔韌性和平衡練習。在制定運動處方時應考慮運動治療的目的、時效性及每個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項,每個類别的運動計劃應包括頻率(frequency,每周幾次)、強度(intensity,費力程度)、運動時間(time,持續時間)、方式(type,模式或類型),以及每周總運動量(volume,總量)和進階(progression,累進),即ExRx的FITT-VP原則。

上下滑動檢視詳細内容

3.1

運動頻率

運動頻率是指每周執行運動計劃的天數,在促進健康和改善健康體适能中起重要作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有氧運動頻率不少于3 d/周,對大多數成年人将每周的運動時間分布在3~5 d是達到體力活動推薦量的有利政策。抗阻運動時,同一肌群的運動頻率至少間隔1 d,2~3 d/周。柔韌性運動的頻率最好每天都進行。鼓勵患者3~5次/周、間隔不超過2 d的運動以達到推薦的運動量。但受多種因素影響,每周僅能運動1~2次,仍可獲得健康益處,如降低全因死亡風險、CVD和癌症的死亡風險等,但通過提高單次運動量、降低運動頻率達到推薦運動量,如每周僅運動1~2次,可能會增加運動損傷和運動中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3.2

運動強度

是指運動過程中的用力程度,是決定運動量的核心名額。有氧運動強度取決于速度、坡度和功率等,通常用VO2max、HRmax、HRR等計算相對運動強度,也可通過每分鐘能量消耗(如kcal/min)或MET表示絕對運動強度。抗阻運動的強度取決于局部肌群對抗阻力或承受重量的大小。增加運動強度會帶來健康/體适能益處的積極劑量反應,低于最低強度門檻值的運動将無法充分獲得生理名額的變化。在制定T2DM患者的運動處方時,建議采用相對強度。通過遞增運動負荷心肺耐力測試直接測得運動中的生理名額是确定運動強度的首選方法。根據運動習慣、健康狀态确定起始運動強度。建議以低強度有氧運動(30%~39% HRR)起始,逐漸增至中等強度(40%~59% HRR)至較大強度(60%~69% HRR)有氧運動。主觀用力感覺可以調整或細化運動強度。談話試驗是一種有效且可靠的運動強度評價方法,它可以代替乳酸阈、通氣阈和呼吸補償點,作為制定和監測運動強度的一種主要方法。确定有氧運動強度的常用方法掃描文末二維碼檢視。

3.3

運動時間

包括單次運動時間和累計運動時間。推薦的運動時間可以連續完成,也可以分次累計完成,每天用于提高心肺耐力的有氧運動時間應在30 min以上。

3.4

運動方式

根據改善身體運動能力的不同可分為有氧運動、抗阻運動、柔韌性運動和平衡、協調性運動等。有氧運動的方式主要有步行、水中運動、跑步、騎自行車或功率車、上下台階、登山、遊泳、滑雪、滑冰、球類運動,以及大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扭秧歌等。步行是一種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有氧運動方式。抗阻運動的方式主要有徒手練習、器械練習、彈力帶練習等。

3.5

每周運動量

運動強度、時間、頻率是影響和決定運動總量的因素。有氧運動量由運動的時間、頻率和強度共同組成;抗阻運動的運動量由運動的強度、頻率和每個肌群練習的組數及每組重複的次數組成。運動量在實作運動促進健康/體适能效應中起重要作用。推薦T2DM患者每周至少累計進行150~300 min中等強度或75~150 min較大強度的有氧運動,或中等強度和較大強度有氧運動相結合的等效組合,每周運動量超過300 min的中等強度或150 min較大強度有氧運動将獲得更多健康益處。

估算運動量的标準機關可以用MET-h/wk和千卡/周(kcal/wk)表示,例如每周5 d、每天30 min,強度為4 MET健步走的周運動量為0.5 h×4 MET×5=10 MET-h。可采用公式(kcal=1.05×MET-h×公斤體重)計算運動中的能量消耗。對于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每周運動量達到8.5~17.0 MET-h是一個合理的運動量,這一運動量大約相當于消耗1 000~2 000 kcal/wk的能量,可通過150~300 min/wk中等強度運動完成。低于此運動量也可為初始運動者帶來健康或體适能益處。步數是評估運動量的簡便方法,100步/min的步頻符合中等強度運動。10 000步/d常被作為運動的目标,但是與獲得健康益處有關的每天最低運動量是6 000~8 000步/d,其中至少應該有3 000步是快走(步頻≥100步/min)。

