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作者:愛農村的海豚窩窩頭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作者簡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國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1879年進入莫斯科醫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他的主要作品有:《勝利者》(1883)、《變色龍》(1884)、《草原》(1888)、《沒意思的故事》(1889)、《庫頁島》(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後來,他由開始創作戲劇,如《結婚》(1890)、《蠢貨》(1888)、《求婚》(1888-1889)、《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1889-1890)、《伊凡諾夫》(1887-1889)、《櫻桃園》(1903-1904)等等。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裡科夫。

别裡科夫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起着為沙皇專制助纣為虐的作用。他轄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衆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說别裡科夫成為了,害怕新事物,維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内容簡介

别裡科夫,現實生活讓他總是感到心神不安,讓他害怕,為了同世人隔絕,不緻受到外界的影響,他總想給自己包上一層外殼,給自己制造一個所謂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豔陽天出門他也總是穿着套鞋,帶着雨傘,他的雨傘、懷表、削鉛筆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來的東西都總是裝在套子裡,就連他的臉也好像裝在套子裡,因為他總是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裡面,戴着黑眼鏡,耳朵裡塞上棉花,坐出租馬車的時候也要車夫馬上把車篷支起來。這僅僅是他抵擋恐懼的外在表現。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東西都讓他感到心裡踏實、清楚明了,而對一切沒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覺得可疑、害怕。他的一句時時挂在嘴邊的口頭禅是:“千萬别鬧出什麼亂子來。”在這部篇幅不算長的小說裡這句話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現了九次之多,簡直就像咒語一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特别讓人無法容忍的是,他總是像一個幽靈一樣不請自到地造訪每個教師的住所,一句話不說地坐上一兩個鐘頭,然後又像幽靈一樣地消失了。他的恐懼像毒瘤一樣一點一點地蔓延,傳染給他周圍的每一個人。他在學校裡待了15年,整個學校乃至全城被他這樣的情緒控制了15年,竟然在這樣漫長的時間裡沒有一個人想要反抗,想要對他說一個不字。全城的人什麼都怕: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寄信、交朋友、讀書,不敢周濟窮人、教人識字,不敢吃葷、打牌,不敢搞任何娛樂活動,人們都像他一樣蜷縮在自己的套子裡苟且偷生。

而最可怕的是,漸漸地,這一切都成為了習慣,成為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别裡科夫死了,死得非常具有戲劇性:學校裡新來了一位史地教師,從烏克蘭來的,與他一起來的還有他的姐姐華連卡,他們的到來如同一塊石子一樣把死水一潭的沉悶生活攪起了漣漪。小說中是這樣形容她的:她簡直就像蜜餞水果,活潑極了,很愛熱鬧,老是唱小俄羅斯的抒情歌曲,揚聲大笑;她就像一個希臘神話中的愛神、美神一樣從浪花裡鑽出來了;小俄羅斯女人隻會哭或者笑,對她們來說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沒有的……這樣的快樂甚至也感染了“套中人”别裡科夫,在衆人的慫恿下他甚至打算向華連卡求婚了,不過也僅僅是打算罷了:結婚以後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把他給吓住了,尤其讓他害怕的是華連卡姐弟兩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他認為他們為人師表竟然騎着自行車穿街而過簡直不成體統,以華連卡這樣的活潑性情,說不定以後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于是他來到華連卡弟弟那裡,告訴他這不應該那不應該,這不對那不對,最後被這個火暴脾氣的弟弟揪着脖領子從樓梯上推了下去,而這恰巧被華連卡看到了。别裡科夫又怕又羞,過了一個月就一命嗚呼了。别裡科夫就這樣極具戲劇性地死去了。學校以及城裡的人以為就此可以享受解脫的自由了,而悲哀的是,這種恐懼的情緒已經滲透到每一個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續了還不到一個星期,生活又恢複了老樣子,照先前一樣,仍舊那麼壓抑、沉悶。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創作背景

