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正月不宜理發?

為什麼正月不宜理發?
為什麼正月不宜理發?
為什麼正月不宜理發?
為什麼正月不宜理發?

傳說二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發覆頸披肩;成年後,總發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友善,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發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強迫漢人剃發,“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後還是被強迫剃發,都留“金錢鼠尾”了。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着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實際上,“正月裡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于一個“誤解”。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發,在腦後紮一條辮子。于是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裡大家都不剃頭,并将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曆史”。但随着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随着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了解春節的文化内涵,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為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了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發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内,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

為什麼正月不宜理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