3.6

運動進階

運動進階取決于機體的健康狀态、年齡、個人運動愛好和目的,以及機體對目前運動水準的耐受能力。對于健康成年人來說,運動進階應包括适應階段、提高階段和維持階段3個階段。進階可以通過增加個人所能耐受的FITT原則中任一組分,通常是先提高運動的頻率和每天運動的時間,最後提高運動強度。在運動計劃的開始階段,特别是無規律運動習慣者,采取“低起點,緩慢加”的政策,可降低運動相關的心血管事件和損傷風險,以及增加個體對運動的适應性和依從性。

NO4.

不同運動類别的推薦意見

4.1

有氧運動

推薦意見12:規律有氧運動可以使HbA1c下降0.5%~0.7%(A),基線HbA1c較高者運動後下降更明顯(B),有醫務人員參與并監督、提高運動強度效果更好(B)推薦意見13:推薦T2DM患者進行每周3~7 d,每次間隔不超過2 d的有氧運動(A)推薦意見14:推薦T2DM患者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體适能水準較高的患者可進行中等至較大強度或較大強度的有氧運動(A)推薦意見15:推薦T2DM患者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10 min,每天累計30~60 min,每周累計至少150 min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若運動強度提高,可适當縮短每次運動時間(A)

推薦意見16:推薦每周不少于3 d、6 000步/d的步行,步頻根據自身情況不低于60~90步/min,最好能達到100步/min的步行運動處方(B)

4.2

抗阻運動

推薦意見17:規律的抗阻運動可使HbA1c下降約0.4%,可降低骨骼肌流失率,提高骨骼肌葡萄糖處理率(A)

推薦意見18:推薦T2DM患者進行每周2~3 d規律抗阻運動(A)

推薦意見19:無經驗的T2DM患者可以從20% 1-RM負荷開始,進行每周1次全身大肌群的抗阻運動(B)

4.3

聯合運動

推薦意見20:3~6個月有氧運動聯合抗阻運動的結構化運動處方可以使HbA1c下降最高達0.89%,有氧運動累計超過150 min/周效果更佳(A)

推薦意見21:推薦T2DM患者進行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相結合的聯合運動(A)

4.4

柔韌性運動

推薦意見22:單純柔韌性運動對血糖水準無顯著影響,但可增強關節活動度,改善靈活性,預防跌倒(A)

推薦意見23:推薦T2DM患者進行至少2~3 d/周的平衡及柔韌性練習(C)

推薦意見24:将柔韌性運動融入某項運動當中以便更好地提高身體功能,并改善血糖(C)

4.5

中斷久坐

推薦意見25:中斷久坐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CVD風險,并延長壽命(A)

推薦意見26:所有T2DM患者,特别是有胰島素抵抗和BMI較高的患者應每30分鐘進行1次任何強度的活動以中斷久坐,以改善血糖控制(A)

4.6

高強度間歇性運動

推薦意見27:病情穩定、體質狀态較好的T2DM患者可考慮用HIIE替代持續強度有氧運動(B)

推薦意見28:伴有并發症的T2DM患者進行HIIE前,應先進行風險篩查,以避免潛在的運動風險(C)

4.7

民族傳統體育

推薦意見29:八段錦或太極拳是中等強度運動,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40 min、連續12周的運動可使HbA1c下降不少于0.4%(C)

推薦意見30:八段錦和太極拳是适宜的運動方式,尤其适用于老年T2DM(C)

NO5.

糖尿病急性并發症與運動

5.1

低血糖症

推薦意見31:使用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的T2DM患者,為防止運動期間及運動後低血糖,應根據需要補充碳水化合物,或在醫師指導下調整降糖藥物的種類和劑量(B)

推薦意見32:減少基礎胰島素用量、睡前補充食物和(或)連續血糖監測是降低運動後夜間低血糖風險的主要措施(B)

推薦意見33:間歇性運動或混合性運動有助于減少運動中低血糖風險,提高運動期間血糖穩定性(C)

5.2

高血糖症

推薦意見34:T2DM患者血糖>13.9 mmol/L時,需監測血/尿酮體。酮體陽性時,不宜進行中等及以上強度運動。無高血糖相關症狀時,可從低強度逐漸開始運動(C)

推薦意見35:較大強度運動後進行整理運動可改善運動後高血糖的情況(C)

NO6.

