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沈周(1427-1509),字啟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繪畫大師、書法家、文學家、醫學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沈周出身富裕的書香繪畫世家,少時師從陳寬學習詩文, 青年時期師從伯父沈貞,還有劉珏、杜瓊、趙同魯等人學習繪畫。 其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遊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從未應科舉征聘,始終過着田園隐居生活。

沈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他師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時旁涉南宋院體畫和浙派等,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上集回顧:心與天遊誰得知(上) 心與天遊誰得知(中)

​05

有竹居

沈周于中年開始,在距祖宅西莊向西不足一裡,地處郊野,且依傍湖川的地方營建别業,取名“有竹居”又稱“有竹莊”。孫承澤在《庚子銷夏記》中載:“石翁置有竹莊,嘗出疏以募竹,其事甚韻。”“疏”指佛教中的“募緣疏”,即用以募化财物的文字。沈周在營建有竹莊别業之時,曾經向友人寄疏求竹,被後人傳為佳話。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有竹鄰居圖》。©上海博物館

有竹居建成之後,成為沈周與友人聚晤雅集、欣賞古物的佳處,也見證了沈周與摯友一生的情誼。有竹居的圖像在此成為了一種社交手段,不僅可以邀請友人在畫卷上題寫跋文,形成收藏者與友人的互動,同時傳遞了對友人來訪的歡迎之意。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 《盆菊幽賞圖》卷。©遼甯省博物館

有竹居地處相城郊外,不僅成為沈周躲避暑熱的宅邸,也為沈周提供了安心隐居之所。若無友人上門拜訪,沈周便高枕晏眠,掃地焚香,日常還是抄書習畫,習靜參禅。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九段錦》冊之《青山紅樹》。©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老年的沈周“少在城中多在鄉”,久居田園。偶爾入城一日,便會急切地歸家。蘇州城越來越繁華了,但樂于接受新事物的沈周卻對此沒什麼興趣。

據《姑蘇志》記載,姑蘇城四邊有東禅、北禅、南禅、永定四座寺廟。西禅寺在姑蘇城西,後歸并入永定寺。少年時期沈周随父親沈恒入蘇州便借宿于城中的西禅寺中,自此沈周與寺僧明公的友誼延續了三十餘年。沈周自嘲是鄉野之人,三十多年來每次進城從未居住在鬧市之中,如果要留宿則一定會去西禅寺找明公。明公貼心地不來打擾,故沈周在禅院裡也住得安心。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 《十四夜月圖》。©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僧衆知沈周善于作畫,常常在沈周借宿時索畫,而沈周也樂于一展畫藝,以答謝僧衆的招待。沈周客宿禅院并非全為修禅,更多是尋一清淨之地讀書作畫。除了西禅寺,沈周也經常往來蘇州城内的東禅寺。

在名花異卉盛放的時節,與友人一同觀景賞花、雅集宴會,是沈周日常生活與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上海博物館

年紀漸長後,沈周減少了外出,變得越來越喜歡聽故事。于是,蘇州城的人都來到有竹居給他講故事。本來僻靜的鄉野小院,每天變得鬧哄哄的,沈周覺得也挺好,他“造百客堂,每近暮,必張筵四方人”。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局部)。©上海博物館

人人都知道沈周好聽稀奇古怪的故事,于是有人腦洞大開,編些故事來換沈周的畫,“欲得其圖畫者,辄譚鬼怪之事以動之,事窮,或湊合而成,故失之誣者頗多”。于是,沈周的畫債似乎永遠都還不完,而他也不計較,自是樂在其中,把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記下來,且留待後人去體味。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 《東莊圖冊》之《知樂亭》。©南京博物院

