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祐年間建造的明道書院是成立較早的一所書院,地處建康府城鎮淮橋東北(今江蘇省南京市中華門北),明道書院的命名和理學創始者之一程颢有直接的關系,因程颢号曰明道先生而得之。最初建立明道書院的目的是“刊其遺書,崇其儀型,使天下後世之學者,收其心之所思,而明先生之教”。
明道書院管理人員種類繁多,層次分明,分工明确,除了山長負責總教習外,還設有堂長、講書、堂錄、堂賓、直學、講賓、司計、掌書、掌祠、錢糧官等十幾種職位,尤其醫谕和職事生員的設定是一個創舉,其他書院未見過此類人員的安排,可謂很有特色。著名的中醫學家陳良甫就曾擔任過書院醫谕一職。各類人員各司其職,如山長主持所有教務工作;堂長要駐院,是書院的總管,總理日常院務;而講書要承擔經書的講解工作;堂錄則是具體教學事務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尤其執行學規是其重要的職責。總而言之,書院的人員體系促進了書院的有效運作。
追崇程颢 明理正道
書院創立的初衷本來就是為了尊奉明道先生(程颢),宣揚理學精義。故而,明道書院要求“登程子之堂則必讀程子之書,讀其書,然後能明其道而存于心,履于身,推之國家天下”。明道書院“實程伯子遺光餘化之所”,以宣揚程颢等理學思想為旨歸,“論學,必以達天德為本;論治,必以行王道為宗。”具體來說,首先,書院重視對明道先生的祭祀。書院的師生每月初一、十五必須去明道先生的祠堂(祠堂名曰“河南伯程純公之祠”)拜谒、祭祀先師程颢。而且掌祠一職必須禮請程颢的後裔子孫如程偃孫、程子材等擔任,表現了對程颢的尊崇。其次,書院延聘的山長都是影響一時的理學碩儒。如馬光祖、吳堅、胡崇、胡立本、周應合等人,都曾擔任書院的山長,表明了明道書院堅持以理學為教學主要内容的宗旨。再次,書院開展了多次會講,所論都是關涉心、理、性、命等理學要義的重要命題。這些會講都是用程颢的思想理念重新闡釋了儒家元典的要義,吸引了大量聽衆,“聽講之士數百”,産生了很大反響。會講的講義都成了中國理學發展曆程中重要的文獻,被後世留存了下來。最後,書院收藏、輯錄、翻刻了包括程颢著述在内的不少儒學典籍。明道書院禦書閣“嚴奉宸翰,環列經籍”,藏有豐富的經學要籍。理學家馬光祖做了江東安撫使,同時擔任建康府知府,一度兼任山長,就曾“稡二程先生之言之行,輯為一書,以《大學》八條定其篇目,表以《程子》”;而山長周應合則親自出錢,以“月俸五千貫充刻梓費”,椠刻了《程子書》八卷等理學典籍。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帶有鮮明理學特色的明道書院,其尚志齋、明善齋、敏行齋、成德齋、省身齋、行恕齋、讀易齋、近思齋、敬觀齋等建築命名,都表明了書院和理學思想有着内在的密切的關聯。
強化學規 志學正性
明道書院制定了非常嚴格的學規。書院對日常的禮儀就有着明确的要求。它仿效白鹿洞書院,規定“春秋釋菜,朔望谒祠”,也就是說生員在春秋入學的時候需要先執行祭祀先聖先師的禮儀,每月的初一、十五必須去祠堂拜谒明道先生。再如從山長、教習到生員出入書院,一定要“并用深衣”,也就是要求穿着連為一體的衣裳,使身體深藏不露,進而表現出典雅雍容的儀态。
明道書院考核制度是嚴厲的,首先是生員的考核。其一,入學的門檻是嚴格的,生員雖“不拘遠近”,但必須向山長遞交個人行狀或疑義文章一篇,隻有“文理通明”者,方可進入書院學習,“以杜其泛”。其二,學業考核嚴格。每月上中下旬分别考核經疑、史疑、舉業,還有一年一度的德業考核,其結果要記錄在書簿上,作為黜陟的依據。其三,日常管理與考核也非常嚴格。如生員請假三月者,就要清退出書院;如無故不來谒祠三次,也會被清退;而且凡是逾越規矩被清退出書院者不得再入書院學習。需要注意的是,明道書院對從業人員考核同樣十分嚴格,甚至是嚴厲的。如請假三月者、三次無故不供課者就會被罷職。
