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人生漫長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在重武輕文的元朝有這麼一個書生,他從小就品學兼優;後來入朝為仕,政績斐然;為了廣大學子,想方設法恢複了科舉;辭官歸隐後,朝廷六請不出;關中大旱,卻以年邁之軀勞卒任上,他就是元代名臣--張養浩。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張養浩在寒食節前後出生在濟南曆城的一戶富裕人家,從小就品學兼優,文采飛揚;從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張養浩七歲時,外祖父一家從濟南遷徙至江南,張養浩随母親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撿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主已經走遠了,張養浩又追上去交給失主。

張養浩10歲時,讀書學習非常用功,經常晝夜不辍,父母擔心他太過用功累壞身體就制止他,而他白天把書默默地背誦,晚上關上房門點上燈,偷偷讀書。

都知道山東這地方盛産學霸,張養浩當然也是其中之一;不誇張地說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張養浩是無所不讀,詩賦、文章無所不 能,尤長于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十七歲的張養浩遊曆濟南舜耕曆山(今濟南千佛山)曾作《過舜祠》一詩:

太古淳風叫不還,荒祠每過為愁顔。蒼生有感歌謠外,黃屋無心揖讓間。

一井尚存當日水,九嶷空憶舊時山。能令子孝師千古,瞽叟元來不是頑。

此詩讓張養浩開始在圈内嶄露頭角,大家都開始關注這個年輕帥氣的小書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十九歲的張養浩再遊濟南白雲樓,作《白雲樓賦》:

籲其高哉,茲樓之有如此兮。括萬象于宏敞,飛四阿于鴻冥,初疑陽候海底鞭出一老蜃,噴雲吐霧,扶輿五色凝結而成形,又疑大鵬九萬失羊角,踞茲勝境而不去兮。翼結華鵲之煙雨,背摩宵漢之日星。我來宣郁一登眺兮,衆山故為出奇秀。恍然身世遊仙庭,憑欄俯視魄四散。耳根但聞風鐵音,冷冷上有浮雲容......

《白雲樓賦》一經面世,人們争相傳抄,一時間洛陽紙貴。最終文章傳到山東按察使焦遂那裡,焦遂惜才,推薦張養浩做了東平學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後來張養浩又被推薦進了禦史台,從此,張養浩正式進入官場;為官初期,張養浩結識了元代著名政治家元明善。元朝因為重武輕文,很多學子都沒有入仕之途,張養浩遷翰林直學士後和元明善一起進言科舉的重要性,最終在兩人的積極運作下,朝廷重新開始了科舉考試。恢複科舉開啟了寒門學子的入仕之途,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紛紛要登門拜謝,卻被張養浩婉拒,隻是告誡他們說:“隻要想着怎麼用才學報效國家就好了,不必謝我,我也不敢受諸公之謝。”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張養浩一生為官清正,頗有政聲,曆仕禮部、禦史台掾屬、太子文學、監察禦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英宗即位後,帝後沖突加劇,朝中權臣傾軋,朝政混亂不堪,英宗更是喜怒無常,剛愎自用;張養浩以父老歸養為由,辭官離京回到了大明湖畔。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辭官歸隐後的張養浩“視榮華如風花之過目,鳥聲之悅耳。以六合為家,四時為友,寄傲林泉,縱情詩酒”,後張養浩在大明湖畔修建了一所住宅,白天與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飲酒賦詩唱曲,夜裡則秉燭思讀,過着神仙般的悠閑生活;也是在此期間,張養浩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例如:

《中呂·普天樂·大明湖泛舟》

影搖動城郭樓台,杯斟的金波滟滟,

詩吟的青霄慘慘,人驚的白鳥皚皚。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又如《郊飲醉歸》

昨朝醉田間,欲借山為枕。

青山不肯前,卻枕白雲寝。

如果沒有意外,張養浩準備在詩酒相伴下度過餘生了。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後來元朝政局動蕩,曆經數任皇帝,每一任皇帝都曾召請張養浩繼續回朝為官,張養浩全都拒絕了;也就是為什麼張養浩的祠堂被稱為“七聘堂”的原因。前後八年,朝廷六次召請,張養浩都直接拒絕了,直到第七次召請的時候,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這一次張養浩接到任命後,沒有拒絕,立刻“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也是此時,世人才恍然大悟:能請動張養浩的并不是朝廷的高官厚祿,而是這災情之下他為民承重的精神!

在上任的路上張養浩碰到饑餓的災民就赈濟,看到餓死的災民就埋葬;《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曆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赈之,死者則葬之。”一路上張養浩目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萬千,寫下了那首千古名句: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1329年3月30日張養浩路過華山,到西嶽廟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來,并作了《西華嶽廟催雨文》以向上天求雨,也許是此舉感動了上蒼,四月一日,連日大旱的陝西竟下起了大雨,張養浩又作《謝雨文》等詩文以言欣喜之情。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之後到任的張養浩開始了救濟災民、穩定人心、調控糧價、處理營私,在此前間張養浩聽到民間有人為了奉養母親而殺死自己兒子的事,為此大哭了一場,并拿出自己的錢救濟了這戶人家;《元史·張養浩傳》:“有殺子以奉母者,為之大恸,出私錢以濟之”。張養浩在任四個月,為了處理災情,一直住在官署,從未回家,要知道此時的張養浩已經60高齡了,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導緻張養浩積勞成疾,病死于任上。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東濟南的一書生發出的千古感歎

可以說,張養浩是在任期内被活活累死的!

那一天,八百裡秦川,都失去了顔色!

“關中百姓哀之如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