契诃夫所生活的19世紀末是俄國曆史上沙俄統治非常黑暗的時期,“這時的俄國政治上雖然還算封建專制統治,但經濟和社會生活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的滅亡。在這種情況下,沙皇反動統治與時代大流做着垂死掙紮,加大了書刊撿查制度,秘密警察緊緊盯着人們的一舉一動。沙皇政權不允許有任何反對其的言論,他們生怕革命的火種蔓延開來,是以加大了對人們思想和行動控制。而那些反對沙皇統治或是試圖宣傳革命的人遭到了嚴酷的鎮壓,很多進步人士和知識分子都被抓進監獄,流放或是處死。在這樣令人窒息的氣氛裡,人們的一舉一動都會保持高度的警惕。大多數人渴望改變現狀,卻又因為無法與強大的專制統治傲鬥争,因而逆來順受地忍受着這一切,每天小心翼翼地生活。契诃夫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一方面,他深深地厭惡殘暴反動的沙皇統治,另一方面,他又為當時俄國人民的麻木和逆來順受而痛心。他想要喚醒人們的意識,不想看到封建專制扼殺了人們本性中美好的一面。因而用誇張的手法塑造了别裡科夫這樣一個人物形象,通過這個人物形象,作者放大了人們頑固守舊、膽小怕事、固步自封的形象。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人物介紹

别裡科夫

别裡科夫是衆多“裝在套子裡的人”的典型代表,是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号象征:“套中人”别利科夫“哪怕天氣很好,也總要穿上套鞋,帶着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裡;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裡”;他“戴黑墨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馬車“一定吩咐車夫支起車篷”。——總之,他總想“把自己包在殼裡,給自己做一個所謂的套子,使他可以與世隔絕,不受外界的影響”。不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視為厭事,他所去的那個擠滿了人的學校,分明使得他滿心害怕和憎惡,跟“我”(布爾金)一塊兒走路,對他那麼一個性情孤僻的人來說,顯然也是苦事。在幾乎沒有涉及外貌的情況下契诃夫卻細緻而準确地展示了别裡科夫的心理狀态,即恐懼。别裡科夫是一條被套子套住了手腳和思想的可憐蟲,是一個尖酸刻薄、神經衰弱、精神極度緊張警覺的人的形象。他的所謂“性情孤僻”,其實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類生活總要向前發展,文明才能進步。

他怕的就是這樣的發展、進步,是以他十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來安慰自己,甚至歌頌從沒存在過的東兩,可見他已經虛妄到何等地步。契诃夫通過生動的“套中人”形象的塑造,諷刺和鞭撻别裡科夫之流以及産生他們這種畸形性格的反動時代。

柯瓦連科

柯瓦連科是一個敢說敢為,富有生氣的知識分子,他十分厭惡别裡科夫。學校的老師、校長都有些畏懼别裡科夫,但他卻敢當面駁斥死守舊制度,反對新事物的别裡科夫。他罵别裡科夫是“蜘蛛”,是“背地裡進讒言的人”。他也敢于批評當時俄國的教育:“你們這兒的空氣悶死人,不幹不淨!……你們這地方算不得學府,隻能算是教人安分守己的衙門,而且有巡警局裡那股腐臭氣味。”他表示甯願到鄉下去捉捉龍蝦,教教小孩,不願在這死氣沉沉的環境中呆下去。顯然他是一個具有新思想、熱愛自由的人。

