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家居為何缺席Google I/O?都是資料惹的禍!

 今年的google i/o上,google先後通過釋出android wear、android auto和android tv可穿戴裝置、智能汽車和智能電視領域,橫掃熱門智能硬體市場,也被評論為欲用android“連接配接一切”。不過一個同樣熱門的智能硬體市場并沒有在google  i/o上被提及,這就是智能家居。

今年1月,google以32億美元收購了智能家居裝置制造商nest;而就在上周,nest宣布以5.55億美元收購家庭監控攝像頭制造商dropcam。考慮到蘋果在剛剛過去的wwdc上推出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旨在将iphone等ios裝置變為智能家庭控制器,業界普遍認為google也會自己的開發者大會上宣布全新的智能家居戰略。

然而google沒有這麼做:2011年宣布之後便杳無音訊的android@home項目沒有被重新啟動,nest也沒有在主旨演講中亮相。這一做法很可能與使用者資料有關——為了能更好地利用資料,google将nest推到智能家居的舞台中央,自己則躲在背後“避嫌”。

對于想實作“智能化”的家庭硬體産品來說,資料至關重要——要想做出符合使用者個性化需求的回報,搜集和分析使用者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nest能夠自動調節屋内溫度,正是基于對使用者調溫習慣的搜集以及對這些資料的利用。而這僅僅是開始。使用者在家庭内的很多行為都是互相關聯的,隻有掌握了更多、來自不同裝置的資料,智能家居裝置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料,并智能地實作對家電的控制,以及做出各種反應。

但想掌控這個領域的使用者資料并不容易,對google而言尤其如此。

一方面,智能家居的資料也極其敏感。盡管人們希望通過智能裝置産品控制電器、保證家人和财産的安全,乃至遠端與家人互動,但家庭畢竟是個私密的空間,恐怕很少有人希望讓自己在家裡的一切行為都被他人來哦接的一清二楚。是以,使用者對于智能家居裝置的隐私考慮會更勝于可穿戴裝置和智能汽車,這也就是為什麼在google收購nest和nest收購dropcam時,隐私問題都引起了廣泛關注,nest創始人tony fadell和matt rogers也多次出面強調不會将nest或dropcam的資料與第三方共享。

别忘了,google如今已不是那家頂着“不作惡”理念光環的公司了;連續不斷的隐私風波,加上“棱鏡門”這樣的醜聞,讓很多使用者對于google的隐私保護十分擔憂。在i/o上避提nest,恐怕也是為了避免外界将懷疑的目光更多地投降這家名義上保持獨立的智能家居公司。

另一方面,智能家居裝置商大會将資料視為自己的壁壘,既不願将資料直接分享給其他智能家居創業公司,也不願将其分享給大平台。于是,蘋果釋出homekit時并沒有提及對于第三方開發者搜集的資料的直接利用。而昨天京東在釋出智能雲時推出了一個具有類似ifttt功能的雲助手應用,讓使用者自己定義條件來實作對裝置所采集的資料的跨裝置利用,也凸顯了平台方的無奈:自己無法直接利用這些資料,隻能把工作交給使用者;但這并不是智能化的方向,畢竟“智能”應該減少而不是增加使用者的工作量,更何況有多少使用者掌握利用資料的專業知識呢?

至于google,看看android @home的命運,你就知道即便它在運作開放平台方面有着更好的口碑,對這個問題也無能為力。

于是,google試圖在智能家居領域用新的方式尋求突破。從收購nest并讓其保持獨立運作、讓nest而不是自己收購dropcam以及在google i/o的主旨演講中回避智能家居這一系列的“做”與“不做”來看,google的戰略很可能是借助相對不那麼敏感的nest來将資料“内部化”——讓其通過收購智能家居裝置商将不同類型裝置搜集的資料集中到一起,進而綜合利用家庭資料,打造一個以nest為中心的智能家庭。

當然,剛剛宣布開放api的nest也将是一個平台,但與android式的開放平台不同,nest會相對封閉:第三方開發者可以以api的形式調用這些裝置,但無法直接利用它們的資料,更無法直接将nest的軟、硬體作為自己産品的一部分。

如果nest能在google的支援下搶占市場的并收購更多面向未來的智能家居創業公司,一反常态、重資産運作的google将比押寶homekit的蘋果在智能家居領域更具競争力。

“矽谷鋒向标”(guigufxb),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矽谷新聞中心出品,關注矽谷動向的科技人士不可不看的前沿資訊平台。請通過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