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作者:鄭周友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内容提要:通過查閱研究文獻資料,結合自身調查考證,論述北魏著名思想家範缜的故裡舞陰縣,在今河南省方城縣楊樓鄉境内,範缜應是方城人。

關鍵詞:範缜 故裡 舞陰 方城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範缜,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神滅論》是最早宣揚無神論的重要論著。在封建意識占據統治地位的封建時代,範缜張揚唯物史觀,這種勇氣和膽識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是以,研究範缜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對他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僅從目前見到的相關資料來看,關于範缜故裡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其一認為是在今河南泌陽,其二認為在今河南社旗縣;筆者依據曆史文獻資料,結合實地考察,認為北魏時舞陰故城遺址在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楊樓鄉梁城村,範缜應為方城人。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一、《南史》所載“範缜,字子真,南鄉舞陰人也”有誤

最早記載範缜事迹的是《南史》,據《南史》記載:“範缜,字子真,南鄉舞陰人也。”筆者認為《南史》所載“範缜,字子真,南鄉舞陰人”有誤。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今檢《漢書•地理志》中有“舞陰,中陰山,瀙水所出,東至蔡入汝。”(【1】p559-560),為西漢南陽郡三十六縣之一。《後漢書•郡國志》中南陽郡有“舞陰邑”, (【2】p183)另《後漢書•趙憙傳》有“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 (【1】p329)語,《後漢書•賈複傳》有“事舞陰李生”,《後漢書•岑彭傳》中有“更封彭為舞陰侯”,《後漢書•馮異傳》中有“更始譴舞陰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馬朱、白虎公陳僑将兵号三十萬,與河南太守武勃共守洛陽。”(【2】p258)更始立,曾封李轶為舞陰王;光武立,于建武三年封岑彭為舞陰侯。可知,自更始起,舞陰曾為侯國封地。三國時期,據《三國志•典韋傳》:“太祖征荊州,至宛,張繡迎降。……後十餘日,繡反,襲太祖營……太祖退住舞陰,聞韋死,為流涕,募間取其喪,親自臨哭之,遣歸葬襄邑,拜子滿為郎中。”(【3】p407)《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公引兵還舞陰,繡将騎來鈔,公擊破敗之。繡奔穰,與劉表合。……公自舞陰還也,南陽章陵諸縣複叛為繡,公遣曹洪擊之,不利,還屯葉,數為繡、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鄧濟據湖陽。攻拔之,生擒濟,湖陽降。攻舞陰,下之。” (【3】p11)可知,三國時期亦有“舞陰”。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晉代,《晉書•地理志》有“ 舞陰公國相。”南北朝時期,據《南史》 “南陽太守,秦立,屬荊州。……舞陰令,漢舊縣。”上述諸載說明舞陰西漢時置為縣。東漢、三國、晉、南北朝時均置為侯國、縣治。 但是《南史》所載“南鄉舞陰”則明顯與史實不符。據《南史》記載:“順陽太守,魏分南陽立曰南鄉,晉武帝更名。成帝鹹康四年,複立南鄉,後舊。┅┅孝武大明元年省。領縣七,戶四千一百六十三,口二萬三千一百六十三。南鄉令,前漢無,後漢有,屬南陽。……順陽侯相,前漢曰博山,後漢明帝更名,屬南陽。” 《晉書•地理志》記載更清楚:“後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可見,南鄉在東漢時還不是郡治所,為一縣,屬南陽郡;三國時期魏武帝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晉武帝時更名為順陽。成帝鹹康四年,複立南鄉郡,後舊。孝武大明元年省。根據上述兩則史載,可以明顯看出,“舞陰”從東漢到南北朝時期均屬南陽郡所轄,南鄉郡内自設立到省其所轄地區内從來沒有管轄過“舞陰”。這充分說明,《南史》中所載“南鄉舞陰”是不準确的。

