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三國有了解的話,一定知道曹操身邊的主簿楊修,這個屢次展露才華的謀臣卻因為說了實話被曹操殺死,難道曆史真的如此嗎?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楊修登場的次數隻有兩回,而正是這兩回的參與,讓楊修最終死于非命。
縱觀楊修的遭遇,無非是因為幾次“自作聰明”而被曹操嫌惡,譬如曹操在門上寫了活,楊修指導工匠是說曹操嫌門太寬。
此後楊修又因為擅自吃了曹操的一盒酥糖,在軍營中更是說出了“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話語。
表面上看似是楊修過于自作聰明,讓曹操心生不滿,但是仔細一想,當年的陳宮想要殺曹操,随後更是棄之而逃,曹操都沒有生氣,反而一再想要拉攏陳宮。
而長坂坡前趙雲七進七出,殺死曹營幾十員戰将,曹操都不願傷害趙雲,可見曹操非常喜愛賢才,楊修的才學不在陳宮之下,如果能夠用來指揮大軍或者供應後勤,帶來的價值也不比趙雲小,曹操為何因為幾句戲言就要緻其于死地呢?
隻能說楊修的死,另有原因。
通過對《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聯系,我們可以發現,楊修在曹魏政權中,表面上是曹操的主簿,實際上他是參與了曹魏政權的奪嫡之戰。
還記得在《三國演義》中,跟楊修交好的曹氏子弟有誰嗎?恐怕隻有曹植曹子建一人了,雖然人們不認為曹植是一個值得托付江山的世子,但是其參與奪嫡的想法一點也不少。
當時擁護曹植的人有楊修、丁儀、賈逵、孔桂等人,而擁護曹丕的則有賈诩、陳群、司馬懿等人,兩邊暗自争鬥。
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曹操終于下定決心,立曹丕為世子,而曹植則因為在這場争鬥中徹底失敗而選擇放縱自己。
面對自己擁立的公子失去了即位的可能,楊修果斷放棄了跟曹植親近的機會,想要盡快疏遠他,避免自己纏上不必要的麻煩。
然而曹操最終還是發現了兩個兒子之間的争鬥,同時又得知楊修抛棄曹植的行為,盛怒之下曹操便假借楊修洩露軍事機密的行為,将其處死。
公元219年,才學兼備的楊修就此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不過楊修的死,也并非一兩件事情能夠決定的,這就要從楊修的政治背景來說了,他是太尉楊彪的兒子,世代公卿,可以說掌握了大漢最優質的政治資源。
而且楊修跟當時的名門望族都有往來,結交的文人雅士更是遍布天下,而反觀曹操,祖父曹騰是宦官,自己任職也隻是從司隸校尉做起,根本沒有深厚的資源背景,是以在楊修和孔融這樣的世家貴族看來,曹魏政權“得國不正”。
而曹操何等聰明,對于這樣的想法自然心知肚明,是以其一生都希望拉攏楊修孔融這樣的名士來給自己的政權添磚加瓦。
不然怎麼會讓楊修擔任相府主簿這樣重要的職務。
隻不過楊修的情商和政治覺悟太低,面對曹操的拉攏不僅沒有主動示好,反而愈發驕橫,認為曹操是在讨好世家貴族。
隻能說楊修的書生氣過重,沒有看清曹操手裡的兵權威力有多大,是以從這一方面來看,楊修是漢末軍閥和公卿氏族沖突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