糖尿病慢性并發症與運動

6.1

糖尿病腎髒病

推薦意見36:糖尿病腎髒病不是運動禁忌證,不同分期糖尿病腎髒病患者均應積極運動,建議從低強度運動起始(E)

推薦意見37:透析患者運動時需注意維持電解質平衡并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E)

6.2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推薦意見38: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和嚴重的視網膜病變(包括近期全視網膜光凝或其他近期眼科手術治療的患者),應避免較大及以上強度以及會明顯升高血壓的運動(如拳擊、高海拔的登山、潛水等特殊運動)以降低玻璃體積血和視網膜脫離的風險,也需避免沖撞性運動(如籃球、足球、橄榄球)(E)

推薦意見39: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可通過RPE來監測運動強度(C)

6.3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推薦意見40: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避免參與可增加足部損傷風險的運動,如長時間徒步、慢跑或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B)

推薦意見4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更适合低負重運動,應避免需要高平衡能力的活動(C)

6.4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

推薦意見42: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患者運動時,應加強血糖、血壓及心率監測,注意低血糖、血壓反應異常、體溫調節受損、靜息心率升高和最大心率減慢的可能性(E)

推薦意見43:可依據心率變異性調節運動強度,建議使用RPE評分監測運動強度(C)

推薦意見44:T2DM患者應在溫度适宜的環境下鍛煉,并攜帶充足的飲用水,以避免運動性熱病(C)

NO7.

2型糖尿病常見共患疾病與運動

7.1

肥胖症

推薦意見45:規律運動改善心肺耐力,并與任何體重狀态T2DM的全因死亡風險下降相關(C)

推薦意見46:運動聯合飲食控制減重效果優于單純飲食控制,且内髒脂肪減少更多。需要減重的T2DM患者每周應當完成5~7 d的中等強度運動(約500 kcal/d)(A)

推薦意見47:每周300 min中等至較大強度體力活動可有效預防體重反彈(A)

推薦意見48:推薦拟行減重手術治療的T2DM患者進行術前運動,以降低手術風險(B)

7.2

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

推薦意見49:推薦超重/肥胖的MAFLD患者改變生活方式,目标為至少減重5%,最好減重≥10%,體重正常的MAFLD患者減重3%也有助于MAFLD的改善(B)

推薦意見50:包括飲食、運動和減重的生活方式幹預是MAFLD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個性化運動處方可使MAFLD獲得長期改善,并具有獨立于減重的好處(A)

推薦意見51:中斷久坐和減少久坐時間有利于減少肝内脂肪,并獨立于體力活動水準。每日增加20 min中等至較大強度體力活動或增加2 500步可有效改善脂肪肝(E)

7.3

肌少症

推薦意見52:合并肌少症的T2DM患者應在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體力活動量的基礎上,着重增加以爆發力訓練為主的抗阻訓練。老年人采用爆發力抗阻訓練方案,在低強度至中等強度(即40%~60% 1-RM)幹預下可實作最大力量、爆發力及肌肉體積、肌肉功能表現的增強(B)

推薦意見53:太極拳、八段錦等民族傳統運動是多組分運動,可有效改善肌少症患者的肌肉量、肌力及身體功能表現,且在老年人中的依從性較高(B)

7.4

高血壓

推薦意見54:糖尿病患者血壓≥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時禁止中等強度以上運動。血壓控制穩定後再起始運動(E)

推薦意見55:避免屏息、爆發力強的運動,如高強度抗阻訓練(舉重、引體向上、拔河等)、跳高、跳遠等(B)

推薦意見56:推薦中低強度大肌肉群參與的運動方式,如步行、騎自行車、太極拳等(B)

7.5

冠心病

推薦意見57:心髒康複運動強度應低于誘發患者心肌缺血的門檻值,如運動時心率應低于心絞痛症狀或ST段壓低時的心率10次/min(E)

NO8.

