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讓我幾度淚目幾度憤怒的巨著,雨果是一位講故事的魔法師。所有的描述、所有的獨白、所有的情節設計......都能讓讀故事的人,真切帶入。
當良心與法律發生正面沖突時
是法律變得無關緊要
還是良心變得一文不值?
雨果的小說對于我來說很大的魅力在于它們大多不是普世的那種結局,通俗點來說,如果将《悲慘世界》一比一還原拍攝成電影或者電視劇的話,它是過不了審的。
騙子、強盜、虐童、偷屍、殺人......幾乎是無惡不作,極端無恥的客店老闆唐納德,最終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大筆錢,去了美洲做起了黑奴貿易。
始亂終棄造成芳汀悲慘命運開始的男人在20年後成了名利雙收,卻依舊尋花問柳的律師。
......
當然,這部書不是描述作惡的飛黃騰達,為善的窮困潦倒的“悲慘世界”,相反,書裡面總透着一股“愛”的光芒,總讓人覺得苦難總會到頭的,世界還有希望。
而雨果的“嘲諷藝術”也再次在《悲慘世界》裡的開頭篇章便展現出來,他在描寫主教看到某位貴族的訃告,其冗長的訃告充滿了各種封建貴族尊稱;主教叫了起來:
“這死人的脊骨實在太結實啦!他背上的擔子這麼重還撐得住。這是一副多麼顯赫的頭銜擔子呀!”
當看到這句精準吐槽時,我沒控制住笑出聲,因為太容易讓人聯想起我遇見過的那些沽名釣譽的各色“厲害角色”。
人類應該慶幸,書籍讓我們有了跟前人交流的機會,過去那些熠熠生光的一切,他們在時間的長河裡,沒有消磨死亡,反而越發生動。
當我透過文字試圖以自己淺薄的思想去和幾百年前的文豪進行對話時,偶爾會驚訝地發現:人性毫無進步;當年文章中描述的那些劣性,幾百上千年,在現世仍能找到共鳴。當然,人性的閃光點也絲毫沒有退步,我隻是有些唏噓,未來即使進入極高度的所謂文明社會,烏托邦也永遠隻是美好的幻境。
馬德蘭這位成功的企業家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做着他的慈善實業:修學校、擴充醫院、幫助窮人,當人們見到馬德蘭的行動時,卻猜疑他做這些善事是為名為利。
一些人覺得他是“斂财迷”,當發現馬德蘭的錢用于服務社會時,又有人說他是為了謀取市長職位的“野心家”,當馬德蘭對市長職位固辭不受時,又傳他是為了“榮譽勳章”。
讀起這一段,我隻有一陣“親切熟悉”的悚然感,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一個給妻子買花的男人會被人指指點點說他一定是做了對不起妻子的事情;
一個努力工作的年輕人會被同僚指指點點說他是“勤奮婊”、愛表現;
年輕漂亮的職場高管女性少不了遭受“被潛規則”的非議;
人,好像隻要還活着,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可能附加着各種各樣的“動機揣測”,而且永遠無法避免,很多也無法申辯,我忽然感到“蓋棺定論"的這個詞充滿着老祖宗的智慧。
《棠陰比事》記載過一個故事:孫章在傳達皇帝聖旨時發生謬誤,改變了原本對囚犯的處罰結果,漢明帝因為孫章與囚犯是同縣,懷疑孫章這種做法另有隐情。郭躬勸谏說:“君子不逆詐。刑不可委曲生意” ,大意是指君子不預想别人心存欺詐,定罪也應該依據事實,不可以牽強附會。
君子不逆詐,以此話為鑒。
《悲慘世界》的原名法語是:Les Misérables,直譯是:可憐\悲慘的人們。既然如此,整本書的簡介應該可以概括為各種悲慘人物的故事:
#偷竊面包而受了19年牢獄之災的苦刑犯#
#被始亂終棄最終淪為妓女的女人#
#因自以為的正義不再是正義而自殺的警察#
#為共和國戰鬥而死的青年人們#
在書裡面,他是一個真實的偷竊罪犯,也幾乎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行善者,他的善是無差别的,即使面對惡人唐納德的過分行徑,他也沒有做出任何報複的行為。
他踐行着聖經裡面的那句:“如果别人打你的左臉,就把右臉也伸過去,如果别人要你的外衣,就把襯衣也給他。”
很高明的是,關于冉阿讓的善良描寫得非常真實,在面對可以逃脫讓别人當替罪羊時,他也有過自私的想法,有過掙紮,他給自己找過高尚的理由去逃避承認身份,讀這段描寫,會覺得他也是個實實在在的人,不是神,善良是一種選擇的結果。
