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頂山舞鋼市建置沿革

作者:上官燚璘講風土人情

平頂山舞鋼市地處中原,曆史悠久。八台鄉趙案莊、廟街和棗林村南崗,均發現有龍山文化遺址。其中棗林南崗遺址為新石器遺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就有人類在十七繁衍生息。

西周時這裡為柏子國,傳說中的古帝柏皇氏的後代就封在這裡。柏皇氏的記載見于《漢書、古今人表》,在太昊帝伏羲氏後,依次排列有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等。據《河南通志》載:“柏,子爵,皇氏裔。亮父為颛帝師,招為帝喾師,景為周太樸,皆柏族也。今汝西平縣即其地。”周室東遷進入春秋時代,這裡仍為柏子國。《晉書·地理志》載:“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據《水經注》和《讀史方輿記要》記載:柏國故城在今伊集鄉謝古洞村一帶。這處古城遺址,以謝古洞村為中心,南至謝山北麓,北至郭莊,東至清涼寺,西至田崗水庫中央,面積約2平方公裡。《左傳·魯僖公五年(公元前 655 年)》載:“江黃道柏,方睦于齊。”這是柏國曆史的最早記載。柏國當時和齊結盟,對抗楚國。到魯昭公十一年(前 531 年)時,“楚子城陳(今淮陽)蔡(今上蔡)、不羹(今舞陽東北)”。至遲在這時,柏國為楚所并,成為楚國的一部分。楚國當時修建的“方城”就從方城縣與葉縣的邊界一帶向東南傾斜,經過今舞鋼市境西南部尚店一帶。

戰國初年,為楚國疆城。戰國末期舞鋼市境屬于南韓,稱合赙,也作合伯。韓宣王(公元前 332-前 312 年)時,著名縱橫家蘇秦遊說南韓,向宣王說:“韓卒之劍戟皆于冥山、棠溪、墨陽、合赙、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鹄雁,當敵則斬。”《史記》記載:蘇秦又說魏襄王(前 318-前 296 年)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許昌、郾、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以上說明舞陽與舞鋼市當年分屬韓魏。

秦時,在舞鋼境置柏亭。亭是戰國時始在國與國之間的鄰接地方設定的行政機構,設亭長。漢獻帝時應劭《漢書》注:“故柏子國也,今柏亭是。”柏亭這個地名在東漢末年仍沿用。

院嶺街道辦事處:在舞鋼市中部,垭口西南5公裡。1974年成立。因辦事處駐院嶺居民區内得名。居民區附近為山嶺,位于院窯和院莊之間,故名。面積 2.5 平方公裡。轄人民大街、擁軍大街、建工路東、建工路西、院嶺中路、院嶺西路、軋鋼廠、煉鋼廠、焦化廠9個居委會。

寺坡街道辦事處:在舞鋼市中部,垭口南 1.2公裡。1974年成立。因辦事處駐寺坡居民區内得名。居民區以附近山坡下曾有一寺院取名。寺坡街道辦事處轄寺坡、垭口兩個居民區。面積5平方公裡。轄一街坊東、一街坊西、二街坊南、二街坊北、三街坊、四街坊東、四街坊西、林場、垭口北、垭口一、垭口二、垭口三、垭口四 13 個居委會。垭口系舞鋼市政府駐地,以所處地勢在兩山口間,取名垭口。

朱蘭街道辦事處:在舞鋼市中部,垭口北偏東4公裡。以辦事處駐朱蘭居民區内得名。居民區以附近朱蘭村取名。朱蘭村以村址處原生長竹子,呈青藍色,因名竹藍,後同音演變為朱蘭。辦事處轄礦山一街、礦山二街、礦山三街、礦山四街、鐵山路、建設路、火車站、上曹路一、上曹路二 9個居委會。面積4平方公裡。

礦建街道辦事處:在舞鋼市西北部,垭口北偏西9公裡。1974 年成立時,以位于八台公社境,取名八台街道辦事處。1982年,因人們習慣稱其駐地為礦建(因建設鐵礦而形成),遂更為今名。轄礦建 1個居委會。面積 1.5 平方公裡。

王店鄉 :在市境西南部。鄉人民政府駐王店,東北距垭口 18 公裡。王店村以明初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且開有飯店,故名。1988年 12 月,從尚店鄉析出 12 個村委會成立。轄下安、李樓、後崗、魏安、下河、王店東、王店西、大黃莊、火神廟、紅衛、小黃莊、韓窪 12 個村委會,77 個自然村。面積 51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 32149 畝。

尚店鎮 :在市境西南部。鎮人民政府駐尚店,東北距垭口 10公裡。尚店以漢代時有尚姓在此居住,且開有飯店,故名。鎮境 1948年屬尚店區。1957 年改設為尚店中心鄉。1958 年建尚店公社。1961 年公社改為區,區下設 5個中型公社。1962 年中型公社改為 10餘個小公社。1965 年撤區複為公社。1983 年公社改建為鄉。1988 年 12 月鄉改建為鎮。轄尚店東、尚店西、三冢郭、賈溝、楊莊、平河、王老莊、朱莊、尹樓、丁莊、溫樓、金崗、馬莊、李莊、馬崗、料莊、頂門、王莊 18 個村委會,90個自然村。面積 55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 35922 畝。

