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說手繪動畫補幀的問題。一般來說日式的主流作畫是2k或者3k,每1/12s放放一張畫、或者1/8s放一張。少數情況下用1k作畫,每1/24s放一張,這基本上是日式二維動畫的張數(攝影完成後)極限了。
2k以上的作品看上去就有明顯的頓挫感,于是網上就出現了很多給動畫補幀的視訊,将原本24幀的作品補成60幀,看上去更流暢了。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這個話題引發了b站衆多網友的熱議,并對動畫補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作畫愛好者多數還是以反對補幀為主流觀點,但也有部分愛好者提出了補幀的必要性。
知名插畫師米山舞在首頁上釋出了自己繪制的插畫組合,人物和背景不斷變化,動作卻又前後連貫,形成了一個饒有趣味的小動畫。然而有觀衆嫌棄“幀數太低”,于是就用軟體進行了補幀。由于人物和背景素材一直在變,軟體補出來的效果非常奇怪,不僅變得異常模糊,人物輪廓也走形了。看到這張圖,估計很多人都開始懷疑“幀數越高效果越好”的想法了。
作畫有幾個基本要素,造型、踩點、軌道。補幀對于造型的破壞在“速度較慢、線條簡單”的情況下可以避免,但對于踩點的破壞是不可逆的。動畫的張數配置設定,并不全都是按時間來進行等分的,為了展現人物的速度或者動态,有時候會靈活的增減張數。
比如這個鏡頭的軌目訓示中,為了給兵長斬敵後一個慢鏡頭,就在33和35之間增加了一張。但如果強行補到60幀,這種作畫之間的頓挫也就不複存在了,整個動作會顯得軟綿無力。
當然,補幀也并非沒有可取之處,有些踩點均勻動作緩慢的動作比較适合補幀,另外原本就是1k作畫的作品,補幀效果也會稍微好一點,比如“書記舞”補成60幀效果就挺不錯,還有之前《物語》的60幀mad。MAD制作者有時候會用到升格鏡頭,可以簡單的了解為慢鏡頭,将原速鏡頭升格必然會用到補幀的技術,但前提是得選對素材,要不然真的越補越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