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作者:玖歌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留下了許多風花雪月的傳奇故事。然而,在他第五次南巡歸來的途中,卻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一位年僅14歲的少年,竟然攔住了乾隆的禦駕,聲稱自己是皇上的孫子!這個突如其來的"皇孫",讓乾隆陷入了困惑。他是否真的有一個流落民間的皇孫?還是這不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乾隆決定将少年帶回京城調查。然而,真相似乎并不那麼容易揭曉。朝廷大臣們對此事各執己見,争論不休。最終,乾隆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将少年流放邊疆。

可是,故事并未就此結束。在流放途中,少年的行為引發了更多的疑問和争議。他是真的皇孫,還是冒牌貨?為何乾隆不直接驗明正身?戍邊大員為何要求處死這個少年?這個14歲孩子的命運,到底會如何?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結束了他第五次南巡的行程,踏上了傳回京城的路途。這次南巡,乾隆走訪了江南六省,巡視水利,考察民情,同時也借機領略了江南的秀麗風光。一路上,他留下了不少詩詞,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

車隊緩緩行進在返京的官道上,乾隆坐在禦駕之中,回想着這次南巡的種種見聞。突然,車隊戛然而止。乾隆從沉思中驚醒,連忙詢問發生了何事。

侍衛長快步來到禦駕旁,禀報道:"啟禀皇上,前方有一老一少兩人攔住了車隊,說是有要事求見。"

乾隆皺了皺眉,平日裡他微服私訪時倒也常有百姓求見,但這次是明晃晃的禦駕巡遊,誰敢如此大膽攔駕?正要開口訓斥,卻聽侍衛長又道:"那少年自稱是皇上的孫子,要認祖歸宗。"

這一句話如同一道驚雷,炸得乾隆一時愣在原地。他的孫子?怎麼可能?自己的子嗣他都一清二楚,哪來的野孫子?

好奇心驅使下,乾隆命人将那一老一少帶到禦前。很快,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僧和一個衣着樸素的少年被帶到了車駕前。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老僧見到乾隆,立即跪下叩首:"老衲有眼不識泰山,冒犯聖駕,還請皇上恕罪。"

乾隆擺擺手,目光落在那少年身上。少年約莫十四五歲,雖然衣着寒酸,但眉眼之間卻透着一股與衆不同的氣質。更讓乾隆驚訝的是,這少年的長相,竟與自己已故的四皇子有幾分相似。

"你說你是朕的孫子?"乾隆開口問道,聲音中帶着幾分嚴厲。

少年不卑不亢地回答:"回禀皇爺爺,孫兒正是四皇子之子。因母親身份低微,生下孫兒後便将孫兒托付給這位老僧撫養。如今老僧年邁,恐無法繼續照顧孫兒,這才冒昧前來認祖歸宗。"

乾隆聽罷,眉頭緊鎖。四皇子确實早逝,但他從未聽說過四皇子還有一個私生子。況且,就算真有這麼一個孫子,為何要等到現在才來相認?

老僧見狀,連忙解釋道:"皇上明鑒,老衲原本打算等這孩子長大成人後再帶他認祖歸宗。但老衲年事已高,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了。是以才不得不在此時驚擾聖駕,還請皇上恕罪。"

乾隆陷入了沉思。這事關皇室血脈,絕非兒戲。如果這少年真是自己的孫子,那麼他就是皇室中的一員,不能置之不理。但如果是冒充的,那就是欺君大罪,株連九族都不為過。

權衡再三,乾隆做出了決定:"此事關系重大,不能草率定論。你們随朕一同回京,待細查此事。"

就這樣,這對老僧和少年被帶上了返京的車隊。一路上,乾隆時不時地打量着那個自稱是自己孫子的少年。少年的言行舉止确實不像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但究竟是不是皇室血脈,還需要進一步查證。

車隊繼續向北行進,這突如其來的"皇孫"事件,成為了乾隆第五次南巡歸來途中最大的意外。一場關于身份、血脈和皇權的較量,就此拉開了序幕。

乾隆帶着這對老僧和少年回到京城後,立即下令展開秘密調查。這件事關系重大,不僅涉及皇室血脈,更可能影響朝廷穩定,是以乾隆要求徹查此事,務必查個水落石出。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首先,乾隆命人将老僧和少年分開安置,嚴加看管。他派出心腹太監分别審問二人,以核實他們的說辭是否一緻。同時,他還命人暗中調查老僧的來曆和少年的生活軌迹。

