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菖蒲:置屋四季仍葱笼  不负人称"一品香"

作者:箕麓山人

菖蒲是培植盆景之良材

盆景与盆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统称为盆景。其后,以鮮活的植物为主体,随季节更替而不断变化的称为盆栽;以山石景物为主体,固定而不会变化的则称为盆景。

菖蒲:置屋四季仍葱笼  不负人称"一品香"

盆栽

中国盆景,远销世界。在国际商品交易中,为了工作便利,一看到"盆栽"二字,客商就知是以植物为主体的;一看到"盆景"二字,客商便知是以山石为主体的。盆景与盆栽其名的细分,这是商品经济作用下的产物。

1982年7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盆栽技艺|盆栽简史》中介绍:1972年在陕西省乾陵出土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之子,章怀太子李贤墓甬道壁画上,有两个内侍手持两盆盆景,盆内栽植有鮮活的植物,放置三五块有花纹或有图案的绮石画面。这是观赏植物及观赏绮石合二为一的盆景艺术品,也是唐代皇宫基本盆景体式。笔者将采用观赏植物、观赏绮石为一体的唐代皇家传统盆景体式研发,仍按传统"盆景"称谓。

世界盆景的源流在中国;中国盆景的源流在唐代。以菖蒲作为盆景栽植材料的源流,以文字记载为凭,可追溯到我国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据明代《本草纲目|菖蒲》中记载,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云:"凡草生石上,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唯石菖蒲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案间,久更可喜”;又记载《神隐书》云:“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

《盆栽技艺 | 盆栽简史》中还介绍,宋代是我国盆景的高速发展期,也是菖蒲作为培育盆景材料之始。在宋代佚名一幅人物画里,案上陈列的观赏盆景计有七盆,盆有大小、方圆、深浅不同,其中就明确画有以自然之姿菖蒲为特色的盆景。

菖蒲:置屋四季仍葱笼  不负人称"一品香"
菖蒲:置屋四季仍葱笼  不负人称"一品香"

清代浙西派词人龚翔麟在其《小重山》中写道:“三尺宣州白狭盆,吴人偏不把,种兰荪,钗松拳石叠成村,茶烟里,浑似冷云昏,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护柴门,秋霜长为冼苔痕,丹青叟,见也定消魂。”《小重山》词把盆景的形象和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触景生情和浮想联翩的感觉。(留着白狭盆)种兰荪("兰荪"即菖蒲的别名),由此便知,我国把一年四季长青的菖蒲作为培植盆景之材,历史可谓久矣。

菖蒲作为盆景培植之良材,因它是观叶植物中的佼佼者,适应室内、室外两个不同环境生长的植物。笔者通过试验,把培植在泥土中和培植在清水中两相作比得知,培植在泥土中的生长茂盛,培植在自然清水中的次之。有古书记载,生长在南方蛮谷中的菖蒲香气浓烈,可能与菖蒲的生长时间长、短有关(这个有待验证)。

菖蒲:置屋四季仍葱笼  不负人称"一品香"

培植菖蒲所用的花盆,均不设岀水孔。这样置于几案,既干净又节水、好使养,更重要的是数十年也不会死亡。以盆中置土为例,浇水宜不积水、不干盆内土皮为最佳。若主人外岀,估计其时间长短,可以增加花盆中的水量或滴灌去调节。因菖蒲乃湿生物种,怕干不怕泡。菖蒲在室外不怕热、不畏寒,长期放在室内不见阳光之处也不会枯萎,它喜阳又耐阴,适应性极强。更奇异的是:不摸它则无气味,一旦用手触之则香气袭人。也就是说只要人与绿色菖蒲“握手”,它就以溢香报答。此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典型事例。有人以菖蒲为特色培植的盆景作七言绝句诗赞之: 酷夏不怕烈日强,严冬不畏冰雪霜。置屋四季仍葱笼,不负人称"一品香"。