楊莊鄉 :在市境西南部。以原楊莊公社機關駐楊莊得名。楊莊以楊姓始居得名。1967年,公社機關遷駐褚莊,在楊莊東北 0.8公裡,東北距垭口 4.5公裡。鄉境1958 年屬尚店公社。1965 年析置楊莊公社。1983 年改建為鄉。轄長嶺頭、紅石崗、臧坪、薛莊、袁門、葉樓、晁莊、毛莊、操占、崗李、水田、陡溝、龍泉、雷莊、瓦房溝、郜林、五座窯、袁老莊、建新、吳莊、柏莊 21個村委會,145個自然村。面積 125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 24314 畝。

廟街鄉 :在市境西北部。鄉人民政府駐廟街,東南距垭口 8.5 公裡。相傳,舜王出身于橫梁山(鄉境西南部)一帶,小時候曾放牛耕地,後來人們為紀念他,建有舜王廟,成村後名牛郎廟街,簡稱廟街。1988 年 12 月,從八台鄉析出 10 個村委會成立。轄廟街、劉溝、東營、人頭山、曹莊、山和莊、冷崗、胡溝、幹溝、大韓莊10個村委會,84個自然村。面積 47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21936 畝。

鐵山鄉 :在市境中部。以鄉境内有鐵山取名。鄉政府駐朱蘭居民區内,南偏西距垭口3公裡。 1981 年 1 月析出武功公社 7個大隊,楊莊公社8個大隊,八台公社2個大隊組建成鐵山公社。1983 年改建為鄉。轄朱蘭、李輝莊、馮莊、胡莊、寺坡、石門郭、薄沖、水坑趙、冢李、喬莊、找子營、前張、王大苗、小劉莊、閻樓、中曹、營街、傅莊、韓莊、上曹20個村委會,103 個自然村。面積 68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 20844 畝

八台鄉 :在市境西北部。鄉人民政府駐八台村南偏東距垭口 11.5公裡。相傳,八台村原稱陳家集。宋将楊延景、狄青為平掉蠻王,在此村築起八個練兵台。清鹹豐年間,這裡梁姓增多,改村名為梁八台,簡稱八台。鄉境 1948 年為八台區。1956 年撤區設為八台中心鄉,下轄5個小鄉。1958 年改建為八台公社。1961年公社改為區,區下設5個中型公社。1962 年中型公社又改為 10餘個小公社。1965年撤區複為公社。1983年公社改為鄉。轄八台、新村、張樓、下曹、後魯、小唐、泥溝陳、任橋、井劉、曹姚、楊泉、張寬莊、楊樓、石橋楊、大馬莊、安莊、大溝李、孟莊、王老虎、殷莊、彥張、時莊、張我莊、趙案莊 24 個村委會,83個自然村。面積 52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45693 畝。

尹集鄉 :在市境東南部。鄉人民政府駐尹集,西北距垭口 7.5 公裡。明初,尹姓商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開店經商,形成集市,成村後稱尹集。鄉境 1948年為尹集區。1957年撤區改為尹集中心鄉。1958 年建立尹集公社。1961 年公社改為區,區下設 5個中型公社。1962年中型公社改為 10 餘個小公社。1965年撤區複為尹集公社。1983 年公社改建為鄉。轄尹集、葦子園、姬莊、埂上、樓房灣、張莊、大劉莊、小王莊、康莊、朱窪、連莊、蔡莊、雞山、梁莊、李莊、石崗、清涼寺、謝古洞 18個村委會,121個自然村。面積 111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 23554 畝。

武功鄉 :在市境東部。鄉人民政府駐武功村。西南距垭口 6公裡。武功村原稱窯溝,以村附近有磚瓦窯和一道深溝得名。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知縣蔡汝齊以武功平叛有功,更村名為武功鎮。又傳,清鹹豐年間,有一個武秀才,全鎮受其影響,均尚武,因更村名為武功鎮,簡稱武功。鄉境 1948 年為武功區。1956 年撤區設為武功、辛集 2中心鄉,中心鄉下設 11 個小鄉。1957 年撤辛集中心鄉,并入武功中心鄉。1958 年建為武功公社。1961 年公社改為區,下設7個中型公社。1962 中型公社改為近 20 個小公社。1965 年撤區複為武功公社。1983 年改建為鄉。轄武功、咀頭王、草坡、月營、王五、刁溝、崗王、小柴莊、後營、劉莊、大程莊、田崗、同官李、坡魏、滾河李、滾河孫、八家劉、曹集、大李莊、東曹莊、羅灣、範莊 22 個村委會,61 個自然村。面積 49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 38214 畝。

棗林鄉 :在市境東北部。鄉人民政府駐棗林,西南距垭口 10 公裡。明初,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是以處有棗樹林取名為棗李莊,後又更名為棗林。鄉境 1958 年屬武功公社。1965 年析置棗林公社。1983 年改建為鄉。轄棗林、晃張、韋莊、王樓、喜莊、栗林鋪、許莊、生劉、藕池、鐵爐王、前李、後李、辛集、徐莊、張蔔莊、黃莊、老莊、洪建、後袁、苗窪 20 個村委會,47個自然村。面積 44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 41287 畝。

安寨鄉 :在市境東北部。鄉人民政府駐安寨,西南距垭口 16公裡。安寨建村于明初,當時處三角位置的三個小村莊為響應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的号召,聯合築起寨牆,取名安定寨,後簡稱安寨。1988 年 12 月從棗林鄉析出 16 個村委會而成立。轄安寨、李堂、古铎李、崗郭、直李、店李、邵莊、呂店、張橋、趙莊、東馬莊、羅莊、前邢、後邢、高莊、張營、蘇莊 17 個村委會,30個自然村。面積 32 平方公裡,其中耕地 37839 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