在審問過程中,老僧堅持自己的說法,稱少年确實是四皇子的遺腹子。他聲稱,當年四皇子與一名宮女私通,生下這個孩子。因擔心孩子在宮中遭遇不測,宮女便将孩子托付給他撫養。老僧還提供了一些細節,比如孩子出生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四皇子給孩子取的小名等。

少年的說法與老僧基本吻合,但他對自己的身世知之甚少,隻是按照老僧的教導而來認祖歸宗。少年表示,他從小就被告知自己是皇室血脈,但一直隐姓埋名,直到現在才有機會相認。

乾隆聽取了審問報告後,決定進一步核實。他命人秘密傳喚了當年四皇子的妃嫔和貼身太監。這些人都已經多年未曾踏入皇宮,突然被召見,不免忐忑不安。

四皇子的正妃柳氏首先被傳喚。她跪在乾隆面前,戰戰兢兢地回答着皇帝的問題。柳氏表示,她确實聽說過四皇子與宮女有染的傳聞,但從未親眼見過那個宮女,更不知道有什麼孩子的存在。

接着,乾隆又召見了四皇子的幾位側妃。她們的說法大同小異,都稱不知此事。然而,當乾隆問起四皇子生前是否有什麼特别親近的宮女時,一位側妃猶豫了一下,提到了一個名叫香菱的宮女。

這個名字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他立即命人去查找香菱的下落。然而,調查結果顯示,香菱早在四皇子去世後不久就離開了宮廷,此後音訊全無。

與此同時,朝中大臣們也得知了這件事。他們各執己見,争論不休。有人認為,如果這個少年真是皇室血脈,就應該承認他的身份,給予适當的封賞。另一些人則擔心,若承認了這個"野孫",恐怕會引發更多人冒充皇室成員,甚至可能危及皇位繼承的穩定。

和珅作為當時朝中重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無論這個少年是真是假,都不應輕易承認他的身份。如果是假的,那自然不用多說;如果是真的,貿然承認一個來曆不明的皇孫,也會引起朝野震動,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珅建議,可以先給這個少年一個較低的爵位,安置在京城,繼續觀察。

乾隆聽取了各方意見後,陷入了沉思。這個決定關系重大,不能草率。他命人繼續調查,同時暗中觀察少年的言行舉止。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少年被安置在一處偏僻的宅院中。他的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之下。有關部門還派人暗中調查了少年的出身地和成長經曆。然而,這些調查并沒有得出确鑿的結論。少年的身世依然籠罩在迷霧之中。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随着時間推移,朝中的讨論愈發激烈。有人提出,可以通過比對少年與四皇子的容貌來判斷真僞。還有人建議,可以讓少年展示一些皇室獨有的技能或知識,以此驗證他的身份。

然而,這些方法都存在争議。畢竟,容貌相似并不能完全證明血緣關系,而皇室的一些特殊知識也可能通過其他途徑洩露。

就在朝廷上下為此事争論不休之際,一位年邁的太監突然提供了一個關鍵資訊。他聲稱,當年曾見過四皇子給一個嬰兒洗三,那個嬰兒的左臂上有一個特殊的胎記。

這個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乾隆立即下令檢查少年的左臂。然而,檢查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失所望——少年的左臂上并沒有任何胎記。

至此,關于少年身份的調查陷入了僵局。證據不足以證明他是真正的皇孫,但也無法完全否定他的說法。乾隆面臨着一個艱難的抉擇。

面對這個棘手的局面,乾隆陷入了長時間的沉思。朝堂上的争論日益激烈,各方勢力都在試圖影響皇帝的決定。有人主張認祖歸宗,将這個少年納入皇室;也有人堅決反對,認為這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乾隆深知,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将産生深遠的影響。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乾隆召集了幾位心腹大臣秘密商議。和珅、紀曉岚等人各抒己見,讨論持續到深夜。最終,乾隆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将這個自稱是皇孫的少年流放到邊疆。

