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12字要訣
最好能背下來
每個上司者都會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在中國社會文化的情景下,究竟什麼樣的上司力才會使上司者走向成功?對于這個問題,曾國藩或許是揭開答案的線索之一。
無論是毛澤東曾說過的“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還是蔣介石說的曾國藩為人行事“足為吾人之師資”,都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作為一個上司者,曾國藩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01
立德立功立言
中國古人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是所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幾位可以真正達到“三不朽”境界的人物之一。
“立德”就是品德的修養,修為的境界。曾國藩在這方面的成就是非常高的。慈禧太後對曾國藩曾有一個評價,說他是“古今第一完人”,即古往今來最完美的一個人。
曾國藩一生的追求是做什麼呢?做聖賢。什麼是聖賢?簡單來說就是道德完美的人。是以他的座右銘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在他看來,人生隻有兩種境界:要麼是聖賢,要麼是畜生。這種成為聖賢的理念,構成了他一生追求卓越的強大的内在驅動力。
除了“立德”之外,曾國藩還“立功”了。所謂“立功”,就是建功立業,把事情給做成了。
曾國藩做得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鎮壓了太平天國。這件事從政治上來說,當然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評價,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他把這件事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國藩是文人,并非武将。他上司的湘軍也不是國家的正規軍,而是地方武裝。湘軍最早是團練,也就是民兵,是國家體制之外的意志臨時招募的、地方性的武裝,得不到國家資源的支援。
一個不懂軍事的文人,帶領一支體制之外的臨時武裝,竟然完成了正規軍都完成不了的事業,這自然與曾國藩的上司有很大的關系。曾國藩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内,把湘軍有一群草根起家的烏合之衆,打造成了那個時代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這就反映出曾國藩極強的上司力。
在“立言”方面,曾國藩也是超乎常人的。曾國藩閱曆豐富同時他又善于總結,經常把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體悟總結成一個字、一句話、一副對聯,與他人分享。他的總結往往很通俗,但又很深刻,耐人尋味。
譬如,他總結的人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天道三忌“忌巧、忌盈、忌膩”,都是人生的經驗之談。
他所指出的居官四敗“昏堕任下者敗,傲狠妄為者敗,貪鄙無忌者敗,反複多詐者敗”,可謂深刻。今天官場上那些出事的官員,幾乎都跌跤于這四敗之中。
李鴻章對曾國藩的這一點就非常佩服,他曾經對人說:“古人謂一言可以終身行,真有此理!”(古人說一個字就可以一輩子遵行不悖,真是有這樣的道理!)
梁啟超在談到曾國藩所總結出來的人生道理時也說:“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閱曆,而切于實際,故其親切有味,資吾侪目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後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梁啟超的話翻譯成白話就是:他(指曾國藩)所說的話,字字都是從閱曆中來,符合實際,是以親切有味,可以使我們受益無窮,不是唐宋之後的那些儒生們所能比拟的。
02
大道至拙
不少人心中的曾國藩,往往是精于權謀的形象。曾國藩是以也成為官場權謀的代名詞。事實上,曾國藩能夠成功的核心,并非權謀,而是理念。
曾國藩并非天資聰明的那種人。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評價是“才略太淺”,是個“書憨”,即書呆子。梁啟超也說曾國藩“非有超群轶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他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的傑出人物中,被認為是最笨的一個)。
然而,曾國藩的成功之處在于他恰恰是以發展出一套“困勉”“拙誠”的功夫。
所謂“困勉”,就是一步步從艱苦中勉力做出。曾國藩說“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别無入處。”(我天資愚鈍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無下手之處。)
所謂“拙誠”,就是做事做人不存投機取巧之心,一步一步、實實在在地做。
在我們今天看來,曾國藩的上司力中,并非完全沒有權謀的因素,但其大體是以衛道為激勵之本、以純樸為用人之本、以推誠為馭将之本、以耐煩為治心之本、以包容為處事之本、以大局為決策之本、以勤實為治事之本。而其核心,則是“忠義血性”的理念。
曾國藩以書生身份從戎,所面臨的環境非常險惡。一方面太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另一方面他所處的時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個統治集團中人心渙散、物欲橫流、唯利是圖、風雨飄搖。