布爾金

布爾金是作為故事的叙述人出現在作品中的,他是另一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對現實不滿,渴望自由。他厭惡别裡科夫,但他缺乏勇氣,不敢同别裡科夫作鬥争,容易向舊勢力妥協,安于忍氣吞聲地過着套子式的生活。這些展現了當時俄國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特征。契诃夫對這樣的知識分子雖寄予同情,但也批評了他們的市儈哲學。“……你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開說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邊,你自己也做假,還微微地笑,你這樣做無非是為了混一口飯吃,得到一個溫暖的角落,做一個一錢不值的小官兒罷了。”作品中獸醫伊凡尼奇的這段談話,正表現了契诃夫對布爾金這類知識分子的譴責。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說“人隻是一隻蘆葦,是宇宙間最脆弱的東西。但人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間任何一件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人卻成了萬物的主宰,這正是因為人有一顆會思想的靈魂,人因為思想而高貴。然而當人的思想被關在一個籠子裡而失去了飛翔的自由時,人還是“人”嗎?而小說中的别裡科夫與不斷地嘲笑、戲弄他的中學同僚以及全城居民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差別;正是他們共同地恐懼、忍讓,才以至“什麼都怕”“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去周濟窮人,不敢教人去念書寫字”,别裡科夫其實隻是一個面孔模糊的人,契诃夫詳細地描繪了他的衣着、物件,比如他的套鞋、雨傘、眼鏡、帽子以及房間的擺設,卻恰恰沒有對别裡科夫進行面部描寫,這自然決不是大師的忽略,而應當是匠心所在,文中幾次隻出現了他的“蒼白的臉”,這個蒼白的臉,蒼白的生活,蒼白的人格的别裡科夫不是一個人,這個尖酸刻薄、神經衰弱、精神極度緊張警覺的形象,正如魯迅筆下的那個拖着一條瘦瘦的辮子的阿q絕不是“這一個”而是“每一個”一樣,是一個群體。正是這些别裡科夫,才使小鎮成了“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華連卡的出現,使這一溝絕望的死水裡頓裡蕩漾起了波瀾,烏克蘭是俄國的南方,那裡氣候宜人,總是陽光燦爛,那裡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豪爽,快樂,活潑,這一點非常鮮明地展現華連卡身上。毫無疑問,這位敢大聲唱歌、敢肆無忌憚地笑的女孩子,正是這個小城的真正的局外人,而别裡科夫和華連卡的所謂愛情,也是别裡科夫生命中唯有的一次嘗試破除套子的舉動,也應該是他生命中的高潮吧。當然,那千方百計地撮合他們兩個的那些人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将别裡科夫從套子中拯救出來,讓他學會做一個人,而是想要做旁觀者,在這一場注定要失敗的愛情裡獲得一些賞鑒的快感。正如魯鎮的那些無聊的閑人賞鑒祥林嫂的悲哀,并從那裡得到滿足一樣。也正是因為這樣陰暗的背景,才使得别裡科夫的愛情裡沒有出現亮色,愛情本來是美麗的,而在别裡科夫,他從愛情的身邊看到的隻有嘲諷的眼神,是以一張小小的漫畫,對沉醉在愛情之中的人兒,應該隻是一個善意的玩笑,一個有趣的花絮,一個幽默的插曲,可對于已經被生活擠壓的心理畸形的别裡科夫,一個小小的紙片便足以令他心神不定,戰戰兢兢。在小城的那些人的眼裡,他似乎是一個統治者,而事實上,做為一個夾心階層的小人物,他隻不過是被錯誤用地推到前台的小醜,這個小醜又因為鼻尖上的一撮白色而讓觀衆看成了主角,被推到聚光燈下的小醜固然張皇失措,而台下的那些觀衆又何嘗不令人感到悲哀呢?這裡沒有台上和台下,每一個觀衆都可能成為那個角色,每一個觀衆都以為自己是清醒的,卻全然忘記了,在他們向着小醜狂笑、打着唿哨投擲垃圾的時候,他們的鼻尖上也有着那個可笑的标記。這裡,隻有那撮白色是最醒目的,在這裡,所有的臉孔都是模糊的。而真正的主角卻正隐藏在幕後,帶着陰險的笑容看着他導演的這一幕戲劇。

别裡科夫的可悲之處還在于,他千方百計地想要隐藏自己,用一層一層的套子,而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些隐藏,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衆人的面前,當他已經被異化成套子的時候,這件套子卻又仿佛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個異類,被身邊的人所擠壓所排斥,直到期最終走向墳墓——一個永遠的套子。

别裡科夫是在華連卡的笑聲裡走回家,并從此走上人生的不歸之路的,事實上,華連卡的笑沒有一點敵意,就象一個小孩子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情不自禁地發出笑聲一樣。而在别裡科夫看來,那些人所久久期盼的喜劇的高潮終于出現了,很快地,他的從樓梯上滾下來的尴尬場面就将完全地曝露在衆人的眼光裡,淹沒在無窮無盡的嘲笑中,這正是别裡科夫想要逃避的一切,而他的确已無路可逃。在卡夫卡的《變形記》中,被異化成甲殼蟲的格利高爾在生命的最後依然充滿溫情的回想着人間的一切,他知道自己的死對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種解脫,他對抛棄自己的親人仍然有着無盡的眷戀,可是别裡科夫的世界的盡頭彌漫的全是恐懼和絕望。以前看到的隻是别裡科夫作為沙皇的一名忠實的走狗,對他身邊人的思想進行鉗制,卻忽略了身邊的這些人對别裡科夫的敵意和冷嘲熱諷也是造成别裡科夫的死因,正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中那些短衣幫對孔乙己的一次一次的嘲笑最終将其推向死亡的悲慘境地一樣。契诃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和戲劇作品都在表現同一個主題:奴性和奴性産生的曆史根源和心理。他認識到金錢、官職、權威和權力不過是奴役的外部原因,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懼。恐懼使得《裝在套子裡的人》過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懼使得他的同僚們敢怒不敢言。而恐懼産生的根源是滲透在人骨子裡的奴性和漠然。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契诃夫在日記中寫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俄羅斯這樣,人們受到權威的如此壓制,俄羅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貶損,害怕自由……我們被奴顔婢膝和虛僞折磨得太慘了。”而恐懼和害怕的結果就是使人們千方百計地想要保護自己,把自己裝在他們自認為安全的“套子”裡。像别裡科夫那樣墨守成規、循規蹈矩,想方設法地“千萬不要鬧出什麼亂子來”。

