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量化投資界最大新聞的“主角”——鳴石投資開始啟動校招了。
近日,這家百億量化私募高調展開校園招聘,為旗下政策、技術和市場團隊儲備人才。
資事堂發現:招聘宣傳中,鳴石投資着力突出了袁宇的核心角色,該人物是主動曝光鳴石内部股權紛争的高管。
這場面向在校生“小白”的招聘中,鳴石投資還将投研骨幹的真實身份做了“處理”,更罕見亮出了一位海外合夥人。
這位海外合夥人的加盟,也牽出了鳴石投資權力結構的新“疑團”。
一個月前,鳴石投資的股權風波震動行業,沸沸揚揚。
鳴石投資成立于2010年,屬于中國第一代量化機構,股權風波涉及兩位創始人,即袁宇(技術負責人)和李碩(市場負責人)。
此事件最初是由袁宇職務被暫停而引爆。接着袁宇主動曝光,他與李碩存在股權代持協定。表面上,李碩是持股超50%的單一大股東,但真正的控股方是袁宇。而李碩堅稱一直是公司大股東。
這場沖突涉及百億元量級的持有人利益,最終在雙方談判後戛然而止。半個月後,鳴石投資的工商登記材料發生變更,袁宇變更為公司法人和控股股東,李碩仍是股東。
股權糾紛告一段落後,鳴石投資發出校園招聘通知,計劃從應屆生中尋找三個方向的人才,包括政策方向(AI量化工程師、量化因子工程師、組合管理分析師)、技術方向(交易系統開發工程師、資料開發工程師等)、市場方向(基金營運、基金銷售)。
資事堂發現,鳴石投資的校園招聘廣告和視訊中,亮出了五位内部人士,他們現身說法講述這家百億的投研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名字并未使用中文,而是采用拼音化處理。
一位的量化行業資深研究員透露,投研人員不對外展示真實姓名,主要是為了保護内部人士的身份。
上述鳴石的内部人士在視訊中介紹,新入職員工都會被指派一位專職的導師,并由三個月期限的指導,并通過輪崗和教育訓練可以了解将來在公司可發揮的價值。
如上圖,鳴石的核心投研組别有三個,包括政策研究組、資訊技術組和因子研究組。
鳴石錄制的視訊中,上述組别人員講述了個人背景。比如,因子研究組兩位人士分别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愛丁堡大學。再如,他們畢業後加入鳴石,公司指定PM(組合投資經理)進行一對一指導,并稱鳴石團隊的海外背景和全頻段量化能力是他們加盟的原因。
政策研究組的代表人士,突出了袁宇的核心角色,稱其鼓勵團隊開發有競争力的量化政策,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套利層面。
資事堂發現,一位名叫Lewis Prescott的澳洲人士,也參與了鳴石校園招聘的網絡宣講。
公開資料顯示,他擔任鳴石投資(國際)的首席執行官,此前曾在德意志銀行、花旗集團以及中國香港的對沖基金工作。他2019年加入鳴石投資,今年9月份晉升為合夥人。
Lewis在宣講中透露,他主要負責鳴石的美元離岸基金的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鳴石投資在澳洲開設辦公室,并聘請了當地知名的市場官Michael Negline,并将在當地發行基金,并在未來拓展紐西蘭市場。
順着鳴石開始輻射澳洲市場,資事堂發現一則公開資訊提及鳴石投資的一位高管——Stephan Zhou,中文名字為周晟。
周晟在鳴石拓展海外市場的公開資訊中,扮演的職務為COO(首席營運官)和CFO(首席财務官)。相關資訊還稱周晟是中國籍人士,配偶為澳洲人士并因疫情身居當地,并稱這成為鳴石拓展澳洲的推動力。
此外,鳴石投資在美國紐約也設有辦公室。
據中基協備案資訊,周晟并不是鳴石投資的備案高管,也不位列人員備案資訊中。
但周晟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人士。
鳴石投資股權糾紛之前,周晟已經持有鳴石投資5%的股權。工商變更後,他的持股比例未變。
這場股份糾紛曝出之時,熟悉鳴石運作的人士曾指出,周晟并非内部人,而是外部自然人股東。
更為蹊跷的是,鳴石投資中文版官網中的管理團隊介紹中,不僅沒有周晟,也沒有股權糾紛的兩方(袁宇和李碩)。但在英文版官網中,出現了袁宇和周晟的資訊。
英文版官網顯示,周晟2010年加入鳴石投資,這個年份也是該私募成立的時間。
這場校園招聘又牽出了鳴石“不為人知”的内部資訊,應聘者們該如何抉擇?
想了解更多内容歡迎進入資管讀者群内交流,加小編芝士糖好友入群(微信号:cpt20180918)。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下傳APP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