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鮑俊 1848年作 行書十一言聯 對聯

作者 鮑俊

尺寸 255.5×39cm×2創作年代1848年作

估價 60,000-80,000

成交價 RMB 74,750

題識:天下有讀不盡書難言學問,心上無過不去事便是聖賢。朱門四兄雅正,戊申冬月,鮑俊。

钤印:鮑俊之印、逸卿

說明:“朱門四兄”或為高梁材。高梁材,号朱門,廣東順德人,前太平縣知縣。第一次鴉片戰争,王韶光、高梁材、鐘占琪帶領三元裡人民抗英;後,廣州東北郊及花縣、增城、從化一帶240餘鄉鄉民,在王韶光、高梁材等倡導下,經兩廣總督準許,建立了東平公社,并刻東平公社碑,今存廣州博物館碑廊。高梁材曾在鹹豐四年(1854)任黃岩知縣,後調永嘉知縣。曾為浙江溫州澤國鎮“文炳書院”作記《建立文炳書院記》。

鮑俊(1797-1851),字宗垣,号逸卿,自号石溪生。香山縣山場鄉人(今珠海市香洲區山場村)。出身于書香世家。清道光二年(1822)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曾授翰林院庶吉士,後調刑部山西主事,候選員外郎、即用郎中。晚年歸裡,講學于鳳山書院與豐湖書院。與張維屏、招子庸等人交往友善。

鮑俊早中期多臨摹碑帖,力學不辍,長于擘窠大字。其書格調高雅,凝重而又韻緻。工書名于時,求書者踵迹相間。常為鄉題書祠廟、牌坊、碑文及楹聯等。其友嶺南著名學者張維屏嘗贊鮑俊:“非徒書法之工也,君為詩詩工,為詞詞工,為畫畫工,為制藝,制藝尤工”。

本件《行書十一言聯》是鮑俊51歲為“朱門四兄”作。聯高兩米有餘,懸肘而成,酣暢淋漓又變化多姿。所書“天下有讀不盡書難言學問,心上無過不去事便是聖賢。”用筆渾厚凝重,清新古樸,詞意豁達通透,可謂文辭雙美。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梁鼎芬 行書八言聯 對聯

作者 梁鼎芬

尺寸 171×35.5cm×2

創作年代--

估價 80,000-100,000

成交價 RMB 92,000

題簽:梁節庵先生聯真迹(上、下)。钤印:唯德堂鑒賞

題識:雁影橫天疏簾月午,蟲聲在地苔壁秋深。德身二兄大人正之,梁鼎芬。

钤印:梁鼎芬印、苕花室主

鑒藏印:傳硯樓藏、蒼梧審定、集精堂鑒賞

說明:鄧蒼梧舊藏。鄧蒼梧(1900-1990),澳門著名收藏家,齋名傳硯樓。

梁鼎芬(1859-1919),晚清學者、藏書家,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号節庵,别号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遊詞客、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有恥堂、葵霜閣、栖鳳樓、抗憤堂等。光緒六年進士,授編修。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彈劾李鴻章,名震朝野。後應張之洞聘,主講廣東廣雅書院和江蘇鐘山書院,為《昌言報》主筆。辛亥革命前有反帝主戰思想。後任溥儀的老師,被授予"毓慶宮行走"。詩詞多慷慨憤世之作,與羅惇曧等人并稱“嶺南近代四家”。

梁鼎芬書法初學柳公權,饒爽健剛勁之氣。中年後兼取法黃山谷(黃庭堅)、褚登善(褚遂良),細筋入骨,撇捺加長,筆道細而勁,極富創造性。此聯為“德身二兄”書:“雁影橫天疏簾月午,蟲聲在地苔壁秋深。” 用筆瘦硬灑脫,風骨棱棱。近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王森然對其詩評介:“工于為詩,清辭麗句,機抒自秉,非近代摹宋諸家所及”,又評其書:“先生書體,早年近黃、柳,中年自成一家,晚年以寫崇陵全徽碑,豪邁變為謹饬矣。”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林鴻年 行書八言聯 對聯

