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大運河上的長安閘何以潤澤千年?

作者:海外網

來源:讀嘉新聞用戶端

“鬥門貯淨練,懸闆淙驚雷。黃沙古岸轉,白屋飛檐開。是間袤丈許,舳舻蔽川來。千車擁孤隧,萬馬盤一壞。蒿尾亂若雨,樯竿束如堆。”

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在大運河水道上,一艘從蘇州趕往臨安(今杭州)的客船途經海甯長安,乘客便是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當他看到千舟競渡長安閘的景象時深受震撼,揮筆寫下了脍炙人口的詩篇——《長安閘》。

在全長3200公裡的大運河上,星羅密布着衆多船閘和水壩,古人巧妙地突破自然設下的重重障礙,讓船隻實作“翻山越嶺”,通行無阻,其中最為出名的船閘之一當數範成大筆下的長安閘。

作為大運河上唯一以實物形态留存至今的“複閘”,長安閘不僅是運河重要的水利工程遺産,更是古代中國水利水運技術領先世界的标志性工程。

千百年來,長安閘不僅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立下了“汗馬功勞”,更直接造就了繁華千年的運河名鎮——海甯市長安鎮。

我們不禁要思考的是,今天,長安閘為何仍能熠熠生輝、澤被後世?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大運河上的長安閘何以潤澤千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長安閘石碑

1.長安閘從何而來

千百年來,錢塘江日夜奔騰不息,在為海甯帶來了“壯觀天下無”錢江潮的同時,也曾為當地百姓帶來過苦難。曆史上,海甯人民為保家園築海塘、抗潮溢、修水利的努力從未間斷。

而由于錢塘江的漲沙沖刷,海甯靠錢塘江一側地勢增高,進而使大運河海甯段分出上河(上塘河)和下河(崇長港)兩個水系,上河流域地面高程5-8米,下河流域地面高程4-5米,兩者水位高差達1.5-2米。

其險峻複雜程度比其他河段尤為明顯。細數“長安閘”綿延數百年的建設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戰天鬥地、自強不息”的奮鬥史。

早在春秋末期,為改善運輸條件、運送兵丁糧草,吳越兩國在當時的海甯境内開鑿了兩條運河:一名百尺渎(又名百尺浦),為吳國所開,南通錢塘江,北接今上塘河;一名越水道(今崇長港),為越王勾踐所開,這兩條人工河道就是江南運河的起源。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加強對東南地區的聯系與控制,開鑿一條名為“陵水道”的運河。這條陵水道從由拳(今嘉興市)到錢塘(今杭州市)并溝通錢塘江,海甯是其經過的主要地區,并在長安境聯通百尺渎、越水道。隋大業六年(610年),隋炀帝重新疏鑿和拓寬長江以南運河古道,江南運河正式形成。

而為了打通因錢塘江漲沙沖刷導緻的上下河落差,唐貞觀年間在長安境内設桑亭驿,并築長安堰,采用人力畜力翻堰的方式,實作過往船隻“翻山越嶺”,打通了大運河南下北上的關鍵節點。

北宋時期,長安堰由堰改壩、改閘,北宋崇甯二年(1103年)建成三閘兩澳,是運河上具有開創性的澳閘水運系統。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完善了将“累木”易以“石埭”的兩次較大工程,将閘門分上、中、下三道閘門,自此“長安一壩兩澳三閘”水運體系正式成形,成為當時漕船運輸、官員迎送、公文傳遞的“咽喉要道”,終日舟楫相連,綿延不絕。

自隋朝江南運河形成以來,大運河(海甯段)作為運河主線,航運功能一直延續至近現代,經過長安閘運送的米、鹽、瓷器等各類物資,惠澤沿岸千萬百姓。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大運河上的長安閘何以潤澤千年?

