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氵 筆畫數 12 五筆 IADN
參考:㴴
(形聲。從水,甚聲。本義:清澈透明)
⑴ 同本義 [be crystal;clear]
水木湛清華。——謝混《遊西池》
湛明(清滢明亮);
湛冽(清冽);
湛波(清波);
湛清(清澈);
湛然(清澈的樣子);
湛湛(清明澄澈的樣子)
⑵ 露厚重 [dewy]
石林湛雨氣,山月連陽晖。——清·謝芳連《孟夏山中晚坐》
湛露(重露)
⑶ 深;深沉 [deep]
眼睛暴湛,牙齒橫生。——《封神演義》
湛浮(沉浮);
湛湛(水深的樣子;深切的樣子);
湛恩(深恩);
湛恩汪穢(恩澤深厚)
⑷ 飽滿;盈滿 [full]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兮傷春心。——《楚辭》
⑴ 深:精湛。湛恩(深恩)。湛藍。
⑵ 清澈:清湛。澄湛。
湛 (zhàn-名詞-姓-另見 dān;jiān)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後代,屬于以國名為氏。
It comes from si surname and is from the descendants of Dayu clan in the early Xia dynasty. it belongs to the surname named after the name of the family.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後代,屬于以國名為氏。上古夏朝時,有個斟灌氏國,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諸侯國,其地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四十裡斟灌店。
太康失國後,東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稱王。派遣澆率兵攻滅斟灌氏國。原斟灌氏族人為避害,便約定把原國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個湛字,即去鬥去雚為姓,遂成湛氏。子孫沿襲,傳延至今,已有四千餘年。
這在典籍《百家姓》中有注釋:“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後子孫去鬥去雚,合二字為湛氏。”
源于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第三子大節之後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文獻《荊州谌氏祖譜》記載:“谌氏為堯之後,封大節于洛陽,始有谌氏。”大節,是遠古堯帝的第三子,其後裔子孫在西周末期亦稱大節。
大節在周平王姬宜臼執政期間(公元前 770~前720年)為洛陽令,率軍興晉伐戎,恢複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遷都成周後,被賜與成周之東的谌地即礁陽(今河南洛陽),為礁陽令,遂以封邑為姓氏,稱谌氏,始有谌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已達八十七世,人丁甚是興旺。
谌氏一族在東漢順帝劉保執政時期(公元126~144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谌重,字文疊,江西塢土塘人,後遷豫章(今江西南昌),谌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輔都尉、右内史衛尉、大司農诏加奉車都尉,後出任荊州刺史,敕封漢昌侯。谌重是全國各地谌氏族人的重要先祖之一。
到唐朝時期,太常博士林寶于唐憲宗李純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奉诏組織編撰了著名的《元和姓纂》,在該書中,林寶将“谌”誤為“湛”字,以谌重為“湛”姓,記載為“湛重南昌人,漢末大司農。”據本書考證,在隋、唐時期,谌氏族人聚集的古新淦之地(今江西樟樹)的确有一個稱作“湛溪鎮”的地方,大概就是因地名而誤筆之故。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裨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著名清朝學者張澍所着的《姓氏尋源》裡記載:“湛氏,宜出鄭國時期的複姓裨谌氏……五裡族盛,析居本邑凡十餘處外,徙近而鄰邑,遠而湘黔,皆根本五裡。”裨谌,是春秋時期鄭簡公執政期間的鄭國大夫,博學多謀,大力協助國相公孫僑(子産)處理國政。
史書記載:“裨谌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有事乃載裨谌與之适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斷之,使公孫揮為之辭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也。”在裨谌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谌氏。但同第二個淵源類似的,古代的姓氏學家已經把“谌”誤為“湛”。是以,而望出豫章的谌氏族人,早在唐、宋、明、清以來就帶着“湛”之姓氏,源源不斷地遷徙祖國大江南北各地了。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居住在湛地住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湛,水名,源出古應國犨縣魚齒山(今河南寶豐),東向流經葉縣至襄城縣境之後,彙入于北汝河。湛邑,在春秋初期屬于鄭國,繼而被楚國所占,後又屬于晉國。到了戰國初期,湛邑又屬于南韓。秦國滅南韓之後,在湛邑設定了父城縣,漢朝時期因之。隋、唐時期,湛邑先後被稱為汝南縣、滍陽縣、武興縣、龍興縣等。春秋、戰國時期居于湛邑的住人,多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為湛氏,其中姬姓、芈姓、赢姓的皆有,其後代沿襲湛氏至今,姓源繁複,不可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