二、從文獻記載看,西漢初期及梁魏時期的舞陰故城當在橫山(中陰山)之北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關于“舞陰”縣故城的具體位置,《漢書•地理志》中并無明确記載。後人僅據《明嘉靖南陽府志•泌陽》所載“按《通典》雲‘漢舞陰縣故城在今縣北,泌水在縣南,考《水經注》舞陰城在今縣北六十餘裡。’”(【4】p32)即定位于泌陽縣西北六十裡之古城寨村一帶,其依據為《讀史方輿紀要》注雲:“舞陰城在縣北十裡。漢縣治此。後漢初,更始封李轶為舞陰王,既而光武封岑彭為侯邑。又建安二年,曹操與張繡戰于宛,敗還舞陰,破繡追兵于此。晉亦為舞陰縣。姚秦置舞陰郡。劉宋複曰舞陰縣。蕭齊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兵寇舞陰,舞陰戍主殷公愍拒破之。既而魏将公孫邃等與桓天生複寇舞陰,公愍又擊破之。建武四年,魏大舉入寇,诏軍主鮑舉助西汝南、北義陽二郡太守黃瑤起戍舞陰。蓋二郡并治舞陰也。明年,為魏所陷,仍曰舞陰縣,屬南陽郡。孝昌中,改置舞陰郡治焉。隋初郡廢,改縣曰顯岡,屬顯州。唐貞觀三年,縣廢。又魏孝昌中,置期城郡,領東西二舞陽縣。東魏改置臨舞縣。開皇初廢郡,以縣屬顯州。十八年,改東舞陽為昆水縣。大業初,廢入臨舞縣。唐初省。”(【4】p)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舞陰”所置之始在西漢時期,《漢書•地理志》已為證明,更始時期為舞陰王李轶侯國封地;《後漢書•岑彭傳》中有“更封岑彭為舞陰侯”,可知東漢時期為光武帝所封舞陰侯岑彭封地。三國、晉代仍為侯國,但在北魏時期,其管轄範圍和地位則因北魏與南齊互相争霸而不斷發生變化。

張嘉謀在《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中已有詳細考證。張嘉謀注雲:“舞陰元魏荊襄二州有四縣,《地形志》荊州南陽郡舞陰,注二漢晉屬,有橫山,橫山即今石峽東西山。此郦注所謂漢潕陰故城在山之陽,魏武與張繡戰於宛,馬名絕景,為流矢所中,公傷右臂,引還舞陰,即是地也。一荊州襄城郡潕陰,注有唐山。案西唐山。《隋書•地理志》淯陽郡方城,注有西唐山。此舞陰當在今方城西境。隋淯陽郡治今南召也。一襄州襄城郡,注治赭陽城,所領舞陰無注,蓋僑縣,近郡治赭陽城,在方城東,此舞陰當在方城東境橫山之陰,《水經•潕水注》荥水會于縣北之潕陰,非漢故城也。