作者 林鴻年

尺寸 157×35.5cm×2

估價 120,000-150,000

成交價 RMB 138,000

題識:翠竹蒼梧秋聲枕簟,奇花異卉春日池亭。晴邨二兄屬,勿邨林鴻年。

钤印:林鴻年印、勿邨

林鴻年(1804-1886),字勿邨,侯官(今福州)人,清嘉慶九年(1804)生,道光十六年狀元及第,是福建省清朝時期的第一個狀元。道光十八年被冊封琉球國之正使,出使琉球,而後曆任廣東瓊州府知府、雲南臨安府知府、雲南巡撫等職。同治五年被以“畏寇逗留”等罪名革職,傳回福州後擔任正誼書院(現福州第一中學前身)山長。正誼書院在林鴻年十幾年如一日的精心掌教下,培養出的棟梁之才多達百餘人,其中就包括陳寶琛、林纾、陳衍、吳曾祺等人。

“翠竹蒼梧秋聲枕簟,奇花異卉春日池亭。”聯文對仗工整,寫春秋美景,寓四季流轉。中鋒行筆,淋漓揮灑于手繪博古箋本之上,極為精美。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佚名 雪中行旅 立軸

作者 佚名

尺寸 直徑27cm

創作年代 --

估價 100,000-150,000

成交價 RMB 115,000

圖中山雪皚皚,映襯空枝叢樹,分外清冷。林中房舍隐現,繞村水面。岸渚溪橋,行旅者不畏嚴寒,踏雪而行。此圖所作雪景寒林和關山行旅的内容,是古已有之的題材。北宋李成、範寬、郭熙最擅此道。本作為團扇形式,又摻入若幹南宋院體的畫法,呈現出南北宋融合的趨向。

畫面正中主山由層層疊疊峰巒組成,直入天際,其突兀而起之勢及居中布局近似範寬。山頂以密點攢簇,亦仿佛範寬的“雨點皴”,松樹紛披的枝杈也從郭熙“蟹爪枝”變出,可見此圖畫法以北宋傳統為主。然而,構圖上分割成左右兩景,左實右虛,下實上虛,無疑融入了南宋馬、夏的布局法。全畫工緻細膩,成功營造了隆冬時節的蕭瑟清冷意境。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翁同龢 東籬佳色 立軸

作者 翁同龢

尺寸 74×40cm

題識:東籬佳色。八大山人畫法,長瓶。

钤印:翁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一字聲甫(一作笙甫),号笙龤,又号韻齋,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署瓶廬、長瓶,亦曰瓶齋居士,江蘇常熟人。鹹豐六年(1856)進士,賜一甲一名及第,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光緒戊戌政變,罷職歸裡。卒後追谥文恭。學通漢宋,文宗桐城,詩近西江。書法遒勁,天骨開張,幼年學歐、褚,中年用力于顔真卿,更出入蘇、米。晚年沉浸漢隸,為同、光間書家第一。間作山水木石及雜畫,以筆力奇肆出之,随意點染,古趣盎然。更自題詠,彌覺隽逸。然僅以自娛,未嘗為人作也。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張之洞 行書七言聯 對聯

作者 張之洞

尺寸 130×33cm×2

成交價 RMB 172,500

題識:骨氣乃有老松格,神妙獨到秋毫颠。張之洞撰并書。

钤印:張之洞印、香濤

張之洞(1837-1909 ),字孝達,号香濤,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于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 )。鹹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曆任教習、侍讀、侍講、内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鹹豐帝 行書七言聯 對聯

作者 鹹豐帝

尺寸 134×33cm×2

估價 200,000-250,000

成交價 RMB 299,000

題簽:鹹豐帝書法七言聯(上、下)。羅振玉題。钤印:羅叔言

題識:學于古訓乃有獲,樂夫天命複奚疑。

钤印:鹹、豐

說明:羅振玉題簽。羅振玉(1866-1940),初名寶钰,後改振玉。初字堅白,後改字叔蘊、叔言,号雪堂、貞松老人、松翁,又稱永豐鄉人、仇亭老民。浙江上虞縣人。中國近代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辛亥革命後,避居日本從事學術研究。1919年回國,1924年奉溥儀之召,任南書房行走,逐漸參預清室的複辟。與其子一起開創西夏文字、文獻介紹研究之先河,是中國西夏官印的拓荒者,西夏文字的傳播者。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