2型糖尿病藥物治療與運動

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58:應以個體為中心,基于運動處方各要素及藥物特性綜合調整患者的治療方案以提高療效及安全性(B)

随着運動強度的增加,骨骼肌的血流分布逐漸增加。安靜狀态下骨骼肌血流分布占全血量的20%,而中等強度或較大強度運動時骨骼肌的血流分布會增加至70%~80%。運動過程中血流的重新分布是影響運動時藥物作用及不良反應的主要因素之一。運動時的能量消耗、降糖藥物的作用強度和作用時間、個體的胰島功能共同影響運動相關低血糖的發生風險。運動後低血壓與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方式及降壓藥物的種類密切相關。應以個體為中心,基于運動處方各要素及藥物特性綜合調整患者的治療方案以提高療效及安全性。

8.1

雙胍類

推薦意見59:服用雙胍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單次較大強度運動或長時間有氧運動通常不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風險,但要警惕合并其他增加乳酸酸中毒風險的藥物或健康狀況(E)

8.2

胰島素增敏劑

推薦意見60:需考慮運動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協同作用,需要及時調整聯用胰島素促泌劑或胰島素的劑量(E)

8.3

α-糖苷酶抑制劑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是此類藥物的代表藥物。腹脹、腹痛等消化系統不适是常見的不良反應。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運動會顯著影響此類藥物代謝,服用此類藥物出現低血糖時需進食單糖類食物糾正低血糖。

8.4

胰島素促泌劑

推薦意見61:建議在運動前後監測血糖,運動前血糖低于5.6 mmol/L時依據計劃運動的強度和時間補充适量碳水化合物,避免在藥物作用峰值時間運動,同時需警惕運動後遲發性低血糖(C)

8.5

SGLT2i

推薦意見62:老年、長病程、β細胞功能差的患者或長期使用SGLT2i的T2DM患者發生酮症酸中毒的風險可能較高(E)

推薦意見63:進行大運動量體力活動前至少24 h停止應用SGLT2i(C)

8.6

腸促胰素類藥物

推薦意見64:應用GLP-1RA應合理飲食和運動以減少肌肉組織丢失(C)

8.7

胰島素

推薦意見65:已經使用胰島素且血糖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進行30 min以上運動時應按需補充碳水化合物(A)。提高運動量時,應根據血糖水準及運動量大小,适當減少胰島素劑量(A)。新起始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優選低血糖風險較低的胰島素(B)

8.8

調脂藥物

推薦意見66:規律運動的患者,新起始他汀類藥物治療時應從小劑量起始。已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計劃開始規律的運動時,應從低強度、短時間的運動起始(B)

8.9

降壓藥

推薦意見67:注意降壓藥物對血壓、心率、血容量及電解質的影響,警惕運動後低血壓,建議多重用藥患者通過RPE判斷運動強度(C)

8.10

抗血小闆藥物

推薦意見68:使用抗血小闆藥物的患者避免較大強度運動或高撞擊/沖擊風險的運動,警惕運動損傷時出血時間延長及内出血(C)

NO9.

2型糖尿病運動時機的選擇

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69:規律運動可以提高心肺耐力,改善血糖控制,與運動時機無關(A)

推薦意見70:單次傍晚運動可更好地改善夜間血糖;餐後30 min HIIE可更好地降低餐後血糖峰值(B);餐後60 min運動可減少低血糖風險(E)

心肺耐力的改善與運動時機無關。5 d結構化運動後,與早餐前(6點30分)運動相比,晚餐前(18點30分)運動可以更好地改善夜間血糖和其他代謝名額。為期12周、每周3次醫務人員監督下的結構化運動(30 min有氧運動+4組抗阻運動)可有效改善超重及肥胖T2DM患者的血糖,8至10點運動和17至19點運動無明顯差異。單次晚餐後30或60 min進行40% HRR的慢跑/健步走可以有效改善晚餐後血糖峰值及餐後12 h的血糖波動,且不增加夜間低血糖風險。多項評估早餐前或早餐後運動對血糖影響的研究表明,T2DM患者早餐後進行低強度或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但這種益處可能無法延續到午餐之後。

與早餐後60或90 min運動相比,早餐後30 min進行基于功率自行車的HIIE可以有效控制二甲雙胍治療的T2DM患者的餐後血糖,并維持24 h血糖穩定。此外,與不進行抗阻訓練相比,餐前抗阻訓練僅可改善餐後血糖,而餐後抗阻運動可以降低餐後血糖和TG水準,是以能更有效地降低CVD風險。

總體而言,大多數研究結果表明,餐後運動通過降低餐後血糖峰值,進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此外,無論何種運動強度或類型,餐後更多的能量消耗均能降低血糖,持續較長時間(≥45 min)的各種運動都有同樣的獲益。

NO10.