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一、襄州潕陰郡,注孝昌中置,所領舞陰無注。隋志淮安郡顯岡注舊置舞陰郡,蓋即孝昌中所署者。元和志顯岡在比陽縣西六十裡,亦僑置,與郡置近,此舞陰當在今比陽境,不詳所在。本志漢舞陰故城即唐初之古城縣,今所謂古城寨也。”(【4】p) 張嘉謀注雲:“故衣河,《方城志》稿作柨(bu)衣河,在城東八十裡。案,今城東八十裡小史店西南有故衣河莊,志言是也。……故衣河迳小史店北受店左右諸山水為石峽沙河,又北迳安豐寺,西受關河水,寺有明石刻稱舊閘山縣。案,應為峽。《魏書•地形志》荊州襄城郡、襄州襄城郡皆有峽城縣,襄州襄城郡治堵陽,去此為近……石峽沙河又北,右受破城水,破城,一曰梁城,疑即梁魏之潕陰城。《水經•潕水注》荥水于潕陰縣北左會潕水,此後魏之潕陰,非漢舞陰也。郦謂其故城在山之陽,城東有馬仁陂,陂水三周其隍,故渎自隍西南而會于比,此漢舞陰,今泌陽西北六十裡,古城寨正在馬仁陂西,漢舞陰故城在山之陽,則後魏潕陰城在山之陰可知也。” (【4】p78) 依據張嘉謀上述考證,認為潕陰縣治共有四處,一為“郦注所謂漢潕陰故城在山之陽”者,即在橫山(石峽口東西之山)之陽今泌陽古城寨;二為“荊州襄城郡潕陰,注有唐山。案西唐山;”者,“此舞陰當在今方城西境”;三為“襄州襄城郡,注治赭陽城,所領舞陰無注,蓋僑縣,近郡治赭陽城,在方城東,此舞陰當在方城東境橫山之陰,《水經•潕水注》荥水會于縣北之潕陰,非漢故城也”;四為“襄州潕陰郡,注孝昌中置,所領舞陰無注。隋志淮安郡顯岡注舊置舞陰郡,蓋即孝昌中所署者。元和志顯岡在比陽縣西六十裡,亦僑置,與郡置近,此舞陰當在今比陽境,不詳所在。本志漢舞陰故城即唐初之古城縣,今所謂古城寨也。”是以,張嘉謀認為“漢故城在山之陽,後魏潕陰故城在山之陰”。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而筆者經調查,西唐山不在今方城縣西境,而在今方城縣東北拐河境内,南距縣城九十裡,西唐山就是今天的老青山,東漢時期名西唐山,唐代名石門山,此山因為據方城、葉縣交界處,為方葉界山,故至今葉縣仍名此山為西唐山,可知北魏時期此“舞陰”曾轄治此處。故方城西境之潕陰故城沒有存在的可能,這樣,從漢代到北魏和隋代之間,盡可能有“橫山之陽”和“橫山之陰”這2處疑似潕陰故城遺址了。