嘉慶、道光前後,阮元、包世臣倡興碑學,碑學迅速興起,尤其晉唐傳統為主流。受此風氣影響,鹹豐帝也是歐體楷書的代表性皇帝。本件《行書七言聯》用筆方圓兼施、點畫勁挺、筆力凝聚、嚴謹工整又疏朗穩健。後經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大家羅振玉題簽,亦可證其精妙。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 曾國藩 楷書七言聯 對聯

作者 曾國藩

尺寸 168×40cm×2

估價 280,000-380,000

成交價 RMB 322,000

題識:鷁首波生涵藻荇,金鋪雨後長莓苔。滌生曾國藩。

钤印:國藩之印、滌生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滌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舊屬湘鄉縣)。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清朝中葉以後帖學衰落,時人崇尚北碑的雄強之風,曾國藩卻主張北碑南帖的結合,認為雄奇兼之淡遠,才是書法藝術的最佳境界。

曾國藩書法作品多以對聯形式呈現。此聯文“鷁首波生涵藻荇,金鋪雨後長莓苔”出自宋朝詩人陸遊《小舟過禦園》。筆意沉着勁挺,書于灑金紅箋之上,用筆法度嚴謹、風骨挺勁而不失自在之姿,可見曾國藩于書法藝術筆耕不辍,綜各家之長,不為時代所囿,終成一家之風貌。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 劉墉 行書七言聯 對聯

作者 劉墉

尺寸 128×28cm×2

估價 400,000-600,000

成交價 RMB 460,000

題簽:劉文清公墨寶,雲龛珍藏,南卿署簽。钤印:雲龛

題識:看山時或得佳句,開卷常如見古人。露坪屬,石庵。

钤印:劉墉印信、石庵、禦賜仙舫

鑒藏印:胡應祥印、瑞卿

說明:

1.北京工藝品進出口公司舊藏。

2.胡應祥舊藏。胡應祥(1865-1951),字雲龛,昆明人。胡雲龛對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精,無所不能。特别是人物寫真,惟妙惟肖。

劉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号,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劉統勳子。官至内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勳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

劉墉為清代帖學大家,喜用濃墨,其書法沉着豐肥,蘊含内力,生拙天真,拙中寓巧,集前人諸家特點,融會貫通而成自家面貌,被譽為“濃墨宰相”。《松軒随筆》贊其“貌豐骨勁,味厚藏神。”

此作為劉墉應“露坪”之囑所書對聯,内容為“看山時或得佳句,開卷常如見古人。”钤“劉墉印信”、“石庵”、“禦賜仙舫”三印,大字行楷,濃墨書于灑金箋紙上,字型圓厚,寓巧于拙。此聯文辭雅緻,儲存完好,紙墨如新,懸之雅居書房,正可寶玩。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 鄭燮 竹石圖 鏡心

作者 鄭燮

尺寸 89×48cm

估價 300,000-500,000

成交價 RMB 402,500

題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亂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闆橋鄭燮。

钤印:鄭燮之印、二十年前舊闆橋

鄭燮(1693-1765),字克柔,号闆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赈,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并将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衆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闆橋全集》、《闆橋先生印冊》等。

賞析--中國古代書畫暨文獻

作品名稱 吳鎮 1343年作 墨竹圖 立軸

作者 吳鎮

尺寸 36×53cm

創作年代 1343年作

題簽:梅花庵主墨竹神品。長尾甲簽。钤印:甲印、雨山

題盒:

1.元人善墨竹者,李息齋、吳仲圭尤有重名。息齋學黃華老人,得其法不出蹊徑。仲圭另開門庭,純主逸氣,高寒潇灑,盡得風流。其所作竹譜,傳摹行世者不少,近人獲其斷片,猶以寶若尺璧,則真迹之難獲可知矣。此幀至正三年九月望,過周南翁悠然閣,喜秋光爽潔,興到所作二十冊之一也。葉含凝露,枝重低地,氣韻橫溢,風神獨絕。湖州、眉山面目,去人不遠矣。己未(1919)歲杪,長尾甲識。钤印:甲印、雨山