别裡科夫的最終的歸宿是墳墓,這對他來說應該是一個永遠的“套子”了,在這裡他可以逃避那些他在世間厭惡而且恐懼的一切,還可以讓那些厭惡他,以為是他主宰了他們的快樂的人群暫時輕松一下,事實上,當他們在一種終于擺脫了禁锢的那種虛幻的欣喜中轉身離開墳墓的時候,又一個他們中的别裡科夫已經被推到前台,戲劇,又開始了。

小說通過這個“套中人”别裡科夫的刻畫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别裡科夫并不是達宮貴人,他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權勢,而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他在生活中是無足輕重的人物,怎能“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轄制中學算得了什麼?全城都受苦他轄制呢……”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麼事都怕。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接濟窮人,不敢教人念書寫字……。文中還談道,别裡科夫的死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可一個禮拜過後生活又恢複舊貌,因為“實在,雖然我們埋葬了别裡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裡的人,也許還有很多,将來也還不知道有多少呢!”在作者的筆下,别裡科夫已不再是作為單個的人,而是“這類人”,是作為知識界和社會上的一種典型,是舊制度、舊程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人們害怕他,其實是被那黑暗污濁的政治空氣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的俄國,亞力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密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确實有許許多多的别裡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過别裡科夫這個人物将批判的鋒芒直指密探機構沙皇專制制度。通過别裡科夫,作者描繪出一幅當時醜陋的社會生活畫卷。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藝術特色

小說《套中人》在結構上,作者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結構方式。主要故事情節是以作品中人物回憶的方式叙述的。契诃夫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别裡科夫的行為及内容,輪廓清晰、秩序井然。小說是從一個月夜兩位打獵朋友的聊天開始的,他們本是海闊天空地聊,殊不知别裡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們的感慨和深思。開始的輕松甯靜和别裡科夫的故事的沉悶氣氛形成了一種反差,接着又引出了一段皎潔恬靜的月色的描繪。這又和别醫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種反差:大自然是甯靜美好的,現實生活又是那麼黑暗污濁。于是在那個月夜裡,布爾金和伊凡·伊凡内奇兩個人浮想聯翩,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套子。作品因而寫到伊凡·伊凡内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來,坐到門外,點上了煙鬥。也許他想到: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小說的這個結尾也耐人尋味。整篇小說結構自然、巧妙。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契诃夫的創作基本上傾向于批判現實主義,他善于透過平凡的日常生活揭示出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主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多采用幽默這一藝術手法來嘲諷醜惡的社會現實,形成他創作上的一種風格:幽默諷刺。小說《套中人》,這篇小說自始至終采取了幽默諷刺的手法來展示别裡科夫的性格。小說開頭對别裡科夫的肖像和生活習慣是這樣寫的:“他是以出名,是因為他即使在頂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要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傘總是用套子包好,表也是用一個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連削鉛筆的小折刀也是裝在套子裡”。寫别裡科夫的醜态,說别裡科夫的“那張小臉像黃鼠狼的臉。”還“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等。這些描寫近乎誇張,然而契诃夫就是用這種幽默的筆調刻寫了這樣一個為扼殺一切新事物,不惜使用盯梢、告密等卑鄙手段,搞得全城都怕他的小人形象,呼籲人們起來改變這個社會。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作品影響

《裝在套子裡的人》在契诃夫的創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别裡科夫這一形象成為因循守舊、害怕新生事物的典型。 該小說節選後收入高中國文人教版新課程标準實驗教材。

俄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創作短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