三、結合筆者實地考察,今方城境内楊樓鄉梁城村應為西漢和北魏時期的舞陰故城

舞,在“舞陽”、“舞陰”等地名中,指舞水;舞,在郦道元注《水經》時作“潕水”,而“舞陰”自然為“潕陰”。據《春秋•谷梁傳》“水北為陽,山南為陽”, (【5】p1516)初置舞陽故城應在舞水(潕水)之北,而初置舞陰故城必在舞水(潕水)之南而縣以水名,城必近水,這是古人盡知的常識。故西漢時期初置“舞陰”縣故城時,縣治必近舞水(潕水),且居于舞水之陰,絕不可能将“潕陰”縣治建置在遠離舞水(潕水)的比水流域。故《水經•潕水注》所雲“在山之陽”的舞陰故城絕不可能是西漢初期所置,否則将與理不合。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為了弄清西漢、東漢和北魏時期舞陰故城的具體位置,筆者于2008年8月23日,騎機車到泌陽縣境内考察,發現張嘉謀所雲古城寨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西北境羊冊鄉西南,距離泌陽縣城治所約六十華裡,毗河自羊冊東北黃山口鄉北之諸山(當為橫山或中陰山)發源,西南流至羊冊鄉華山水庫,又西南流至古城寨北,環繞到東側再繞其南側而西南流,其水流方向和态勢與《水經•潕水注》中所述的“城東有馬仁陂” 、“三周其隍”相吻合,故張嘉謀所考具有一定可信處。 然依據2003年版泌陽縣地圖,以桃花店水為正源的春水(瀙水),則發源于古城寨東北黃山口鄉境内的黃石羊山和春水鎮西北的桃花山,東流至春水鎮與北來之象河會,東入闆橋水庫,西南來之賈樓水也東彙入闆橋水庫。其方位與郦道元《水經•潕水注》所雲“瀙水出潕陰縣東上界山,《山海經》謂之視水也。郭景純注,或曰視宜為瀙,出箴山。許慎雲:出中陽山,皆山之殊目也。而東與泌水合,水出潕陰縣旱山,東北流注瀙。瀙水又東北,殺水出西南大熟之山,東北流入于瀙。瀙水又東,淪水注之,水出宜山,東南流注瀙水。瀙水又東得奧水口,水西出奧山,東入于水也”也像吻合。然此處均為比水流域,與潕水毫無牽連,此處遠距“潕水”約100華裡,将距離潕水約100華裡的此處遺址命名為“舞陰”故城縣治,顯然與古代地名規律相違背,難以令人置信。 依據古今地理山水形勢,即使将橫山(中陰山)之北今方城縣小史店鎮境内向北流的桂河視為《水經•潕水注》中所載的“潕水”,也距離此城故址40華裡,更何況橫山(中陰山)之北的桂河的流向遠與《水經》桑弘所雲 “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東過其縣南。”相差甚遠。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北魏時期的郦道元《水經•潕水注》雲:“《山海經》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荥。’《經》書扶予者,其山之異名乎?荥水上承堵水,東流,左與西遼水合,又東,東遼水注之,俱導北山,而南流注于荥。荥水又東北,于潕陰縣北,左會潕水,其道稍西,不出其縣南,其故城在山陽,漢光武建武中,封岑彭為侯國,漢以為陽山縣。魏武與張繡戰于宛,馬名絕景,為流矢所中,公傷右臂,引還潕陰,即是地也。城之東有馬仁陂,郭仲産曰:陂在比陽縣西五十裡,蓋地百頃,其所周溉田萬頃,随年變種,境無儉歲,陂水三周其隍,故渎自隍西南而會于比,潕水不得複經其南也。且邑号潕陰,故無出南之理,出南則為陽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潕水又東北,澧水注之,水出雉衡山,東南經建城東。建,當為卷,字讀誤耳。《郡國志》雲:葉縣有卷城,其水又東流入于潕。潕水東北迳于東山西,西流入潕。潕水之左即黃城山也,有溪水出黃城山,東北迳方城。……水東流注潕水……”(【6】p242) 筆者近年曾多次到郦道元《水經•潕水注》所載之潕水流域進行實地考察,發現符合郦道元《水經注》所注“潕水”、“荥水”實為今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境内的賈河和黃泥河(下流名荥水、幹江河)。 關于賈河,《明嘉靖南陽府志•山川•裕州》這樣記載:“賈河在州東五十裡,其源亦出當陽山,東流迳葉縣幹江河,即潕水。”