明道書院在教習活動上展現了學習内容豐富、學習計劃嚴密等特點。首先,山長每旬要召集職事、生員進行會講,以講授經史内容為主,并記錄于講簿。其次,生員要“每月三課,上旬經疑,中旬史疑,下旬舉業”,安排有條有理,同時要進行考核,“文理優者,傳齋書德業簿”。再次,書院非常重視生員德性的修養,對德性的考訂要記錄于簿,作為獎賞與懲罰的憑證。
不難看出,明道書院對教習内容、禮儀着裝、考勤管理、德業考課、獎懲黜陟等方面有一系列的章程規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道書院辦學的系統化、科學化等訴求。《明道書院志》曾論其學規曰:“志正學,養正性,明正理,修正行,充正道,綿正傳”,鮮明地展現了明道書院志學正性的理學追求。
澤被後世 清源正本
理學在南宋後期越來越受重視,官方為傳播理學投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财力,尤其是宋理宗趙昀主政的時期,理學更是擡升到了極高的位置。明道書院作為以宣播理學為宗旨的書院,被投入的經費也越來越多,吸引了不少著名的儒學人士來擔任山長。入學的生員除了來自建康府本地,外地的生員也逐漸增多,“士趨者衆”,可謂盛極一時,赢得了“彬彬乎有鵝湖、鹿洞之風焉”的美譽,在東南的書院中所産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宋理宗本身就非常推崇理學,看到明道書院在宣傳理學思想中所産生的巨大影響,遂禦賜“明道書院”匾額以嘉獎,并給予其與南宋四大書院同等的待遇。南宋之後,元明時期又有不少名士碩儒來到明道書院,或擔任山長,或擔任司訓等職,著名的人物有元代王天與、俞庸、湯子逸,明代唐桂芳、孔世川、高孟立、陳遇、陶安、王循吉等,他們“得程氏讀書日程……,益究心濓洛,沉潛道藝”。在書院教學的同時,也在講義的基礎之上著書立說,留下了《尚書纂傳》《複辨集》《諸經子史記錄》《周易集粹》《五經圖說》等著述。同時,又續刻了《二程外書》十二卷等理學書籍。明道書院以宣播程朱理學為宗旨,其倡導的向善崇禮、崇德尚義對于扶正人心、教化民風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培養了大量的或官或學的優秀人才。
不過,建康明道書院在發展過程中也有浮沉,它在南宋理宗時期創立,到元代卻因不重書院教育而有所荒廢,但在明清盧煥、陳開虞、謝铨倡等人手中又不斷加以重建。當然,南宋建康府創立的明道書院影響是深遠的。明清兩代效仿而創立同名的書院為數不少,著名的有開州(今河南濮陽)明道書院、荊溪(今江蘇宜興)明道書院等,這些書院建築布局、命名等基本上沿襲了南宋建康明道書院的傳統。書院成立後,首先立祠以祀程颢先生,然後構造講堂來教生員;前後院兩廂都建有齋房等。其中聲譽尤為昭著的當屬河南開封的明道書院。清光緒20年(1894年),河南提學邵松年在二程書院舊址基礎上重建書院,改名為明道書院,教學宗旨“以程朱為宗”“舉德性問學聖功王道一以貫之”,其章程規定生員“其取法程朱,固是堂堂正道”“大程子興起斯文,範希文擔當天下,竊于諸生有厚望矣”,都展現了彰顯明道先生學術的熱望。書院要求寝前三省其身心、每月晦朔日山長率諸生員習禮等活動,反映了開封明道書院對程氏理學思想的踐行和南宋建康明道書院的教學思想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