數字醫療與糖尿病運動

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71:推薦T2DM患者參與網際網路健康管理項目(C)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複雜的疾病,需要良好的知識和自我管理技能來優化血糖控制和改善健康結局。體力活動/運動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關鍵行為,物聯網/網際網路電子健康(eHealth)技術能夠有效幫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優化疾病控制。健康相關的移動通信應用設施可以幫助改變生活方式,促進健康行為。這些應用程式可以提供醫療資訊交換、短信、教育内容、基于網絡的視訊和照片維護的功能,并可以減少區域間醫療差距,提供更多慢性病管理的綜合資訊。對于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控制、促進良好飲食及體力活動習慣養成、減重及改善臨床檢驗、檢測結果。PRODEMOS研究顯示,中國老年患者通過mHealth(mobile health)智能手機軟體可有效改善生活方式,預防癡呆和CVD。

可穿戴裝置中的運動手環或智能手表能夠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每日步數約1800步。體感遊戲能夠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活動能力,并有研究顯示通過12周的體感遊戲可改善T2DM患者體适能。

NO11.

運動中的血糖監測

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72:血糖監測是了解運動期間和運動之後血糖水準的最佳管理手段。持續葡萄糖監測(CGM)可以提供包括警報在内的資料,以告知患者是否需要增加熱量補充,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攝入,以保持最佳葡萄糖水準。對于不使用CGM的患者,應根據需要進行毛細血管血糖檢測,建議首次運動或運動強度提升時每30分鐘進行1次手指毛細血管血糖檢測,并基于此制定運動處方前中後的調整決策(E)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患者運動管理的重要内容,血糖監測結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紊亂的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評價降糖治療效果,指導調整治療方案。自我血糖監測(SMBG)是血糖監測的基本形式,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運動期間以及運動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狀态,為其提供一種積極參與糖尿病管理、按需調整行為及藥物幹預的手段。

CGM可提供連續、全面的全天血糖資訊,了解血糖波動的趨勢和特點。是以,CGM可成為傳統血糖監測方法的一種有效補充,在運動中可以實時監測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變化。需要指出的是,在CGM使用期間,SMBG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除用于部分CGM系統的校正外,當CGM提示低血糖,或患者懷疑發生低血糖,或患者自身症狀與CGM血糖值不比對時,應進行毛細血管血糖檢測以指導臨床決策。

血糖監測是運動期間和運動之後管理血糖水準的最佳手段。CGM可以提供包括警報在内的資料,以告知患者是否需要增加熱量補充,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攝入,以保持最佳葡萄糖水準。對于那些不使用CGM的患者,應根據需要經常進行毛細血管血糖檢測,建議首次運動或運動強度提升時每30分鐘進行1次手指毛細血管血糖檢測,并基于此制定運動前中後的調整決策。

NO12.

運動中的營養補充及運動損傷

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73:運動時補充營養既要保證能量攝入滿足運動所需,還要盡可能使血糖穩定,在遵循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強調個體化調整每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攝入量(E)。運動前應攝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運動後低血糖(E)

推薦意見74:T2DM患者運動前、中、後要适量飲水(E)

推薦意見75:T2DM患者輕度運動損傷時遵循RICE原則進行急救處理,并及時就醫(E)

上下滑動檢視詳細内容

碳水化合物是中等強度或更大強度有氧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在運動前和運動時适量補充碳水化合物可以更好地維持血糖穩定并提高運動表現。運動後短時間内攝入高升糖指數食物,如餅幹或香蕉有利于肌糖原的補充。糖尿病患者運動後同時攝入少量蛋白質(每小時0.2~0.4 g/kg)和較少碳水化合物(每小時0.8 g/kg)可在補充肌糖原的同時,更好地維持血糖穩定。空腹或僅使用基礎胰島素的患者,血液循環中胰島素水準相對較低,30~60 min低或中等強度運動,僅需補充10~15 g碳水化合物預防低血糖。如因服用胰島素促泌劑或注射餐時胰島素後運動而使血液循環中胰島素水準較高時,每運動1 h需補充30~60 g碳水化合物以預防低血糖。醫師或營養師可以政策性地選擇蛋白質或脂肪,合理搭配營養素,以預防遲發性低血糖。适量增加蛋白質攝入對運動後肌肉修複及肌肉量增加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抗阻運動之後。

