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作者:聞是文化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張弼——《千字文》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張弼(1425~1487)字汝弼,家近東海,故号東海,晚稱東海翁。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人。明憲宗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為南安(今江西大餘)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長于詩文,草書甚佳,被評為“颠張複出”。嘗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著有《東海集》。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張弼《狂草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傳) 31.5×526cm 紙本

钤印:東海翁(白) 收藏印:竹朋鑒定(朱) 尊生館(朱) 漁樵于江渚之上(白) 戴倍之家珍藏(朱) 李氏賢卿(朱) 吳郡朱氏(朱) 說明:姚世阣跋

張弼生平

張弼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祖上于宋室南渡時由汴遷居華亭,數世均無功名。張弼家住郡城西門外谷陽橋西南。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晉員外郎。因作《假髻篇》諷刺時貴,遭當權者忌恨,被排擠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治績頗著。

南安地當贛粵要沖,亡命者聚山為盜,久為民害。到任後,先後捕滅。大庾嶺為客商貨物往來通道,當地人民從事運輸,賴以為生。後為廣東南雄豪霸侵奪,群眾失業貧困。張弼請準江西、廣東二藩司,予南雄、南安兩地群眾中分其利。嶺路狹隘險峻,難于行走,就将所得商稅,雇工拓寬路基,砌道,架橋,長達30裡,嶺路暢通。荒年,開倉平粜,救濟群眾;時疫流行,延請名醫,為民治病。

南安府所轄的南康縣,民俗好訟,則嚴懲首惡,殺其刁風;禁誣告,反冤獄。創立"射圃",親自教民習武,以備盜寇;建社學,創書院,祀先賢,修郡志,以教化南安士民,習俗為之一變。告歸之日,老幼攀轅而送,為建祠塑像。

據張鼐《先進舊聞》載:"東海張先生守南安時,各郡收兵議賞,武夫悍卒乃惟願得侯墨妙,而過客往往以是罷誅求焉,歲以筆劄佐郡費類此。"從這裡的記述看,張弼頗不惜墨,應有大量作品流傳才是,然而他的作品存世并不很多。卒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年六十三歲,葬于鳳凰山之陽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明]張弼 草書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局部) 31.5×526cm 紙本

個人成就

詩文清健。尤工草書,取法張旭、懷素。嘗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李東陽笑為"英雄欺人之語。"著有東海文集五卷,《四庫總目》和鶴城稿并行于世。《明史·文苑傳》稱其:"工草書,怪偉跌宕,震撼一世。"、"酒酣興發,頃刻數十紙,疾如風雨,矯如龍蛇欹如墜石,瘦如枯藤",更喜作擘窠大軸,怪偉跌宕,震撼一世,人稱"張旭複生"。四方求書者無虛日,甚至海外諸國,都知張東海之名,前來購求墨寶。傳世手迹有《草書千字文》、《唐詩七律卷》、《草書登遼陽城詩》等(現藏故宮博物院),又有《七絕》詩軸(現藏上海博物館)。後人搜集其草書,于明末刻闆儲存,名《鐵漢樓法帖》(現藏松江博物館)。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書法特色

當時在書壇上已經改變了明初那種工整平穩、圓潤婉媚、細勁流暢的"台閣體"規範,追求的是奔放自由的書風。張弼是當時典型的書家代表,書風受懷素狂草放縱的影響極大,作品用筆奇崛,線條流暢,牽絲帶筆處揮灑自如,使轉生動活潑,氣勢貫通,變化豐富,反映了張弼草書的典型面貌。張弼是明代前期草書的代表人物。他喜歡作大字草書,史書記載說他酒酣興發,頃刻能寫數十張紙,疾如風雨,矯如龍蛇,世人甚至以為颠張(張旭)複出。董其昌說張弼的草書是學習懷素,實際上他同解缙的狂草關系更為直接。他們代表了明代前期對唐代狂草的一種了解與取用。一方面,他們作為與當時流行的台閣體的對立面,更多地表現了自己的個性,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另一方面,他們給明代後期草書直抒性靈以啟迪。張弼小字草書流傳較少,作品圓熟勁健,結構、章法自然而富有變化。張弼行書結構緊湊生動,較多地使用方筆,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張弼的草書,以唐代張旭、懷素為楷模,亦是明初草書家欲改變元代自趙孟頫以來蘊藉清妍的書風,追求揮灑放縱的延續。他的一些作品,在張旭和懷素的狂草中加入章草筆意,在意念上與早期的宋克、俞和頗為相近。但他的許多作品,卻又完全抛棄章草的用筆,在結構上以開合為主,筆意上則求快、求飄。是以祝允明曾說:"張公始者尚近前規,繼而幡然飄肆,雖聲光海宇,而知音歎駭",認為張弼作品中的輕浮作态不可取。但張弼求新求變的改革性書風,卻成為當時潮流的走向,學他的人很多,甚至海外之國亦購求其迹。其間必然地有了精粗優劣的差别。陳獻章評張弼草書:"好到極處,俗到極處。"俗到極處四字,誠然是很大的貶詞,但好到極處卻又是非常的褒語了。董其昌一代書學宗匠,評張弼的《慶雲堂帖》亦多贊美之辭:世多推重其狂草,至祝希哲評書,獨推其盛年之筆,當由未見翁之大全耳。今觀此刻,衆體畢備,若有意無意,或矜莊如禮法之士,或潇灑如餐霞之人。雖與希哲同學醉素,而狂怪怒張則希哲不免,翁無是也。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關于草書,張弼曾有答客問"(昶)深解書法,或問張汝弼草書,曰:'好到極處,俗至極處。,問:'如何則可?'曰:'寫到好處,變到拙處。'"這一段文字對了解張弼的草書藝術及思想應是有所幫助的"。都穆說:"張公草書師宋昌裔,昌裔者名廣:"洪武初與宋克(仲溫)、宋璲(仲衍)俱以書擅名,人稱三宋'。然評者謂昌裔書較之二宋不逮,以其筆聯續不斷,非古法也。(《寓意編》)。"都穆的褒貶于此可見。貶者主要依據是"筆聯續不斷,非古出法也。"這一點在當時或許是個問題,并會有不少的支援者,但以我們今天的認識來看,"古法"并非隻此一法,大可有别的風格存在。即便取張旭草書來說,亦有"筆聯續不斷存在,晚明王铎、傅山等連綿大草在今天更是備受歡迎,可見不可偏執于一己之見。

