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純真年代》中的時代悲劇

作者:清歡

2019年底,78歲的馬丁·斯科塞斯帶着新作《愛爾蘭人》重回大衆視野。有着“美國社會學家”之稱的馬丁·斯科塞斯,從獨立執導其第一部電影《誰在敲我的門》開始,便将目光聚集在美國紐約,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切入社會的種種問題,通過不同題材、不同角度挖掘這座城市中各個階層的生存狀況,包括底層人民的掙紮與渴望、貴族階層的自矜與刻闆等主題。在藝術表現上,馬丁·斯科塞斯尤其擅長“暴力美學”,在其衆多犀利與辛辣的作品中,影片《純真年代》仿若一朵嬌弱的玫瑰,成為馬丁·斯科塞斯個人風格的一部另類經典。

《純真年代》中的時代悲劇

電影《純真年代》海報

影片《純真年代》改編自美國作家伊迪斯·華頓的同名小說,憑借這部作品,伊迪斯·華頓于1921年獲得美國第三屆普利策獎,成為美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榮膺該獎項的女性作家。1993年,馬丁·斯科塞斯耗時9年将這部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影片由始至終以平緩的叙事語言描繪了19世紀70年代紐約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在影像運用上極盡奢華唯美之能事,以精緻的鏡頭語言強調感傷哀怨的愛情主題。盡管沒有誇張的戲劇沖突,影片依然彌漫着一種壓抑的張力,讓觀衆既能為唯美的愛情悲劇深深歎息,又能抽絲剝繭地在強大的現實中找到悲劇的理由——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束縛。

《純真年代》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老紐約”的故事,貴族青年紐蘭·阿切爾(丹尼爾·戴-劉易斯 飾)在傳統禮教的熏陶下長大,有良好的修養,喜歡思考,見多識廣,有着一位同階層美麗、溫柔的未婚妻梅·韋蘭(薇諾娜·賴德 飾),即将成就世俗眼中的良緣佳偶。梅的表姐艾倫·奧蘭斯卡伯爵夫人(米歇爾·菲佛 飾)為擺脫風流浪蕩的貴族丈夫,回到故鄉紐約意欲離婚,此舉遭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擠和不齒。紐蘭在婚前與艾倫的接觸過程中,愈發被自由反叛、見解獨特的艾倫所吸引,相比之下被舊貴族禮教培養出來的梅顯得循規蹈矩,索然無味。在與梅的婚姻中,紐蘭意識到自己的靈魂被禁锢,一度鼓起勇氣想要離開妻子去尋找艾倫,最終在妻子懷孕的事實面前不得不向現實徹底妥協,與梅過完體面、平淡的一生。

片名為“純真年代”,表面上指的是片中看起來最純真無邪的梅,而在表象之下,實則蘊藏着諸多社會諷刺。19世紀70年代末的美國剛剛結束南北戰争,社會結構發生急劇性變化,戰後崛起的新富憑借雄厚的财力及與舊貴族聯姻進而進入上流社會,這極大威脅到舊貴族階級的地位和利益,以及他們極力維護的傳統。片中艾倫從歐洲回到紐約,同時帶回來的還有歐洲的新式生活習慣和思想理念,不僅女性離婚的想法受到紐約上流社會貴族階層的一緻反對,更因艾倫的穿衣風格和行為舉止與保守的紐約習俗格格不入而受到非議。在紐約上流社會看來,艾倫是“不光彩的”,是“放蕩不羁的人”。相比于同時代歐洲的自由開放、與時俱進,紐約的固守傳統實在是一種“純真”。

在這傳統的“純真”之中,又隐藏着人們的自私與虛僞。在傳統觀念裡,“女性被要求應該是溫柔、美麗、善良和純潔的”,這種女性形象實際上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和控制。道德與家族體面永遠置于個人需求之上,個人也随時可以為了整個家族利益而犧牲,為了維護家族榮譽,最後以艾倫回到不幸的婚姻中為代價,保留了整個家族的體面。

身處上流社會的紐蘭,雖然向往自由、試圖追尋真愛,但卻并沒有反抗傳統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的勇氣。盡管有着從書籍中學到的新思想,但在社會現實面前,他的思想顯得過于天真和理想化,諸如他認為“女人應當有自由——跟我們一樣的自由”,而在男權社會,男性都沒有絕對的自由,更何況是女性。紐蘭曾經揚言支援艾倫離婚,卻最終在家族的壓力下退縮了;曾向艾倫告白隻要同意與他在一起,他便立刻解除與梅的婚約,卻在梅同意提前結婚時,乖乖做起了新郎。紐蘭無疑是軟弱的,一面想要自由、激情的生活,一面又認為與梅的婚姻是兩大家族間理所當然的事實,可見他的内心還是維護傳統社會制度的。

紐蘭一直以為妻子梅是純真美好的,直到梅去世,他才明白原來妻子一直都知道他與艾倫的感情。出于同情和彌補,梅囑咐兒子在她死後實作紐蘭一生最重要的心願。影片最後,年邁的紐蘭來到艾倫樓下,他望着艾倫的視窗回想當年,繼而選擇轉身離去。既然這份愛沒有開花結果,不如讓它永遠停留在純真的記憶之中。艾倫、紐蘭、梅都是被時代裹挾的個體,個人的力量何其微弱,撼動不了強大的世俗,這是愛情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清歡)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面向社會長期征集優秀稿件。誠邀您圍繞文藝作品、事件、現象等,發表有态度、有溫度、有深度的評論意見。文章2000字以内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來稿一經采用,将支付相應稿酬。請留下聯系方式。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援!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