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近鄰俄羅斯,不愧為實打實的“戰鬥民族”,向來喜歡鬥天鬥地鬥自然。
有關月曆的問題也是如此。
大家都很清楚,1917年11月7日,俄國發生了引發強烈政治動蕩的大革命。按照俄國實行的儒略曆算法,那天正是10月25日。
是以,雖然發生在公曆11月發生的,但真得叫十月革命!
完全沒毛病。
其實,俄國的曆法演變過程無疑是一場活生生的神仙打架。十月革命不過是其中的某片段而已。
首先出場的,是下面這位。
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優秀的軍事統帥儒略•恺撒,即恺撒大帝。
公元前46年,他在埃及亞曆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幫助下制訂了一種新曆法,并于同年1月1日起執行實行。
這一曆法被稱為《儒略曆》。它以365天為一年,也是每4年為一次閏年增加1一天而計算。
這種在當時看來極為先進的紀年法在歐洲大陸流行并得到了廣泛應用。
接下來,一位強有力的挑戰者來了: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
他不僅帶來了牧徽,還有新曆法。
為什麼要改?因為,經過一些人的計算下發現,128年後就會多出一天,這導緻以後的年數會逐漸偏離正軌。
換句話說,儒略曆并不太科學。
是以,1582年,格裡高利十三世設立了改革曆法的專門委員會,決定采用意大利醫生利裡奧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儒略曆多出的三個閏年。
新的格裡高利曆也就是今天通用的公曆,簡潔、精度較高、符合天時,很快受到推廣。
可惜,拍手歡迎的隊伍裡不包括俄國。
公曆是啥東東?不知道!不了解!不接受!
在曆法問題上,除了十月革命,俄國人的大波神操作正在來的路上。
俄國最早采用的是“創世紀年”。将公元前5508年定為元年,新年從3月1日開始(1492年以後改為9月1日)。
1699年12月,愛學習西方先進知識的彼得一世下令采用儒略曆,将“創世紀年”7208年12月31日之次日改為1700年1月1日。
當格裡高利曆問世的消息傳出後,地跨歐亞兩洲的俄國便是頑固的守舊派,繼續沿用儒略曆。
直到1918年1月26日,蘇俄政府宣布采用新曆(即公曆)。
可惜好景不長。在愛折騰的路上,俄國人從來都不甘于寂寞。
一年多之後,挑戰自然規律的“蘇維埃革命曆法”隆重登場。它規定:從1929年10月1日起,每個月都是30天、6個星期,每周5天。
為了和地球公轉周期補齊,每年中間再插入5天。分别為:1月30日後加一天,為列甯日(День Ленина);4月30日後加兩天,為勞動節(Дни труда);11月7日後加兩天;閏年時在2月30日後加一天。
而且,所有人的休息日都大大增多了:從“做六休一”改為“做四休一”。大家分成五組輪休,平均每周休息一天。
然鵝,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打臉。
最先對這種新曆法不滿的,恰恰是每年多了二十多天假期的勞工。
他們發現新的輪休方式給生活秩序造成了大混亂。有人寫信給媒體抱怨說,自己輪休的時候妻子和朋友都在工廠,孩子也在學校“不得不獨自度過的假期,并不算真正的休假”。而且,一周五天裡不存在周日,東正教信徒沒法做禮拜,也找不到一個集中休息的時間來舉辦婚禮,社交生活基本陷入癱瘓。
更糟糕的是,也沒有成功提升産量。
于是,1940年,這次曆法改革徹底宣告失敗,蘇聯又重新改回了一周7天的通行曆法。
最後,再普及一點小常識。
從1912年1月1日起。
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