運動前1 h應補充500 mL液體,確定開始運動時身體已經處于良好的水合狀态。若運動前血糖<5.6 mmol/L,可補充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液體(如運動飲料),以預防運動相關低血糖。運動中每隔15 min可以補充150 mL液體,依運動強度、運動量和環境溫度等增減。若在炎熱或濕熱環境中運動,應更頻繁地補水,同時注意監視脫水的迹象。運動後可以通過監測體重來估算流失的水分量,以此作為補充水分的參照。若運動時間超過1 h,或者在高溫環境下運動,應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飲料,以幫助恢複體内的水和電解質平衡,并加強血糖監測。此外,無論運動前還是運動後攝入酒精将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風險。

運動創傷的處理原則:運動後出現肌肉拉傷、關節扭傷一般可進行冷凍加壓包紮;一旦确定發生骨折應先行固定,再送醫院。頭部碰撞後,先止血、加壓包紮,再送醫院。對輕度運動損傷,遵循RICE原則進行急救處理。具體包括:(1)休息(rest):受傷部位立即停止運動,充分休息。(2)冰敷(ice):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後置于受傷部位,使血管收縮,減少腫脹、疼痛及痙攣,縮短康複時間。每次冰敷20~30 min或皮膚感覺由冷、疼痛、灼熱,最後變成麻木時移開冰敷袋。可每隔0.5或1 h冰敷1次,直至疼痛得到緩解或送醫後遵醫囑處理。(3)壓迫(compression):以彈性繃帶包紮于受傷部位,減少内部出血。注意加壓包紮力度适中,觀察露出腳趾或手指的顔色。如疼痛、皮膚變色、麻痹、刺痛等症狀出現,提示包紮得太緊,應解開彈性繃帶重包,送至醫院後遵醫囑處理。(4)擡高(elevation):盡可能在傷後24 h内持續擡高傷處(高于心髒部位)以減少傷處腫脹。相當嚴重的損傷、創傷應緊急送醫院處理。

運動損傷的預防措施:運動前進行熱身運動可以減少肌肉拉傷及關節扭傷的發生。有關節病變者運動時帶上關節保護帶(護膝、護腕、護腰帶),穿舒适的運動鞋進行運動,禁止穿皮鞋、高跟鞋進行運動。老年人應避免運動量過大、過于激烈的活動。如果有周圍神經病變或退化性關節炎應選擇非負重運動方式,如固定自行車、遊泳等,或者采用負重和非負重交替的運動方式。

NO13.

運動的依從性

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76:提高T2DM患者運動處方的依從性需注重運動處方的個體化,建立激勵機制,結合社群資源,善用線上或智慧化管理方式,同時加強患者和醫務人員運動促進健康的教育和教育訓練(E)

由于患者個體差異、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運動處方的依從性普遍較低。是以,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來確定運動處方指南的有效實施,具體措施包括:(1)高度個性化制定運動處方,充分考慮患者的運動鍛煉習慣,結合他們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适合的運動方式和強度。(2)利用社群資源為患者提供更多的運動機會和支援,與社群的運動團體合作,組織糖尿病患者參與集體運動活動,增強他們的運動動力和社交支援。(3)線上監督與随訪,以了解患者的運動情況和依從性。同時,醫療服務提供者還可以通過線上聊天、視訊通話等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援。(4)通過舉辦講座、教育訓練班等活動,向患者傳授正确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增強他們的運動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5)為了激發患者參與運動的積極性,醫療服務提供者可以設立激勵機制,完成為其設定運動目标後給予一定的獎勵或榮譽證書等。

NO14.