在故事裡,冉阿讓是一個很難去判斷好壞的人,他既是法律意義上的絕對的壞人,又是世俗意義上的絕對的好人。
對于冉阿讓的評價,當我第二次翻閱時,或者雨果在一開始就給了他的态度。
永遠不要懼怕盜賊和殺人犯,其實值得怕的隻有我們自己。偏見是盜賊,惡習是殺人兇犯。重大的危險其實發生在我們心裡,危害靈魂的東西才是最可怕的。腦袋,錢袋,都是身外之物。
警察沙威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角色,他心中保持着一份白紙黑字的正義感;在他的眼裡,法律高于一切。
他的心裡沒有【情有可原】這四個字,直言即使是他父親犯了罪,他也會立刻把他逮捕回來。是以當妓女芳汀與紳士沖突時,他立刻把芳汀帶回警局,一點不顧是紳士先騷擾欺負芳汀在先,在他的腦袋裡,隻有XXXX條例XX條:妓女冒犯了上層紳士,需要監禁。
法律即正确,這點在他身上表現地非常完美。
最終,當這條金科律例被現實狠狠打了一巴掌時,他對自我認定的正義産生了懷疑。他既不能接受自己放過冉阿讓,因為他是法律上的罪人,又不能接受自己逮捕冉阿讓,因為他是救自己的恩人,他是個好人。
他崩潰了,最終自殺。
法律必須在改變面貌的罪人面前退卻,而且還要向他表示歉意?
書裡面前半段對于芳汀的描述非常美好,漂亮、單純、對愛情專一、忠貞,所有關于女孩的美好形容幾乎都用來塑造了芳汀的形象。
諷刺的是,這類人,淪落成了妓女。
我覺得她可憐,但卻難以同情她。如果說造成她整個悲劇開始的人是那個不負責任的男人,那造成她悲劇往更深層次發展的是她自己對女兒不負責任的托付給唐納德一家,這造成了她自己的悲劇,也造成了女兒童年的悲劇。
她賣掉頭發,賣掉牙齒給女兒寄過去,當賣無可賣,而無恥的唐納德又在不斷編造要錢的理由,謊稱她女兒得了猩紅病時,她隻能賣身。
芳汀身上有很重的苦難感,她似乎陷在苦難沼澤裡,越陷越深,靠她自己是出不來的。
冉阿讓“救”了她。
我們當盡可能地給沒有知識的人創造接受教育的機會。不辦義務教育是社會的罪過。當一個人心中充滿黑暗,罪惡便在那裡滋生,有罪的并不是犯罪的,而是制造黑暗的社會。
唐納德一家幾度讓我出離憤怒,唐納德夫人跟她的外表一樣醜陋惡心,唐納德自己則更無恥下作。
這是整篇完完全全作惡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看不見一絲人性的道德。
極度戲劇化的是,唐納德抱着敲詐的目的,帶着自以為是的揣測去馬呂斯家時,無意中竟然證明了冉阿讓的高尚,化解了馬呂斯對于冉阿讓的誤會。
唯一令人惋惜的是唐納德的女兒愛潘妮,生活在一個自私自利、充斥着惡性的畸形家庭,愛潘妮成長成為了一個集小偷、騙子、乞丐、潑婦的集合體。讓人意外的是,她對于愛情的表現卻格外善良、勇敢,并為此而死。若非可悲得生在這個家庭,我相信,這個女孩會成長為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姑娘。
在我們這樣一個陰暗的社會裡,向上爬,隻能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慢性腐蝕劑。
讀完《悲慘世界》,反複徘徊在我眼前的不是濃墨重寫的主人公,反而是那個自殺的沙威警察。
我記起很小的時候讀過的《夏洛克·福爾摩斯》中的一個案子,現在隻依稀記得大概的故事:被害人(家族的老爺)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而兇手卻是個可憐人,家族的每個人都同情兇手,也都想殺死老爺,是以給每個人都幫助兇手做了掩飾,但福爾摩斯最終還是發現了真相,指出了真正的殺人兇手。
可福爾摩斯在了解了殺人緣由,了解了被害人的所作所為之後,做出了違背他職業道德的決定:在警察來之前,幫助罪犯重新布置了現場,幫助她逃脫罪責。
在福爾摩斯坐上馬車離去時,兇手送給了福爾摩斯一束花,福爾摩斯:“我還是第一次收到罪犯送的花”
第二天的報紙卻寫着:“XX發生兇案,連名偵探福爾摩斯也束手無策,名聲不保,但我們警方一定會将真兇捉拿歸案。”
法律的初衷是維護正義
當正義與法律沖突時
當法律不再代表正義時
犧牲法律還是獻祭正義?
inner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