張弼常常醉書,故酒酣興發下筆速疾,如驟雨旋風,應手萬變,并可見懷素遺意。張弼認為自己的狂草大字最佳,驗之他的書法,說的也是有道理的,這大約和一個醉字不無聯系。

董其昌評張弼時說:"東海在當時以氣節重,其書學懷素,名動四夷。自是吳中書家倍出,聲價少減。然行狎書尤佳。今見者少耳(《容台集》)。自張弼之後,吳中出了祝允明、王寵、文徵明等一批傑出的書家,張弼"聲價少減"自是情理中事。但董其昌對張弼的"行狎書"很有好評,值得注意。行狎書即行書,天津市曆史博物館藏有張弼的一件行書卷"蘇轼太白仙詩卷",即為一件難得的佳作此卷寫的筆酣墨暢,筆勢飛動,提按自如,張弼行書水準可見一斑。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張弼轶事

張東海将赴南安,作長短句一篇雲:"東海先生歸也,南安太守新除。一挑行李兩船書,被人笑道癡愚。書也書,寒不堪穿,饑不堪煮,收拾許多何用處?況而今,白發蒼顔,坐黃堂之署,乘五馬之車,那得工夫再看渠?又将載到南安去!古人糟粕,誰味真腴?枉說道:"黃卷中,時與聖賢相對語。"

張汝弼赴南安,道經毗陵,時陸詹事簡方得告南歸,張訪之,适展幕,不及見,乃索紙筆題一絕于陸世經堂徑去。詩曰:"雲意模糊雪意兼,六龍城下晚風尖。始知東閣先生貴,不放南安太守參。"詹事歸,亟追之,已行遠矣。既去,複令驿吏裡送武城梨數顆,亦侑以詩,有"毗陵驿裡饋生梨"之句。蓋葉"梨"為"離",亦戲也。此後不複一見以終,遂以為谶。

成化間,妖人王臣者跛一足,人稱王瘸子。遊食京師,以左道事中貴,得授錦衣千戶。請為上合大丹,以采藥為名,與中貴偕出川、廣、直、浙等處買辦,搜尋寶玩,需求珍異,騷擾郡縣。及回京,為各處撫巡、守令交章飛劾,而科道并彈。于是,上大怒,斬臣首,傳詣所曆地方枭令,民心大快。初臣至廣東,張東海時守南安,日觀其驕橫,嘗作詩歎曰:"過嶺囊箱下濑船,丁夫晝夜少安眠。薄田蕩盡猶輸稅,惡客時來橫索錢。窮發東南皆赤子,舉頭西北是青天。不才無計蘇民困,食祿乘軒自赧然。"

東海有翁名為張弼生平介紹、書法特色以及千字文等作品欣賞

王景明之南京,張東海贈之詩曰:"谷陽城外送離船,矯首南都思惘然。一語煩君三緻意,同鄉同志及同年。"冬官王公偉輩以為未盡交遊者,乃益之曰:"同官同僚同遊者,問及都将此意傳。"因著《六同詩話》。

張東海休緻既早,子皆成名,殊無一事累心。蘇州别駕周德中目為神仙太守,張以詩答雲:"歸休太守似神仙,布被蒙頭日夜眠。卻怪門前來熟客,馬蹄踏破紫芸煙。"

張東海《詠寒号蟲》雲:"得過且過!飲啄随時度朝暮。得隴望蜀徒爾為,未知是福還是禍。得過且過!"張東海過蘇步坊,賦詩曰:"東坡昔日此閑行,此地遂留蘇步名。何事章?瘗毛骨,子孫羞認是先茔!"

宋徽宗時,朱勔領花石綱,有龍鱗薜荔一株,費銀二千兩。東海偶見薜荔,感而賦之:"薜荔長龍鱗,相看似可人。聖朝無艮嶽,那值二千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