總結與展望

本指南為T2DM患者實施運動幹預提供了較為詳實的指導,也為在糖尿病患者中廣泛開展體醫融合及健康促進提供了基于目前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的支撐。然而,在研究領域層面,仍有諸多問題有待深入探索。比如,運動防控T2DM并發症的長期有效性證據不充足、符合國人地區特色行之有效的T2DM運動幹預模式未能建立。除此以外,在臨床實踐層面,如何系統性開展T2DM運動幹預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T2DM運動幹預工作的開展對臨床醫師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臨床醫師除要掌握T2DM診療知識外,還需熟悉運動醫學相關内容。而現階段,大陸體醫融合複合型人才仍相對不足。另一方面,T2DM運動幹預工作的開展還存在難推廣及難堅持等問題。究其原因,可能與運動幹預适宜技術缺乏、運動幹預實施路徑不清、糖尿病人群主動健康意識淡薄、主觀能動性不足等因素有關。再一方面,大陸尚缺乏運動處方門診及有效的運動門診轉診機制,也缺乏運動健康促進中心和慢性疾病運動幹預中心的标準化建設方案,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T2DM運動幹預的有效開展。是以,提高對運動在糖尿病治療中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體醫融合複合型人才培養、促進體育與醫療跨學科合作、研發運動幹預适宜技術、完善運動幹預實施路徑及管理流程、探索新的運動幹預糖尿病管理模式等,将有助于提升T2DM的管理水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結局,助力實作健康中國2030宏偉目标。

上下滑動檢視專家名單

執筆者:

張獻博 北京醫院内分泌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

蔡曉淩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内分泌科

邱山虎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全科醫學科

編寫專家委員會成員名單(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包玉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内分泌代謝科

陳 宏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内分泌科

陳 麗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内分泌科

陳莉明 天津醫科大學朱憲彜紀念醫院

陳世益 複旦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

段濱紅 黑龍江省醫院内分泌科

高 淩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内分泌科

顧衛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内分泌科

郭建軍 首都體育學院體醫融合創新中心

郭立新 北京醫院内分泌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

郭曉蕙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内分泌科

洪天配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内分泌科

胡 吉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内分泌科

姬秋和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内分泌科

紀立農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内分泌科

江偉新 東南大學體育系

匡洪宇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内分泌科

李 軍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内分泌科

李全民 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内分泌科

李小英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内分泌科

李益明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内分泌科

梁瑜祯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内分泌科

劉 銘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内分泌科

劉國純 重慶醫科大學體育醫學學院

陸大江 上海體育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院

羅曦娟 中山大學運動健康中心

馬建華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 南京市第一醫院内分泌科

母義明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内分泌科

潘 琦 北京醫院内分泌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

秦貴軍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内分泌科

權金星 甘肅省人民醫院内分泌科

冉興無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内分泌科

蘇 青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内分泌科

孫亞東 吉林省人民醫院内分泌科

孫子林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内分泌科

王正珍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與康複學院

魏宏文 北京體育大學體能訓練學院

吳 浩 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學院

奚 悅 錦州醫科大學糖尿病中心

向光大 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内分泌科

肖新華 北京協和醫院内分泌科

謝曉敏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内分泌科

徐 靜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内分泌科

徐 勇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徐積兄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内分泌科

徐向進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内分泌科

徐玉善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内分泌科

薛耀明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内分泌科

楊 濤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内分泌科

袁 鵬 上海體育大學競技運動學院

袁慧娟 河南省人民醫院内分泌科

張惠莉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内分泌科

章 秋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内分泌科

周智廣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代謝内分泌研究所

朱大龍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内分泌科

祝 莉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加入作者交流群

備注姓名+機關+研究方向,友善拉您入群,群内定期分享高品質學術文章及相關學術活動資訊。

關于謹防上當受騙的特别提醒

近期有不法人員冒充《中國全科醫學》編輯部從業人員,以進行稿件抽查、稽核資料、發送錄用通知等名義,發郵件或者微信要求添加好友。同時也有人假冒“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編輯申請添加微信好友或通過郵箱收取稿件處理費、約稿、征稿、代處理稿件等。以上行為嚴重侵害了廣大作者、讀者及本刊的權益,編輯部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本刊特此嚴正聲明: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為雜志官網www.chinagp.net線上投稿,注冊後投稿。

☆本刊唯一郵箱字尾為chinagp.net.cn,不會通過其他郵箱發送通知或對外聯系。

☆本刊稿件處理流程均通過雜志官網線上系統實作。

☆本刊不收取審稿費、稿件處理費、論文處理費等。

我刊銀行賬号:

開戶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鄲光明支行

戶名:《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社有限公司

賬号:13050164510800001144

備 注:個人網銀轉賬,必須使用第一作者本人銀行卡并在附言欄中注明稿号;公對公轉賬,請務必在附言欄中注明稿号。

聯系方式:

電話:010-68318198; 0310-2067118

服務熱線:18501180651

科研-合作熱線:15010211890

郵箱:[email protected]

· 關注我們 ·雜志官網微信公衆号學術平台##

CGP指南 | 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