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億年前恐龍留下一串腳印,科學家測出了它的時速

作者:春河月亮

新華社杭州5月6日電(記者馮源)距今約1億年前,晚白垩世早期,一隻恐龍生活在炎熱潮濕、植被茂盛的水網地帶。它踩出的一串9個腳印,化作了珍貴的恐龍足迹化石。

最近,浙江自然博物院金幸生團隊與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的同行,在國際專業地學期刊《白垩紀研究》線上發表了對這片化石的研究成果。他們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為這隻恐龍“測速”。

“交警可以從刹車時輪胎的摩擦痕迹推測車速,刑警可以從腳印推測嫌犯的身高,我們也能根據恐龍足迹,推算出恐龍當時是在跑還是在走,速度多快。”金幸生研究員說。

金幸生團隊2019年在浙江義烏發現了這片化石,其足迹與四川伶盜龍足迹相吻合。伶盜龍屬于恐爪龍類,它們後腳第二腳趾的爪子特别大,高高擡起,一般不着地。是以,恐爪龍行走時,後腳隻有第三、四趾着地,腳印是非常典型的二趾結構。

研究者測量了恐龍足迹的長寬、兩趾間角度、單步長和複步長。金幸生說,雖然恐龍不能複活,但是通過研究現生動物的行走方式,學界已有一套較成熟的數學模型:用足迹長度推算出身高,再用身高和複步長推算出行走速度。

要解答測速“應用題”,還要先做“選擇題”。恐爪龍又分為馳龍和傷齒龍兩類。兩者後肢與身材比例不同,推算出的身高也不同。雖說足迹與屬于馳龍的伶盜龍一緻,但是“本尊”不能簡單定性為伶盜龍,科學家要充分考慮已知條件。

如果它是馳龍,推算出的身高是51.8厘米,行走速度是每小時6.1公裡;如果它是傷齒龍,推算出的身高是65.6厘米,行走速度是每小時4.6公裡。總之,它當時是閑庭信步,既沒在捕食,也沒在逃命。

近年來,浙江自然博物院聯合省内的縣市博物館及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在浙江開展了大量野外考察,發現和保護了一批古生物化石。金幸生說,浙江之前發現過蜥腳類、鳥類、非恐爪龍類獸腳類和翼龍類等足迹化石,這是浙江首次發現恐爪龍類恐龍足迹化石。(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