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詩

作者:為為齋主

#中華文化傳誦人#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詩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最傳統的節日。它象征着人們對幸福團圓的美好期盼和辭舊迎新的美好期待。這樣的節日自然少不了詩人們各種觸景生情的表達,如: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蘇轼《守歲》; 曆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葉颙《已酉新正》; 命随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文天祥《除夜》;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陸遊《除夜雪》;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戴複古《除夜》。

但要說年味最濃、最喜慶的春節詩詞還當屬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詩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此詩通過突出春節典型習俗,描寫了大年初一除舊迎新的歡快景象。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着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冬去春來,大家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千家萬戶沐浴在和暖的陽光中,喜氣洋洋,除舊迎新,這才是人們心中最美好的新年。

人們常說,以詩言情,以詩詠志,能寫出這麼熱鬧、喜慶、萬象更新動人景象的新年詩的王安石,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詩

這就不得不說一說王安石和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臨川延壽鄉人,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嘉祐三年(1058),37歲的王安石看到國家積弱積貧的現狀及根源,就曾上萬言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了自己的變法主張。當時并未引起宋仁宗趙祯的重視。

十年以後,熙甯元年(1068)四月,47歲的王安石和剛剛登基、銳意改革的宋神宗趙瑣相談甚歡、一拍即合。次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主持變法,又次年升為宰相。王安石變法的突破口就是财政,他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和将兵法等,全方位改革财政、賦稅、軍隊、科舉,并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生産。此次變法是中國曆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王安石變法自熙甯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甯變法、熙豐變法。

“熙甯變法”在當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國防力量。但是由于保守派的竭力反對,以及變法手段過于偏激,給日後留下了禍患,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

作為變法的總設計師,王安石始終抱着滿腔熱情的。尤其是變法之初,他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認為富國強兵的新氣象指日可待。

而這首《元日》寫于王安石被委以重任、實施變法革新之初的熙甯二年新年。十年的光陰,一生的抱負,一朝得以實作,這對于“希冀借一場全面的社會變革,實作他心中富國強兵之夢”的政治家而言,是很難掩蓋自己内心喜悅的。有感于此,是以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贊美改革這種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用“總把新桃換舊符”,反映出新生事物終将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深刻哲理。詩中流露出的歡快和樂觀向上的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緻的。

王安石《元日》:最具年味的一首古詩

近千年過去了,王安石寫詩時的理想和抱負雖然當時沒有實作,但他的詩中所展現的喜慶歡樂的節日氣氛和辭舊迎新的美好憧憬,一直深深感染着每一個中國人。以至于現在,每逢春節,人們總是會把它拿出來吟誦。

(以上圖檔來自網絡,侵權必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