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除鞑虜志興中,力主共和天下公。
倡導三民絕世績,推翻帝制擎天功。
百折千錘鵬程志,瀝膽披肝盡瘁風。
遺願未酬身作古,英名浩氣镌長空。
今天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誕辰155周年,也是台灣中華文化複興節。作為“振興中華”第一人的孫中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有着至高無上的曆史地位,國民黨尊稱孫中山為“國父”;共産黨評價孫中山為中國第一個世紀偉人。
19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台北市陽明山建立中山樓中華文華堂落成,儀式結束後孫科、王雲五、陳立夫等1500人聯名寫信,建議發起中華文化複興運動,以孫中山誕辰日11月12日為中華文化複興節。
這一建議被蔣介石采納,成立中華文化複興運動委員會,蔣介石親任委員長。發起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旨在憑借傳統人本精神與倫理觀念,喚醒理性良知。
“文複會”建立後又成立衆多專門機構和委員會,如教育改革委員會為文化複興奠基,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為文化複興為紮根,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為文化複興搭橋,中國科學技術與發明獎助委員會為文化複興開路。還有中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和國劇推行委員會等。這些委員會各司其職,執行和推進文化複興的具體工作。
文化複興宗旨以倫理道德為淑世之本,弘揚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民主自由為福民之則,使全民有共同遵守的大法;以科學技術為正德利用厚生之實,終極目的在于養民。
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熏陶的蔣介石及其上司下的“文複會”,從教育改革、學術整理、文藝研究、國民生活輔導等多個面向融合中西文化來為中華文化鋪路,推動了中華文化在台灣的蓬勃發展。
中華文化複興運動起源三十年代新生活運動
起源大陸新生活運動的台灣中華文化複興運動在兩蔣時代延續了20多年,在文化上清除了日本殖民文化持别是皇民化運動對台灣的長期惡劣影響,使中華文化在台灣重新煥發生機活力。中華傳統文化的恢複、普及和推廣,為台灣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培植出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土壤,擡高了台灣的文化聲譽、地位和影響,使台灣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典範地區。
由于中華文化複興委員會委員長大多由台灣地區上司人擔任,兩蔣以後中華文化複興漸行漸遠。
蔣介石出席祭孔活動
與孫中山相關的紀念日還有很多。1924年11月11日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孫中山未出席題寫至今使用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訓詞。孫中山病逝後,廖仲恺等1925年3月提議1926年8月完成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51年中山大學校長緻信宋慶齡,中山大學校慶日改為11月12日,宋慶齡同意後,11月12日便成為今天中山大學校慶日。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是由一部分從事愛國民主運動的台灣省人士繼承台灣人民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根據當時台灣人民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實作民主政治和地方自治的願望,在孫中山誕辰日1947年的11月12日于香港成立,成為中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
1965年11月12日,選在孫中山誕辰日故宮博物院台北新館落成揭幕,當日展出之法書、名畫、銅器、織繡、瓷器、玉器等各類文物。
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時間為11月12日,主要是廣東11月天氣适合比賽,但具體到12開幕,就和孫中山的誕辰日有密切關系,因為開幕之前的會徽釋出會就在廣州中山堂舉辦,可謂天人合一。
中國的植樹節最初将确定在每年清明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樹節改為3月12日。1979年新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