這個決定一經宣布,立即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支援認祖歸宗的大臣們認為這太過殘酷,而反對者則覺得這個處置太過寬松。然而,乾隆的決定已經不容更改。

乾隆解釋道,将少年流放邊疆有多重考慮。首先,這可以暫時平息朝中的争論,避免是以事而引發更大的政治風波。其次,這也是對少年的一種考驗。如果他真的具有皇室血脈,那麼在艱苦的邊疆環境中,他的才能和品格将得到鍛煉和展現。最後,這個決定既不是徹底否認少年的身份,也沒有貿然承認,為今後的處置留下了餘地。

為了執行這個決定,乾隆指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負責護送少年前往邊疆。這位老臣名叫趙廷俊,曾經在邊疆任職多年,對當地的情況十分熟悉。乾隆囑咐趙廷俊,要密切觀察少年的言行,定期彙報情況。

在出發前的一天,乾隆召見了少年。這是自南巡途中相遇後,兩人的第二次正式見面。少年跪在乾隆面前,神情複雜。乾隆告訴他,為了查明真相,同時也為了鍛煉他的品格,決定派他到邊疆去曆練一番。少年聽後,并沒有表現出驚慌或不滿,而是恭敬地接受了這個決定。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出發那天,京城下起了蒙蒙細雨。一支小型車隊悄然離開了城門,向西北方向進發。少年坐在一輛普通的馬車裡,身邊隻有幾件簡單的行李。趙廷俊騎在馬上,帶領着一小隊護衛,默默地護送着這個特殊的"囚犯"。

一路上,趙廷俊仔細觀察着少年的一舉一動。他發現,這個年僅14歲的孩子表現得異常沉穩。面對長途跋涉的艱辛,少年從不抱怨;遇到險阻,他也能沉着應對。這些表現讓趙廷俊不禁對少年的身份産生了一絲疑惑。

趙廷俊按照乾隆的訓示,将少年安置在一個普通的營房裡。他告訴少年,從今天起,他就是這個邊防哨所的一名普通士兵,要像其他士兵一樣參與訓練和日常工作。少年點頭表示了解,随即開始了他在邊疆的新生活。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少年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适應能力。他不僅迅速掌握了基本的軍事技能,還在文化學習上展現出驚人的天賦。當地的幾位老師都稱贊他聰慧過人,學習能力極強。這些表現都被趙廷俊如實記錄,定期通過密信彙報給乾隆。

然而,少年的出色表現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警惕。邊疆的一些将領開始對這個來曆不明的少年産生懷疑。他們擔心,如果這個少年真的是皇室血脈,那麼他在邊疆的存在可能會成為一個不穩定因素。

随着時間的推移,關于少年身份的傳言開始在邊疆軍中悄然流傳。有人說他是被貶的皇子,有人說他是某個大臣的私生子。這些流言蜚語給少年的處境帶來了新的挑戰。

就在此時,邊疆突然傳來警報。鄰國的一支遊牧部落越過邊界,開始騷擾邊境村莊。邊防軍立即行動起來,準備迎敵。在這個緊急時刻,少年主動請纓,要求參與防禦行動。

這個請求讓趙廷俊陷入了兩難。按照乾隆的訓示,少年應該被妥善保護,不能置于危險之中。但如果拒絕少年的請求,又可能引起更多的猜疑。在權衡利弊後,趙廷俊決定讓少年加入一支後勤部隊,負責運送物資。

就這樣,少年第一次真正參與到了邊疆的軍事行動中。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将面臨更多的挑戰和考驗。而在遙遠的京城,乾隆依然在等待着關于這個"皇孫"的最新消息。

邊疆的冬天來得特别早,還未入秋,寒風就已經呼嘯而至。少年跟随後勤部隊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為前線運送物資。盡管天氣寒冷,道路艱險,但他始終保持着高昂的鬥志,絲毫不顯疲态。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這次邊境沖突比預想的要嚴重得多。遊牧部落不僅人數衆多,而且武器精良,顯然是有備而來。邊防軍雖然奮力抵抗,但在連續幾天的激戰後,局勢變得岌岌可危。

