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作者:物道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圖|空谷尋芳 ©

物道君語: 今天也要好好吃飯呀。

最近看到美食作家扶霞的一句話:

“過去這些年來人們經曆了‘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巧’的曆史程序”。

深以為然。

在過去,人們真切地曆經饑餓,吃糠咽菜隻為活下去,隻求“吃飽”。到後來,錢包鼓了些,抓到貴的補的都恨不得全吞下去,追求“吃好”。

而現在,因為胡吃海塞讓身體負擔變重,人們想要吃得健康、講究和精緻,于是從傳統飲食文化裡,尋回吃的極緻——“吃巧”。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吃巧,不僅是飲食講究,也是生活的态度。一個人的三餐如同鏡面,折射出一天的品質,是将就?抑或講究?全憑你心。

不如吃巧,好好吃飯。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中國人的吃巧,巧在藥食同源,以食補身。

唐代孫思邈說:“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有藥用,養病補身。

食養,是最健康的。因為在古人的飲食觀裡,人與世間萬物相連,每一種食材都可以與人體部位對應。有經驗的人,生活中得了小病,往往首先用食材進行調養。

在廣東,但凡身體上火了有濕氣了,會選擇喝涼茶,或是喝老火湯。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圖|秦帆攝影 ©

《舌尖上的中國》有一期講了廣州的上班族,因為工作繁忙,晚睡熬夜,臉色發黃。爸媽發現後,斷定孩子身體不好的原因是:沒喝湯。于是給她買了電炖盅,煲湯調養身體。

廣式老火湯,巧在同一種食材,會根據四季變化,年齡體質,而變化不同的湯方。同樣一隻雞,廣東媽媽會有幾十種配方,配以苦瓜鳳梨,則清熱解毒。配以藥膳紅參,則滋補正氣。會根據一家人的情況,認真地搭配好食材。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廣東靓湯不說“煮”而是“煲”,因為煲湯,需要時間。現代人生活忙碌,中餐湊合,晚飯糊弄,耗時煲一盅湯是一件奢侈的事。

倘若你能認真細緻對待每一餐飯,在繁忙生活裡,已是難能可貴了。

因為,補益身心的不止湯水,還有一顆面對生活認真的心。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中國人的吃巧,巧在因時而食,養生養心。

千年以來,因時而食是中國人與自然相處的秘密。春生,則吃生發之物,如春筍;夏長,則吃生長之物,如西瓜。秋收,則吃成熟果核,如闆栗;冬藏,則吃藏土裡的食物,如蘿蔔。

天地寒來暑往,人體陰陽盛衰,飲食順之則養生,反之則病生。是以《飲膳正要》 提到:

“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老北京人對吃最有講究,梁實秋說:“好吃的東西都有個季節,逢時按令的享受一番,會因自然調節而不逾矩。”

北京的冬天不涮羊肉,是沒有靈魂的。

一來羊肉可解饞,架上一口銅爐,等清湯翻滾,就夾一片薄嫩的羊肉,一涮即熟。再拿到芝麻醬裡一蘸,爽滑肥美入口。再接着夾第二片羊肉,如法炮制,根本停不下來。

二來羊肉性溫,養生滋補。但隻有冬天氣寒之時,才是羊肉最滋補的時刻。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因為此時一家人圍爐,躲進宅舍裡,管他屋外風吹雨雪大,眼中隻有銅爐涮好的羊肉片,熱氣氤氲。當那一口羊肉下肚時,身子也暖了,心也暖了。

因時而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寒來暑往,我們從舌頭對食物的觸覺裡,感覺四季,養身養心,與身邊的人、物變得更融洽。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中國人的吃巧,更巧在講究的生活态度。

從藥食同源,到因時而食,都是我們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習得的飲食智慧,這些吃巧之法背後,恰恰是一顆講究認真的心。

作家扶霞寫下“中國人吃巧”那句話時,她剛好在揚州,她說:

“在華東文人菜裡,從杭州西湖醋魚,南京鹽水鴨,蘇州響油鳝糊到太湖莼菜湯,都比不上揚州一顆獅子頭”。

無他,就是因為揚州人面對飲食那股講究勁。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做一顆普通的獅子頭,廚師不會做成肉醬,而是把肉手工剁成“魚眼粒”,隻為口味更緊密粘性多汁。

揚州獅子頭雖四季都有,但裡頭餡料四季皆不同,早春是淡水河蚌,清明節後則加入竹筍、秋天包蟹粉、深冬則是風雞。

精緻而講究,就像揚州對生活的态度。

汪曾祺說:“四方食事,人間煙火,飲食是最真切的生活。”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吃得講究,活得精緻。因為食物都是看在眼裡,嘗在口中,真真切切的。我們從食物的節令中,找到對季節敏感;從藥食同源裡,過得更健康。

更重要的是,從好好吃飯中,學到認真生活的能力,以及講究的态度。

不如吃巧,好好吃飯,過一種不将就的生活。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圖|清涼地兒-了琹 ©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