地处"天地之中"私家园林的盆景,以万山之祖——嵩山仙草(唐代李白称嵩山菖蒲为仙草)为观赏植物、以母亲之河——黄河滩石为观赏绮石,且具唐、宋皇家体式的镇园之宝"一品香",定然是自豪无比!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菖蒲作为培育盆景材料的源流及其特色,但最主要的还是有益于人类健康长寿的实用价值。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则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空气污染不容忽视。现代室内装修用的材料和安装的电脑、复印机等现代化设备,释放出来的化学成分污染了空气,对人类有害。我们居住的人造环境,绿色遭到严重破坏,必须恢复地球原有的绿色,才能谈得上生态平衡。德国著名医生克劳斯说:“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是在居室里放置植物盆景”(《中国花卉盆景》1999年第3期第33页)。让那些绿油油的植物吸收致人生病的有害气体,乃是现代人关注的重点所在。

植物盆景,能补充室内空气中的湿度,使之室内达到产生负氧离子的最佳状态。负氧离子被称是:"空气维生素"、"长寿素"。例如,那盆景中栽的绿莹莹的植物菖蒲,在室内弱光线的环境下,也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更会形成负氧离子。因此,有必要用植物盆景绿化、美化工作和生活环境,做好防病设施,其作用之大且不可替代。

菖蒲:置屋四季仍葱笼  不负人称"一品香"

以菖蒲为观赏植物的盆景,其历史故事前面已介绍过,关于以黄河滩涂之石为观赏绮石的故事,与笔者有缘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不妨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上世纪的一天,笔者去黄河小浪底景区旅游,看天色不早,就在黄河岸边的坡头村住下,期待明天早些启程。当笔者找旅馆时,在该村一户人家大门前看到两株凌霄,一边一棵形成二龙戏珠(古代把凌霄喻为龙),而久久驻足观赏,不忍离去。因笔者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凌霄传统技艺传承人,因此,对凌霄情有独钟。正聚精观赏间,女主人忽然开门外岀,使门前站立的笔者倍感尴尬。更奇的是,大门一开,笔者看到门口地上有一块有图案的“石头画”,惊呼:此石画盖世无双,自然天成!

菖蒲:置屋四季仍葱笼  不负人称"一品香"

此语一岀,破了僵局。恰在此时,其丈夫也从外面归来,听笔者如此说,他一手拿起那块绮石,一手拉笔者进家。进堂屋后,主人将“石头画”放在条几正中央问画意?笔者答:上部中央偏下有一红色圆球,寓意泱泱大国——中国,正如光芒万丈的太阳一样,刚刚跃岀海平面,下有一道地平线,这是一条天和地的分界线。笔者在东海观日岀时看到过这一绝佳景观,这幅“石头画”,是当年绝佳景观的再现。你们坡头村宽广的黄河滩水面上,站一定的角度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景观。我即兴题七言绝句诗一首:

坡头石画堪称奇,

自然天成盖世稀;

圆圆一轮朝阳升,

长长一线界天地。

题罢诗,双方自然相互问及住址和姓名,笔者言:登封人,姓刘名双成。对方说自己是济源市人,原坡头村党支部书记,姓王名有才。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双方人名皆融入坡头石头画中:笔者名叫"双成",是首先点岀坡头石画,盖世无"双"、自然天"成"的第一人;坡头石画,有才也真"有"慧眼之"才",他从黄河滩里捡回来,国家也给王有才颁发了专利证书。从此,参观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振兴了坡头村一方旅游特色产业。"有才"真是"有财"了。同时,也成就了黄河绮石魅力无穷的一段故事。

菖蒲:置屋四季仍葱笼  不负人称"一品香"

由此,编者想起台湾诗人林清玄的一句话:宝光之石,唯宝光之眼才能看见;宝光之人,唯宝光之心方能相映。加注于此,不知当否?

(作者:刘双成 。郑州市、登封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登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菖蒲代表性传承人,登封市野生植物保护研究会技术顾问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