就在此時,一個意外發生了。負責運送糧草的隊伍在一處險峻的山谷中遭遇了敵軍的伏擊。護送的士兵們奮起反抗,但寡不敵衆,眼看就要全軍覆沒。危急關頭,少年挺身而出,指揮衆人利用地形優勢,巧妙地布置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防禦陣型。

少年的指揮頗具章法,不僅穩住了陣腳,還成功地将敵人引入了一個陷阱。他指令士兵們将裝載糧草的車輛推下山坡,砸向正在爬坡的敵軍。這一招出其不意,立即打亂了敵軍的陣型,給了己方喘息之機。

趁着敵軍混亂之際,少年又帶領一小隊精銳士兵,繞到敵軍後方,切斷了他們的退路。這個大膽的行動徹底瓦解了敵軍的士氣,最終導緻他們全面潰敗。

這場出乎意料的勝利不僅挽救了重要的軍需物資,還極大地鼓舞了邊防軍的士氣。消息很快傳到了前線主帥耳中,他立即派人将少年召至軍帳。

當少年站在主帥面前時,帳内的将領們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他們沒想到,這個立下大功的人竟然如此年輕。主帥仔細詢問了戰鬥的細節,對少年的機智和勇氣贊不絕口。

然而,就在主帥準備當場給少年記功時,趙廷俊站了出來,提醒主帥少年的特殊身份。主帥這才想起,這個年輕人正是那個傳說中的"皇孫"。

這個發現讓軍中高層陷入了短暫的沉默。有人擔心,如果讓一個可能的皇室成員參與如此危險的戰事,萬一出了意外,該如何向朝廷交代。但也有人認為,少年既然已經立功,就應該得到應有的獎賞,否則有違軍中賞罰分明的原則。

經過一番商議,主帥最終決定,暫時不公開少年的身份,但仍然要給予他應得的嘉獎。少年被授予了一個低級軍官的職位,負責協助制定防禦政策。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少年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提出了多項改進建議,包括改良了哨所的布防方式,優化了物資運輸路線,這些建議都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邊防軍的戰鬥力得到了明顯提升,成功地遏制了遊牧部落的進攻。

随着戰事的進展,少年的名聲在軍中漸漸傳開。士兵們私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一定是哪位大人物的子弟,否則怎麼會有如此出色的才能。有人甚至猜測,他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皇室後裔。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這些傳言很快引起了敵方的注意。遊牧部落的首領得知邊防軍中出現了一個神秘的年輕軍官後,立即派出了秘密探子,企圖刺探虛實。

一天夜裡,幾個蒙面人潛入了邊防軍大營,試圖綁架少年。然而,他們低估了少年的警惕性。早在幾天前,少年就察覺到了周圍的異常,暗中加強了警戒。當刺客們闖入他的帳篷時,立即被埋伏的士兵們制服。

這次刺殺未遂事件引起了軍中高層的高度重視。他們意識到,少年的存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潛在的威脅目标。為了保護少年的安全,同時也為了防止敵人利用這個弱點,主帥決定暫時将少年調離前線。

就在軍方為如何安置少年而犯難時,京城傳來了一個意外的消息:乾隆皇帝決定親自巡視邊疆。這個消息像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在邊疆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對于少年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關鍵的時刻。他在邊疆的表現是否能得到乾隆的認可?他的真實身份是否會在這次巡視中水落石出?而對于那些了解内情的将領們來說,他們也面臨着一個艱難的選擇:是如實禀報少年的所作所為,還是選擇隐瞞?

随着乾隆巡邊的日期臨近,邊疆軍營裡的氣氛變得越發緊張。每個人都知道,一場足以改變許多人命運的大戲即将上演。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從京城出發,向西北邊疆進發。這是乾隆皇帝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巡邊之旅。雖然年事已高,但乾隆依然精神矍铄,騎在馬上的身影依舊挺拔。

隊伍中除了随行的文武百官,還有一批工匠和畫師。乾隆此行不僅要視察邊防,還要記錄沿途的風土人情。這支隊伍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各地官員紛紛出動,準備盛大的迎接儀式。

然而,乾隆此行的真正目的,隻有少數幾個心腹大臣知曉。那個自稱是皇孫的少年,一直是乾隆心中的一個疑問。通過這次親自巡邊,他要親眼看看這個少年在邊疆的表現,以做出最後的判斷。

