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學習設計模式的一些所想所得

我也隻是一個普通的程式設計人員,這裡隻能談一談我在學習設計模式中的一些想法,不一定正确,歡迎大家談論。我對設計模式的了解是分階段的:

一、這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那時候聽到了設計模式的概念,到圖書館借了一本大概名字叫《設計模式初學者入門》之類的書。書裡就把23個設計模式挨個講了一遍,引用一下每個設計模式的定義,給個類圖,配點代碼……然後我硬着頭皮讀完之後,就一個感覺,“脫了褲子放屁”。一個功能,明明很簡單、很直接的就能實作,為什麼要添那麼多的類,繞那麼多的彎?記得當時也就懂了“單例模式”。

二、後來又找其他的書,這時候我讀到了程傑的《大話設計模式》,其中用活字印刷的例子,講解了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敢動,我仿佛一下子就開竅了。明白了設計模式,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應對“變化”。是以回過頭來看,為什麼之前能懂“單例模式”,就因為“單例模式”的目标很清晰,是以很好懂;反之,其他的設計模式,目标比較“複雜”,是以我懂不了。

三、但僅僅知道了設計模式的目标,還是沒有解決我的疑惑。我記得當時我心裡反反複複的一個問題,“有變化,改代碼就行了呀。怎麼改都是改,為什麼就一定要想你(設計模式)說的那樣改呢?”那時候我基本上是單兵作戰,代碼是自己一個人從頭寫到腳,哪裡有問題我就可以改哪裡,完全沒有心理負擔,呵呵。後來工作變動,開始了團隊開發、維護别人的代碼,以及使用第三方組建。我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有些代碼,是你隻能用不能改的!典型的就是人家隻給你一個已經編譯的dll,你怎麼改?坑爹呀!是以,那時候,我最先明白的就是Adapter模式,為什麼要用Adapter?因為接口不一緻,你不使用Adapter就用不了第三方的代碼!

四、如果說上面這個階段是“迫不得已”的使用設計模式,接下來就是我開始主動的思考和使用設計模式了。我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都是在維護公司遺留下來的老代碼——足以讓人崩潰的代碼!每一次的bug fix,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次的改動,都是“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讓我充分的意識到什麼叫“緊耦合”、“壞味道”,我們會有計劃的做一些重構,在這些過程中,我都會主動的思考,能不能套用某種設計模式(但沒有一次成功,老大不讓,擔不起責任呀——系統太老太大太脆弱,你懂的!呵呵)

五、真正的了解設計模式的核心思想。我認為我目前仍然沒有達到這個程度,雖然可以随口說出一些耳熟能詳的設計原則,“高内聚、低耦合”,“對擴充開放,對修改關閉”,“優先使用聚合”之類的。但了解仍然不深,很多時候覺得這也可那也可,拿不定主意。我覺得這是我代碼寫得太少的原因,需要在更多的實踐中體會提高。

看完這些,你肯定知道,我對學習設計模式是持支援肯定态度的。那麼,下面和同學們交流一下學習設計模式的方法吧。

一、實踐。記得金旭亮老師曾經說過,“沒有寫過10萬行代碼,不要談設計模式”,可能有點誇張,但道理是棒棒的。比如我,如果沒有不得不深入到那些足夠複雜足夠混亂的代碼,身心飽受摧殘,不可能對設計模式的認識有質的提高。因為設計模式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是應付那些複雜的業務邏輯、快速的需求變化,她的價值在這些地方,才能夠清晰的展現出來。“坐而論道”是一種我們都期望的“懶人模式”,但估計很難有效——至少對于我這種資質平庸的人來說吧。

二、明白設計模式的目的。每一個設計模式,一定是要解決一定的問題的;并且解決這些問題是附帶了條件的。比如,需求發生了變更,這是問題。如果沒有其他限制,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改代碼而已,加上一個if...else而已。但是,我們不能這些改!(了解這一點相當重要,切記切記。當然,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能這麼改呢?我們下面再說)我們不能修改類裡面的代碼,我們隻能采取一些其他手段,比如繼承、比如封裝原有類,來實作新需求。這時候,設計模式就粉墨登場了。

三、上面所說,為什麼不能直接改類裡面的方法函數,比如直接加if...else?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了解。一方面是“被動的”,比如我們是引用的一個編譯了的dll,根本就改不了;或者是團隊開發,别人不允許你改他們寫好的類。另一方面是“主動的”,接前面“團隊開發,别人不允許你改他們寫好的類”,為什麼他們不允許你改呢?是不是他們固執、偷懶,沒有團隊精神?你把官司打到大BOSS那裡,可能會被一頓K。你需要仔細的體會,“類”的概念。類就是一種封裝,封裝就意味着拒絕修改——想一想為什麼會有private關鍵字吧。好了,就不在這裡展開了,不然又要寫一本書了。你隻需首先明白,設計模式,是一種“帶着腳鐐的舞蹈”;然後進一步思考,為什麼需要這些腳鐐即可。(當然,如果你夠牛B,這些最終砸碎這些腳鐐,不在此探讨範疇)

最後,我還是強調“實踐”,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第二條、第三條,唯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實踐了(前提是你已經或多或少的研究過設計模式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