當時模仿沈周詩畫出售者極多,最有戲劇性的是有人“或為赝作,求題以售”,而沈周“亦樂然應之”,他顯然并不以絕對的是非标準去衡量這種行為,或寬而待之,或樂而助之。

曾有一次,有人來求畫,給了沈周一幅長絹,沈周痛苦地畫完了。後來沈周寫信給祝允明吐苦水,覺得兩人一畫一書忙碌了快一年,所得酬勞也不過是零星小錢,“纏頭之贈恐是虛語,所見者星銀之犒耳”。這句之後,還加了“呵呵”兩字。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總之,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最終家家都弄到一幅沈周的畫,甚至“年來都下家家有”,“僞作紛紛到京城”,雖不知畫是真是假,但上面的題款應該大都是真的。

06

憂樂人生

沈周一生經曆了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七朝沈周終生隐居林下,雖多次征召不赴,但并非忘世之人。沈周時時在關心國家大事,個人的憂樂與政事得失密切聯系在一起:“我本耕田夫,居下受人治。凡察政得失,于我憂樂系。”沈周最喜歡蘇州鄉賢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經常勸導友人要“先憂後樂”。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青山紅樹圖》。©天津藝術博物館

而沈周之後的新一代吳中才子們在在是否出仕的問題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像他的學生唐寅和祝允明,都對仕途充滿了希望。唐寅滿是豪情地去考試了。沈周還與衆人在虎丘為他餞行。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 《虎丘餞别圖》卷。©保利2007秋拍

一個月後,卻驚聞唐寅因牽涉科場行賄而下獄,同時下獄的還有主考官程敏政。當程敏政因雨災被彈劾緻仕,沈周就不畏風狂雨暴,奮力發聲:“人從今日去,雨是幾時晴?”在精神上給予程敏政支援與安慰。程敏政在這巨大的打擊下不久便離世。沈周無法抑制悲痛,在他的草堂中為程敏政賦詩以彰清白:“君子不知蠅有惡,小人安信玉無瑕。”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南山祝語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

唐寅仕途無望,幹脆賣畫為生,沈周也為他點贊。唐寅的莫逆之交祝允明也科場不利,他一邊執着地考試,一邊享受生活。他雖然缺點不少,沈周卻總能看到他身上最閃光的東西,始終對這位放浪不羁的後輩充滿喜愛和欣賞,視為一生的知己。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九段錦》冊之《田家耕作》。©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晚年的沈周對衰老的焦慮與擔憂,最終以看破紅塵而寬心,以淡然死生而釋懷。友人送了一副壽棺,沈周作詩答謝“何愁白發不相放,生死已譬晝夜循”,甚至生前已經修葺好了自己的墳墓:“觀生如寄誰非客,信死為歸此是家。”當發現白發日漸脫落後,沈周反而豁達起來:青草年年多,白發日日少。青草催白發,似恐人不老。發落白有盡,草生青不了。我是樂天人,梳頭對青草。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京江送别圖》卷。©故宮博物院

以樂天知命的心态去面對衰老的事實,便不會再有顧慮。“身後算應憂未了,且來拂壁畫丹丘”,面對無盡的憂慮,沈周在牆壁上描繪神仙所居住的丹丘。

沈周八十歲時依然“碧頤飄鬚,俨如神仙,精神矍铄,作畫如常。”正德四年(1509),八十三歲的沈周還應友吳綸之邀,赴宜興,遊善卷洞,并作紀遊詩及《小水洞圖》;又為明之作《墨泉圖》,為初齋寫《文禽菊花圖》,與沈豫軒雨中話别後作《吳山圖》;另有《江村雨過圖》、《杜甫騎驢圖》等創作也作于同年。這一年的八月二日,沈周病逝,葬于相城附近。由學生文徵明撰行狀,老友王鏊寫墓志。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 《文禽菊花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沈周高潔的人品、恬淡溫和的性格以及詩文書畫的廣博才能,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尊敬,譽重吳中,流播四方,自然地成為了吳門藝苑的宗師。他看開了生死,用曠達的心态,以畫與詩消解憂愁,走完了自己看似平靜又飽經憂患的一生。

心與天遊誰得知(下)

明 《沈周半身像》。©故宮博物院

參考資料:

《沈周六記》楊志波 秦曉磊

《“石田大穰——吳門畫派之沈周”特展》蘇州博物館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于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吳中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

◇ 本文未标注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