張嘉謀注曰:“《紀要》賈河,裕州東四十裡,源出縣東北牛心山,流入舞陽縣界。荥水與潕陰縣北左會潕水,潕水之左即與沙河合,《通志》世傳賈複居此。《山海經•中次十一》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荥。《水經》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郦注荥水與潕陰縣北左會潕水,潕水之左即黃城山。今賈河自牛心山東南流迳黃石山南,又東南迳獨樹鎮東,又東南右受硯河水,水出黃石山西,南流迳硯山鋪西,又南入賈河,賈河又東南迳榮崗北,又東北迳楊樓西,屈迳其北,又東北迳各河口,與自榮崗來之荥水合為幹江河,是此河即潕水也”。(【4】p77) 今考賈河,發源于方城縣拐河鎮境内牛心山南側,東南流經黃石山南側,再東南流經獨樹鎮治,再東南今俗呼為蔡莊河,再東南流經牛場坡入方城縣楊樓鄉境,至賈河馬(古賈河店)東向,會硯河,硯河發源于黃石山北側,東南過方城縣獨樹鎮馬庫莊、前莊、硯山鋪等村入楊樓鄉上曹屯境,上曹屯西乃《水經•潕水注》所載東臨溪水之“方城”;筆者前去考察時,曾在此處發現有“夏路”古道遺迹和漢代古井遺迹,聯系郦道元《水經•潕水注》所注“潕水之左即黃城山也,有溪水出黃城山,東北迳方城。”可知此處為《屍子》所雲“楚狂接輿”和《論語》所載“子路問津”處。硯水又南經杜風瑞村,與賈河彙合後,東向流經楊樓鄉治北後,折向東北,在各口村西南側與楊樓鄉治東南來之沙河水彙合。楊樓鄉治東南來之沙河,即《水經•潕水注》所雲上承堵水之“荥水”。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與《水經注》所載不同的是,荥水實為兩源,其一為南來之石峽沙河,俗稱桂河,即《明嘉靖南陽府志》之故衣河。 今考後魏“潕陰”在《魏書•地形志》中荊州南陽郡、襄城郡、襄州襄城郡、舞陰郡皆有舞陰縣,舞陰郡注孝昌中置,在郦刺東荊州後,顯然與《水經注》無涉。襄州襄城郡注為蕭道成置,魏因之治赭陽城,赭陽即今河南省方城縣。《紀要》引《五行志》雲慈丘縣有後魏襄城郡,因魏齊時期僑郡多狹郡,既治此縣,多相近,此地在隋時可能屬慈丘,蓋即襄州襄城郡之屬城也。然今方城縣境内小史店鎮的桂河就是自石峽口所源之沙河,也稱抪衣河,經小史店西後向北,屈迳今楊樓鄉治平(太尉廟)西,又北與自古莊店來之幹江河水交彙,因水北有古荥崗,故《水經•潕水注》稱為 “荥水”。 今考荥水,即今楊樓鄉治所南側自今古莊店鄉治南側來之十二裡河水,上遊鄉人亦稱為黃泥河,水出今方城縣楊集鄉境内範營村,有兩源夾雙山南流而合,又南受小河水,與潘河夾崗南流過楊集鄉十裡鋪自然村,原有石橋,今遺迹無存。又東南為入古莊店鄉境内,鄉人俗稱為黃泥河,近繪方城地圖名此為甘江河,又東北右經古莊店西屈迳其東南,右受吐霧山水,左受脫腳河水,即《水經•潕水注》所謂之西遼水,西遼水出方城山北羊頭山,東有數源南流至塔山前而合,又南迳金湯寨東北,又屈迳其南,招撫崗水自西南來會,又東南左受扳倒井水,又東右受草店水,又東迳房山北,又東南右受古洞河水,又東北迳榮崗南,與石峽沙河合,又東北迳楊樓集東右受黑龍潭水,水出舞陽老寨山,疑即《水經•潕水注》于東山。西流入潕之水也,又東北迳合河口與賈河合,又東北入葉縣境,本志謂為甘江河,即潕水。 而“梁城”的具體位置就在今楊樓鄉治平(太尉廟)東十華裡處,亦稱破城。《方城縣志•古城遺址》記載:“梁城遺址,位于楊樓街東南10公裡處的梁城村,城呈長方形,南北長360米,東西寬200米,現存城牆殘高1米,有夯層,城内發現漢井10餘眼,有大量小型漢畫像磚及漢陶井圈、漢磨等。此城由漢代延續至五代。1977年7月10日,方城縣**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機關。”(【7】P558)筆者于1998年元月到此地考察時,發現此城為方形,邊長為750米,總面積為552500平方米,規模遠遠大于泌陽境内的古城寨。同時還發現至今仍存有石羊等文物遺存,觀其雕刻風格,應為漢代;城北還有古墓一座,村人訛稱為梁王墓;可以看出,在漢代,這裡已經是一座繁華的城池。因其城正與《水經•潕水注》所載“荥水又東北,于潕陰縣北,左會潕水”相吻合,更與漢代桑弘《水經》、《山海經》所載相合,是以可以肯定,此處應該是西漢所初置之舞陰縣城,也是南北朝北魏時期的潕陰縣城治所。

