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評君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視訊,這個視訊 UP 主号稱可以在 “ 99 秒以内解決全球晶片危機 ”。
隻見他撿起路邊的石塊,經過一番鬼斧神工的操作,就 “ 造 ” 出了一塊 CPU ,堪稱史上最細手藝人。
乍一看,你肯定覺得這哥們在搞噱頭,但看完他的制作流程。
你别說,還是有點東西的。
正兒八經工業制作 CPU 用的原料和方法這部落客都盡量用上,比如他提純了 99.9999999% 的矽為原料,還用了跟工業制作 CPU 一樣的 UV 光刻方法。
這哥們做的 CPU 切片 ▼
關鍵是他還在視訊末尾,抛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随着高科技技術的不斷湧現,我們是不是已經喪失了創造事物的能力 ?”
em。。。。這格局一下就大起來。
是以借這個機會,差評君今天就給大家盤盤,我們普通人能不能純手工搓出一顆 CPU ?
順便也跟大家聊聊真正的工業級晶片制作工藝難在哪?
造出一塊 CPU ,大概需要經過三步,晶片設計,晶片制造和晶片封裝。
不過咱今天的重點不在晶片設計,咱直接聊晶片制造。
晶片制造中有兩個關鍵的玩意,也是大家最關心的:矽晶圓和光刻機。
按晶片制造步驟來說,第一步,當然是找做晶片的原料——二氧化矽
二氧化矽廣泛分布在自然界裡的岩石、沙礫之中,是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一塊順手的石頭。
然後從石頭裡把二氧化矽提純出來。
這名 UP 把石頭碎成下面這樣的渣渣,就得到純度 98% 的二氧化矽。
然後呢,他可能找了些燒杯或者坩埚,将二氧化矽和鎂粉混合加熱,制成粗矽。再用鹽酸把裡面的鎂、氧化鎂和矽化鎂去除掉。
最後經過過濾,剩下的濾渣就是純矽。
不過這時候隻能算是 99.9% 的純二氧化矽,UP 主又經過一系列他自己也沒展示清楚的提純步驟,把它變成純度為 99.9999999% ( 9 個 9 )的多晶矽。
這個純度如果是真實的,那還是相當厲害,因為目前工業化制作晶片應用的多晶矽純度最高也才 99.999999999% (11個 9 )。
而工業化提純矽這邊,需要在專業的實驗室環境下,找專業的均勻加熱箱,先把二氧化矽和碳粉混合高溫下生成粗矽,粗矽和氯氣高溫反應下生成氯化矽,氯化矽和氫氣高溫反應下得到純淨矽。
工業制矽能得到純度更高的矽,但這個高溫、氯氣和氫氣咱普通人是搞不到的。
但無論是 UP 主的土方法或者工業方法,上面制成的多晶矽并不是制作矽晶圓的最終形态,我們還要把它融化以後,用 “ 喬赫拉爾斯基方法 ” 法,把多晶矽變成單晶矽棒。
喬赫拉爾斯基方法:專門用于獲得單晶半導體( 例如矽、钛和砷化鈾 )、金屬( 例如鉑、鉑、銀、金 )、鹽和合成寶石的晶體生長方法。
我們平時看到那一個個圓片的晶圓,這名 UP 直接用水果刀,在棒子上像 “ 片 ” 羊肉一樣把晶圓切出來。
這樣成片的矽晶圓有了,下一步才是展現實力的時候——刻:光刻和刻蝕。
這位 UP,先是塗上一層 “ 光刻膠 ”,然後把自己的矽晶圓搬到一個小暗房,用紫外線等把電路圖印在晶圓上,這樣 UP 主就完成了土 “ 光刻 ” 這一步。
那正兒八經的光刻是咋樣的呢?
當我們有了剛從棒子上 “ 片 ” 好的晶圓,得先做一次無塵化處理,但凡一粒灰塵混進去,都會對矽晶圓的導電性産生影響,那這塊晶圓基本就廢了。
做好無塵化清潔處理,我們再塗上一層光刻膠,開始印電路圖。
為啥用光刻膠呢,因為它對紫外線極其敏感。
我們拿出晶片設計階段提前設計好的電路圖掩膜,用強紫外線光束透過掩膜把電路圖印在光刻膠上,第一輪光刻就算結束了
看上去也不是很難?