在曾國藩看來,可怕的不是太平軍的造反,而是人心地陷溺。軍事失敗隻是一種表象,它背後其實是價值體系的崩潰。是以當務之急是以“忠義血性”為核心的理念來激發天良,改變人心。在“舍身衛道”“忠義血性”的驅動下,曾國藩的湘軍的确表現出了異于其他軍隊的戰鬥力。
是以曾國藩的上司力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他用理念激勵起一批有着同樣價值觀的人共同投身于他所謂的事業,進而使湘軍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支有主義的軍隊”(蔣百裡語),這也是他最終能夠完成平定“大亂”事業的根本原因。
03
中國式上司力
曾國藩的上司力,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上司力。這種上司力所展現的全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心,強調的是“修己安人”“内聖外王”“有體有用”。
在中國人看來,上司者必須具備“聖”“王”的雙重資格;有“聖”人修己之體,然後才能為“王”者治人之用。中國文化所強調的是,内在品格的養成是上司力成長的前提。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做人是上司力之本。
曾國藩兼具聖王雙重的資格,造成精神事業的領袖,其上司力正是從傳統文化中浸潤而來的。這确實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大智慧與大境界。
有意思的是,曾國藩身上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總結出來并親身踐行的、在我們今天看來典型地與中國文化特性密切相關的許多内容,如耐煩、包容、謹慎、謙卑、果斷、坦誠、樸實、恕道、毅力等,也恰恰是當代西方管理學理論中越來越重視的上司品質。
這些内容,既是中國情境下上司者成功所必備的要素,也是成就偉大的上司者所必備的共同特質。
曾國藩的上司力,可以用“仰之彌高”來形容。北京大學管理學教授宮玉振老師在其著作《曾國藩上司力十二講》一書中,用十二個字概括總結了曾國藩領上司力的要訣:重、耐、渾、明、辣、慎、勤、實、暇、裕、恕、強。
“重”,厚重、穩重。呂坤在《呻吟語》中曾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重”反映了在中國文化環境下一個上司者應該具備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養。
“耐”,耐煩、耐心。曾國藩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做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對于上司者來說,情緒化的反應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耐煩是上司者的必修之課。
“渾”,渾含、渾厚。精明是上司者的第一層境界,渾厚則是上司者的第二層境界。用曾國藩的話說,“精明亦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裡作用”。“渾”是一種包容的境界。
“明”,明白、清醒。曾國藩說:“辦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對于上司者上司行為的成敗具有根本的價值。優秀的上司者,是高明與精明的集合體。
“辣”,潑辣、果斷。眼明還要手辣,“辣”是一種決斷力,關鍵時刻敢出手、敢拍闆、敢下決心、敢承擔責任。“辣”是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
“慎”,謹慎、自制。“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對于上司者來說這是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自制的意識的關鍵。自制對于上司者來說永遠是一種美德。
“勤”,勤奮、勤懇。“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中來而可大可久者。”“勤”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實”,紮實、樸實。“天道忌巧”,管理最忌諱的就是投機取巧。管理的關鍵就是要把事情實實在在地做到位,“紮硬寨,打死仗”“尚樸實,耐勞苦”是湘軍的基本精神,也是湘軍戰鬥力的來源。
“暇”,空閑、從容。“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暇”字強調的是安詳從容的處事風格,着眼的是對做事節奏的把握。“暇”代表的是成熟大氣的上司境界。
“裕”,寬裕、坦蕩。“裕”是“萬事浮雲過太虛”的達觀,是“盡人事、知天命”的釋然,是“活潑潑之胸襟、坦蕩蕩之意境”的開懷。“裕”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悟。
“恕”,恕道、寬容。恕是将心比心,是同情的了解,是對自我的一種突破,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進而成就事業的關鍵。恕是中國式上司力的核心。
“強”,倔強、剛強。曾國藩說:“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強”強調的是堅韌過的意志力量,是不輕易認輸的意志,是看明白之後的一種堅持。
這十二個字,其實就是在中國文化和社會環境下,一個成功的上司者應該遵循的十二條基本原則,或者說是上司力修煉的十二個綱目。
今天我們可能很難完全做到這十二個字,但是這十二個字就像一面面鏡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清自己,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