四、從地理位置上看,方城境内的梁城完全符合漢代和北魏舞陰置縣條件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有關潕陰縣管轄區域,曆史文化中沒有明确記載,盡管在曆史發展演變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變化,但從文獻地理志中有關記載中也可以看出漢代舞陰的大緻管轄區域範圍。 《漢書•地理志》雲:“堵陽,莽曰陽城……公邑,由長城号曰方城,舞陰,中陰山,瀙水所出,東至蔡入汝。”(【2】p559-560)可見,西漢時期的舞陰縣,境内南有中陰山和瀙水,比陽交界;北至長城,與葉交界;西與堵陽(莽稱陽城)比鄰,東北與舞陽侯國交界。其中心位置當在衡山(中陰山)之北,據今地理,縣域面積約為方百裡。着完全符合漢代置縣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僅僅依據《漢書地理志》中的“舞陰,中陰山,瀙水所出,東至蔡入汝。”不能作為确定漢代舞陰故城的唯一條件。這正像我們不能僅僅依據《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衡山,澧水所出,東至屋入汝”,來确定“雉”縣治所就在澧水和衡山一帶一樣。因為,依照《漢書》叙述體例,縣名之後的注釋隻是高縣境内的标志性地理名稱,而不是這個縣治所在的具體位置。是以我們要判斷一個地方是否具備縣治所,就必須考察從這個地方是否具備置縣的條件。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古代設定縣治,依據古制一般應該處于這一地區的中心地帶,交通發達,經濟繁榮。并且此處還要具備豐厚的能包含這個時代的文化遺存。 而方城境内的梁城,雖然目前隻是方城境内的一個村落,但卻同樣具備這樣的條件。2010年1月27日,筆者與《大河報》首席記者李紅軍、縣旅遊局副局長華雲傑、文化局紀檢書記李應年、文化局文保所所長王海林等一行,對方城縣境内的梁城進行了考古調查,除發現城牆之内除有72眼漢代古井外,還有許多漢代石羊和漢代磚瓦等外,還發現1985年版《方城縣志》中有關梁城大小範圍的記載有誤。經查,梁城東西長約75米,南北長約75米,近似方形,總面積約為552500萬平方米,是一處具有重要意義的漢代古城遺址。 經調查,一緻認為,這裡完全具備漢代治縣的四大條件:第一,梁城西距方城縣城八十華裡,北距葉縣(故葉邑)故城90華裡,南距泌陽縣城120華裡,東北距舞陽120華裡,總面積約為方百裡,正處在其中心地帶,符合漢代置縣條件。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第二,這裡山水環抱,土地肥沃,曆史文化遺迹豐厚,僅目前周圍已經發現的文化遺迹上啟龍山文化、下至漢代的就有楊樓鄉的邵崗、小史店鎮的東婁莊、寺門遺址、獨樹鎮境内的楊武崗等多處;第三,這裡交通便利,北臨夏路,古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之所,其主要交通線路西出梁城西門向西北,經崗莊、西潘莊、前王崗、後王崗過沙河(即自小史店南來與古莊店西來之甘江河),再經柿葉王、曲灣、楊樓過西來之賈河(潕水),經楊莊東北向,過早莊(今劉崗)、李庵、三裡河與古夏路連接配接,再過黃土窪達葉縣保安鎮,與古驿道連接配接;自楊樓向西北獨樹方向,經馬莊、李奎崗、棠樹楊、蔡莊、稻谷田至獨樹;出梁城向西,經三裡河、治平、薄店、田莊、郭莊、何莊、郭山頭、趙店、高山頭、趙店、丁溝、草店、古莊店到方城;出梁城東門向東,經嶽莊、前闫莊、軋花口、後廣莊、入舞陽境,經蠶莊、站立崗、灣樓、蔡河到大尚店;出梁城西門向東南,經官莊、大林頭、田莊、魏崗、張莊、河西劉莊、王店、石橋窪、李樓、狐狸崗、張莊、王莊、瓦裡、象河;出梁城南門向南,經劉世吉莊、竹園、過沙河,經闆橋、傅老莊、寺門、小史店、大賀莊、桂河、券橋、王莊、李樓、二郎店、蛇口至社旗縣境内夏窪;梁城向北,經潘莊、下莊、老莊、西和莊、徐崗、出楚崗、二郎崗、旋崗、郝崗、走馬嶺進入葉縣境内,經小梁溝、北梁嶽、高山莊、高莊可達辛店;在梁城通往四方的古道旁,沿途發現衆多漢代遺迹或遺址,至今古道遺迹尚存,村人相傳“出保安,下東南,十八個十八到确山”、“出保安可見,下東南,四十五裡斜馬店”、“出梁城,下西南,四十五裡格料店”,以及“格料街”等說法是成立的,梁城在古代确為一處不可忽視的貿易發達的一處政治經濟交流中心。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解開無神論思想家範缜故裡之謎,南陽這個小村會是最終的答案麼?

綜上所述,北魏時期的潕陰古城就在今河南省方城縣楊樓鄉境内梁城,其管轄範圍當在古峽城縣(及今小史店鎮寺門)以北,葉縣舊縣南方城縣境内走馬嶺楚長城遺迹以南,于東山以西和堵陽以東之中間地帶,故而推知,北魏時期舞陰縣籍的範缜毫無疑問是河南省方城縣境内人。

參考文獻:

【1】《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 【2】《後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 【3】《三國志》中華書局,2005.3 【4】《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南陽地區史志編篡委員會,1984 【5】《四書五經》嶽麓書社,1991.7 【6】《水經注》時代出版社; 【7】《方城縣志》方城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1985

作者: 賀金峰 河南省方城縣教師進修學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