當乾隆的隊伍抵達邊疆重鎮時,邊防軍早已嚴陣以待。主帥親自帶領衆将領出城迎接。在彙報軍情時,主帥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決定如實禀報少年的事迹。

乾隆聽後,面無表情,隻是淡淡地說:"召見此人。"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當少年被帶到乾隆面前時,整個大帳内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這個關鍵時刻的到來。少年跪下行禮,動作标準,神态自若。

乾隆仔細打量着眼前的少年。兩年的邊疆生活,讓少年變得更加成熟穩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超乎年齡的沉着。

乾隆開口問道:"朕聽說你在邊疆立下了不少功勞?"

少年恭敬地回答:"回皇上,臣不過是盡了自己的本分。"

乾隆又問:"你可知道自己的身世?"

少年沉默片刻,然後說道:"臣隻知道自己是個孤兒,至于是否真的有皇室血統,臣不敢妄言。"

乾隆點點頭,沒有繼續追問。他轉向一旁的大臣,吩咐道:"準備筆墨。"

接下來,乾隆出人意料地要求少年當場作詩一首,題目是"塞外秋景"。這個要求讓在場的人都感到驚訝。要知道,即興作詩不僅需要才學,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一個在邊疆長大的少年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然而,少年并沒有顯露出慌亂。他沉思片刻,然後提筆揮毫。不一會兒,一首七言絕句便呈現在紙上:

"塞外秋風卷黃沙,邊關壯士氣如霞。

匈奴未滅心難已,誓守疆土保華夏。"

乾隆接過詩作,仔細品讀。詩中不僅描繪了塞外的秋景,更表達了邊防将士的豪情壯志。這首詩的水準,遠超一般的邊疆少年所能達到的程度。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乾隆放下詩作,又問了少年幾個關于治國理政的問題。少年的回答既有理論基礎,又結合了邊疆的實際情況,顯示出了超乎尋常的見識。

這一連串的考驗,讓乾隆的表情漸漸發生了變化。他揮退左右,單獨留下了少年和幾個心腹大臣。

在接下來的談話中,乾隆終于揭開了謎底。原來,這個少年确實有皇室血統,但并非乾隆的孫子,而是他的一個旁系子孫。多年前,由于宮廷内部的一些複雜原因,這個孩子被秘密送出宮外撫養。

乾隆解釋道,當初在南巡途中遇到少年,并非偶然。那是他精心安排的一次考驗。而将少年送往邊疆,更是為了鍛煉他的才能和品格。

這個真相的揭露,讓在場的人都感到震驚。少年跪在地上,久久不能言語。

乾隆走到少年面前,親自将他扶起。他說道:"你在邊疆的表現,證明了自己的才能和忠誠。朕決定,正式承認你的身份,并授予你一個适當的爵位。"

這個決定立即在軍中引起了轟動。那些曾經與少年共事的将士們,既感到驚訝,又為他感到高興。

然而,乾隆的安排并未就此結束。他宣布,少年暫時還不能回京,而是要繼續留在邊疆,協助主帥處理軍務。乾隆解釋說,邊疆的局勢仍然緊張,需要像少年這樣既有才能又了解當地情況的人來協助。

在随後的幾天裡,乾隆仔細視察了邊防的各項設施,并聽取了主帥關于防禦政策的彙報。在這個過程中,少年多次獻計獻策,進一步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臨行前,乾隆召見了少年和主帥,交代了一些後續的安排。他還特别囑咐主帥,要善待少年,但也不可過分優待,要讓他繼續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自己。

當乾隆的車駕離開邊疆重鎮時,少年和衆将士站在城牆上目送。夕陽的餘晖灑在他們的臉上,映照出一種複雜的神情。對于少年來說,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對于邊疆的将士們來說,他們見證了一個不平凡的曆史時刻。

14歲孩子攔住乾隆車駕叫爺爺,乾隆不信流放他,戍邊大員:殺了他

随着乾隆車駕漸行漸遠,邊疆又恢複了往日的甯靜。然而,所有人都知道,一個新的時代即将來臨。少年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也為這片疆土注入了新的活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