長安鎮運河實景

2.小船閘藏大智慧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古代生态哲學的思想淵源,而在長安閘的建設運作中,就蘊藏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智慧。

長安閘是世界上最早的複閘系統之一,由上、中、下三道閘門組成,其中下閘到中閘90多步,約合現在的140米;中閘至上閘80多步,約合現在的120米。

對于長安閘的具體運作過程,日本僧人成尋在《參天台五台山記》一書中有具體的描述,“申時,開水門二處,出船。船出了,關木曳塞了,又開第三水門,關木出船。次河面本下五尺許,開門之後,上河落,水面平,即出船也。” 即通過上中下三道閘門的次第啟閉,調節閘室水位,形成“平水”,來實作上、下河的通航的。

但長安閘的每次開閘都會使上塘河的水流失不少,上塘河水源自西湖,水源并不充足,而上塘河作為運河幹道,必須保持一定水位高度,才能利于行舟。

是以,在成尋過長安閘差不多三十年後,北宋崇甯二年(1103年),易置長安三閘旁民田,開出兩澳(蓄水湖),其中上澳98畝,下澳132畝。開閘時上河的水可以蓄于兩澳,減少流失,而幹旱少水時,也可用兩澳的蓄水,開閘行船。

三閘兩澳一壩的水運體系充分運用了自然規律,形成了河水的循環利用,是古代中國水利水運技術領先世界的标志性工程。

如今,曆經滄桑的長安閘在航運的曆史舞台已遠去,但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偉大發明創舉,至今仍造福後代,它所蘊含的運作原理,至今仍在長江三峽、葛洲壩等大型現代水利工程中廣泛使用。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大運河上的長安閘何以潤澤千年?

長安“一壩三閘”老壩

3.秀水泱泱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産。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對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牽挂,殷切囑托。

對穿越千年時空、綿延至今的長安閘該如何保護、利用?對長安閘裡蘊藏的精神文化核心該如何傳承發展?長安鎮一直沒有停止探索。

讓遺産“動”起來。2013年3月,長安閘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同年,由長安老電影院改建而成的大運河長安閘遺産展示館開館,其内通過光影沙盤、3D動畫示範、考古文物等多種手段,于光影交錯展現長安閘曆史故事、建造技藝、運作原理等,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運河文化、古人的智慧。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長安的崇長港、上塘河和長安閘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重要點段,為大運河(長安段)及長安閘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契機。

為更好地保護傳承運河文化,長安鎮編制了《長安鎮曆史文化名鎮規劃》和《長安鎮曆史街區整治規劃》,并于2015年啟動了“一壩三閘”周邊清代、民國曆史街區的保護修繕工程。經過數年的整修,打通了各文化遺産點位和曆史街區,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吸引了八方遊客前來參觀、遊玩,運河古鎮昔日盛況逐漸回歸。

讓文化“亮”起來。文化是古鎮的“魂”,為複興因“一壩三閘”漕運而興起的古老文化,2018年,長安鎮在大運河上舉辦了首屆“運河·長安文化旅遊藝術節”,“複活”了南宋時期就興盛于長安的端午龍船會,比賽當天長安萬人空巷,再現了“龍舟競渡昔盛于長安”的盛況,此後,端午龍舟競渡活動每年舉辦,成了當地一大文化旅遊品牌。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大運河上的長安閘何以潤澤千年?

運河·長安文化旅遊藝術節 “夏賽龍舟”活動

同年,長安鎮辦起了盛大的中秋燈會,融入千年前的宋韻文化,再現昔日運河光影盛景。此後“運河走大運”迎春健步走、新春燈會等各類文化活動相繼舉行,古老的運河文化次第回歸,也為長安鎮文化旅遊提供了“源頭活水”。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大運河上的長安閘何以潤澤千年?

運河·長安文化旅遊藝術節 “秋賞花燈”活動

讓精神“活”起來。穿越千年的長安閘、奔湧不息的大運河塑造了長安人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傳承不息,正持續改變着古鎮長安。

近年來,在長三角一體化、杭嘉一體化、杭州灣大都市圈建設等戰略中,長安因時而動,奮楫揚帆,以融杭發展為引擎,全力聚焦産業轉型、充分釋放文旅潛力,以海納百川的姿态擁抱錢塘潮湧。

去年,長安位列全國高品質發展500強鄉鎮第128位,實作地區生産總值138億元,高端裝備、電子資訊、智慧醫療三大新興産業欣欣向榮,文化、旅遊、服務業生機勃勃,一座新風與古韻共存,文化與産業同興的錢塘國際新城正冉冉升起。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大運河上的長安閘何以潤澤千年?

錢塘國際新城效果圖

如今,作為留給世人的寶貴文化遺産,古老的大運河以嶄新的面貌在多元度延續它的生命力,而長安閘壩遺址更是凝結了穿越時空的曆史張力,澎湃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蘊含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哲學。

千年運河,秀水泱泱,運河畔的人們,正在把新時代的運河故事講得更美好、更動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