2.梅花道人墨竹神品。钤印:長尾甲印、石隐審定

題識:至正三年九月望,同程無我過周南翁悠然閣。時秋光爽潔,不覺流連數夕,為寫二十冊,以紀一時之興,不備具眼者一笑也。梅道人戲墨。

钤印: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梅花庵主

鑒藏印:怡親王寶、孫爾準印、縣清泉館李氏所藏

1.本作品為怡親王、孫爾準、長尾甲舊藏。長尾甲題簽。“怡親王寶”為怡親王允祥藏印。愛新覺羅·允祥(1686-1729),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封為怡親王,在康、雍二朝,克殚輔政。由于勢力和财力上的優越條件,其收藏不僅數量多,品質也屬上乘。雍正八年(1730),怡親王之子弘曉(1722-1778)襲王位。弘曉,字秀亭,号冰玉道人。亦嗜典籍。怡親王府的收藏為天下罕見者甚多,彌足寶貴。“怡親王寶”藏印有規律可循,大多钤蓋在畫幅的正上方,可參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黃公望《九峰雪霁圖》、王蒙《葛稚川移居圖》、朱端《煙江晚眺圖》等。

2.孫爾準(1772-1832),字平叔,又字萊甫,号戒庵。江蘇省無錫人。遠祖孫繼臯,是明萬曆年間狀元,吏部侍郎,父親孫永清,清乾隆年間曾入值軍機處,後擢為廣西巡撫。孫爾準頗有政聲清譽,故此軸應為親王賞賜之物。

3. 長尾甲(1864-1942)是近代日本研究中國美術的最負盛名的學者,明治時期漢學者、書畫家、篆刻家。他早年畢業于日本帝國大學,任職于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02年,他突然辭去教職,并于次年移居上海,受聘于商務印書館編譯室主任,參加中國國小教科書的編纂。1914年,長尾甲傳回日本,在京都以講學、著述及書畫為生。長尾甲收藏甚富,且以自己精通漢文化為驕傲,比如他因得藏唐代草聖張旭的真迹而将自己的齋室取名為“草聖堂”。

吳鎮(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元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擅畫山水、梅花、竹石,與黃公望、倪瓒、王蒙合稱“元四家”。

竹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竹畫則從内蘊上與哲學意理融為一體,進而在外在形式上與書法表裡生發,成為人格、人品的直接寫照。墨竹,即以水墨畫之技法寫竹,并不設色,是中國文人畫的一種永恒題材。自蘇轼、文同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風大興,成為單獨的畫科。

吳鎮作為一個布衣平民,一個願隐居僻鄉不涉紅塵的詩人,他的淡泊處世,塑就了他的文人個性,這種氣質在他的墨竹圖中表達得淋漓盡緻。縱覽吳鎮墨竹,他所寫的多為野竹新篁,通常杆細而葉疏,卻堅韌而富有生機,以竹的姿态代抒胸中之言。

據說,吳鎮在畫竹的時候十分投入,筆在手裡運用自如,常常是“初畫不自知,忽忘筆在手”,可見已達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他稱之為“戲寫”。對于此幅《墨竹圖》,他亦謙稱“戲墨”。圖寫叢篁一角,竹竿挺立,末梢彎成弧形,以流暢的線條拉出,既美又飽含了韌性的力度,隐隐有向畫外延展之意。主枝分成好幾節,因受風不同而弧度各異。竹葉以垂葉法落墨,用行書筆意寫出,墨色潤澤,間有飛白,竹子飽吸雨露的姿态躍然紙上。葉分遠近向背,俯仰正側,變幻多端,既充溢着内在生命力,又畫出了滿紙清風雨露。

藝術作品應該深含意蘊,它不隻是用某種線條、顔色乃至其他媒介的表現就算盡了它的能事,而是要顯現一種内在的生氣、感情、靈魂、風骨和精神。吳鎮的墨竹絕不是呆闆的寫生,而是凝練有構思的抒情寫意之作,不光是簡單的具象美,同時也是一種意境美,寄寓其高風亮節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