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些人為何總愛遲到?從「慣性遲到」現象看心理學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遇過「愛遲到」的朋友或伴侶,無論吃飯、看電影或重要約會,他們總是來得比約定時間晚。為何這些人總是不守時?其實,這種「慣性遲到」的現象,或許不僅是時間管理不佳的問題,還可能與一種稱為「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的心理學現象有關。聽到霧煞煞了嗎?别緊張,接下來将深入淺出地分析何謂「規劃謬誤」,并分享「慣性遲到者」容易陷入誤區的3大原因,趕緊看看自己或身邊的人有沒有這種「症頭」。

什麼是「規劃謬誤」?

有些人為何總愛遲到?從「慣性遲到」現象看心理學分析

「規劃謬誤」是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1977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們往往會低估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即使他們有過往的經驗可供參考。這種偏差不僅适用于個人行為,還可以延伸至團體決策,例如:一個團隊可能會認為某個項目可以在預定期限内完成,結果卻因為忽略了潛在的困難與變量,而導緻延誤。在個人層面,規劃謬誤常常出現在日常任務和活動中,例如:準備出門的時間,我們經常會高估自己的效率,低估路途中可能發生的阻礙,導緻最終無法按時抵達目的地。

遲到者陷入「規劃謬誤」的3大原因

有些人為何總愛遲到?從「慣性遲到」現象看心理學分析

1. 過度自信:導緻時間預估偏差

許多人在面對時間管理時,會因為過度自信而低估所需的準備時間。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可以迅速完成日常任務,例如梳洗、換衣服或是交通時間。然而,這種自信實際上是對自身行為效率的高估,忽略了潛在的突發狀況。研究顯示,慣性遲到者通常會低估活動所需的準備時間達40%,這說明他們無法精确地預測自己的行動步調。

2. 過度專注:忽略整體時間配置設定

一些人傾向于專注于手頭的任務,而忽略了整體的時間安排。他們可能會想「再做個五分鐘」,但這五分鐘往往會無形中延長至更長的時間,導緻最後準備倉促。這種現象在規劃謬誤的架構下,稱為「局部最優化」,即人們對于眼前任務的估算往往過于樂觀,而忽略了後續任務的準備時間。

3. 過度忽視:不參考過去經驗

盡管有些人已經多次遲到,但每次他們仍會自信地認為這次可以準時抵達。這種對于過去經驗的忽視,顯示出規劃謬誤的另一個特征,即我們傾向于相信「這次會不一樣」,忽略了自己過去曾犯過的時間錯誤。這種心理偏差常見于那些習慣性延宕者,他們并未認真檢讨自己過去為何遲到。

「規劃謬誤」對社交生活的影響

有些人為何總愛遲到?從「慣性遲到」現象看心理學分析

「經常遲到」這一行為會對現有的人際關系産生負面影響。根據調查,超過70%的人表示,伴侶或朋友的頻繁遲到會讓他們感到不被尊重,并可能是以引發沖突或争吵;遲到者雖認為自己并非「故意」,但等待的那方可不這麼認為。當一個人經常遲到時,其他人不隻會對其失去信任,還會認為這些「愛遲到者」在組織能力及責任心方面存在問題,這些負面印象将導緻社交問題,甚至影響到長期的人際關系。

如何改善慣性遲到行為?

有些人為何總愛遲到?從「慣性遲到」現象看心理學分析

「愛遲到」是許多現代人共有的毛病,但隻要有心想改變,這個壞習慣并非無法根治。慣性遲到者可以藉由「調整預估時間」來杜絕遲到,例如:你原本出門需要花費一小時做準備,那麼今後就多預留個30分鐘,以應對突發狀況。此外,愛遲到的人也可以善用「時間管理工具」,象是透過手機鬧鐘或 APP 的提醒,讓自己不再陷入推遲出門的拖延循環中。

有些人為何總愛遲到?從「慣性遲到」現象看心理學分析

雖然導緻遲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很多,但無論是什麼原因導緻遲到,都會對人際關系帶來負面影響。「守時」是種美德,身為社會人的我們都應該要有這樣的基本認知,而不是經常漫不經心地姗姗來遲,長此以往,将成為朋友眼中的拒絕往來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