那你聽完我給你講的這幾個細節。
首先是晶片制造環境,因為光刻膠對紫外線這種短波光極其敏感,普通日光燈裡的紫外線也會讓光刻膠提前曝光,是以晶圓制造的整個實驗室内燈光全都是長波長的黃光。
這也是我們平時網上看到的制芯實驗室都是 “ 黃不拉幾 ” 的原因,有點像是很久以前膠片沖洗的暗房。
說完環境,我們再說光刻最重要的玩意——光。
就一個紫外線光也分類很多,比如 UV( 紫外線:Ultraviolet )光。
目前業界使用最多的 DUV( Deep Ultraviolet )光,它的波長是 193nm,除了光刻, DUV 還被用在矯正近視眼上面。
而現在最牛掰的就數 EUV(Extreme Ultraviolet ),它的波長隻有 13.5 nm。
之是以我們能造出來越來越小制成的晶片,從 14nm 到 7nm 再到 5nm 甚至 3nm,都源于不斷精進的紫外線波長。
巧妙的是, EUV 其實還是用的 DUV 的光源,隻要用 DUV 的光脈沖去連續兩次打擊液态金屬錫,就可以激發出波長更短的 EUV。
并且上述這些操作,可都是納米級的哈。
除此之外,光刻機裡那些反射 EUV 光線的鏡子也大有學問。
那個直徑 30 厘米的鏡子,用 ASML 的話說:
“ 這可能是宇宙中最平滑的人造結構 ” 。
它有多平呢?如果這塊鏡子有地球那麼大,那它不平的地方也就一根頭發絲的厚度。
光刻結束以後,下一步就是刻蝕了。
光刻隻是把電路圖印在上面,而工業級的刻蝕等一系列步驟可以把這些電路圖壘起來,并讓它導電。
咱先說 UP 主這邊,光刻結束以後,他直接掏出一瓶酸開始了他的土 “ 刻蝕 ” 步驟。
但酸刻蝕會刻的相當不均勻,還可能會損壞晶圓體,而且要酸沖蝕好幾遍才能弄幹淨。
但正兒八經的刻蝕應該是啥樣的?
這就得說到專業的刻蝕機了。
工業級刻蝕機的用法,是選擇等離子體實體轟炸沖擊的技術,在矽晶圓上 “ 炸 ” 出電路圖。
不明白等離子體實體沖擊技術也沒事,你可以了解成蓋房子打地基的過程。
跟光刻機一樣,我也給大家舉幾個刻蝕機的技術難點。
比如等離子體在沖擊轟炸晶圓的時候,會有極少部分的合成物顆粒落在晶圓上。
而這個僅有 20nm 的顆粒,有可能破壞掉晶圓甚至讓晶片直接報廢。
如果我們以加工 5nm 制程晶片為例,一片 12 寸的晶圓上,直徑大于 20nm 的顆粒不能超過兩個。
這相當于在全國土地面積排名第四的青海省 72.23 萬平方公裡上,隻能允許 2 粒葡萄大小的顆粒。
除了上述的顆粒控制以外,一台合格的刻蝕機還需要解決均勻性控制、磁場控制等難題。
刻蝕完以後,就是一遍遍的複刻封裝了。
UP 主這邊刻蝕完以後,經過一系列抛光打磨,直接就拿出來一個成品的矽晶圓,然後再把它切割一下,就直接 “ 裝機 ” 使用了。
手搓 CPU 也就宣告結束了。
但正規的晶片工藝可沒他這麼簡單。
工業級的刻蝕完以後,再通過不斷重複上述鋪光刻膠、光刻和刻蝕等步驟,矽晶圓的上的半導體就會被一層一層搭建起來,就像是打完地基一步步的在上面蓋起房子的過程。
最後,再經過切割、打磨、氣相沉積等晶片封裝工藝,一塊晶片才算是造成了。
看到這,你應該也明白了 UP 主并不是用真的光刻膠,而是普通的彩色道具,也不是真的工業級高強度紫外線,應該就是普通的紫外線燈。
是以說到底,他應該也是奔着做 “ 藝術品 ” 的方向來做這塊 CPU 的,能不能實際使用就先不考慮。
是以說,你想造出一塊長得 “ 像 ” 晶片的玩意也不難,隻要你備好掩膜( 電路設計圖 )、矽片、替代光刻膠的彩色道具。
左手水果刀,右手電磨機,用它們勉強充當切割和打磨裝置,然後準備一個紫外線燈就可以了,但你要想專業一點,你還可以去某魚淘一個新鮮熱乎的光刻機。
如果你不想搞藝術品,非整一個能用的 “ 晶片 ” ,你可以搞一堆的二極管,電線啥的,整一堆門電路,組個 “ 大 ” 晶片也還是可以的。
這時候我們再回看這名 UP 主剛開始提的那個問題。“ 随着高科技技術的不斷湧現,我們已經忘卻了創造事物的能力 ?”
想必你心裡也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創造力并沒有消失,而是晶片制造這活真的越來越極限了,咱可玩不轉。
比如上面光刻機,ASML 花了 20 年的時間才實作了 EUV 技術上的突破,而且像這樣的技術創新隻依靠 ASML 一家公司遠遠搞不定。
一台光刻機裡,有來自德國蔡司的鏡片,來自丹麥的機械手 ABB,來自美國的光源 Cymer ,涵蓋了全球 5000 多家供應商。
中國工程師林本堅也是目前業界應用廣泛的 DUV 光刻核心浸潤技術的突出貢獻者。
是以說,晶片技術上的創新,并不是我們看得見摸得着的技術進步,隔壁英特爾這麼多年了,不也才剛突破了 14nm+++ 嗎?
而且晶片制造這事,可以說是承載人類未來技術進階的一棟高樓,它需要全球各行各業的合作努力、添磚加瓦,更需要這些業内科學家在極限邊緣不斷試探、不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