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那些人(一) 左舜生

一、 左舜生簡介

左舜生(1893年-1969年),名學訓,字舜生,湖南長沙人。1912年入上海震旦大學,與曾琦、李璜等人是同學。 1919年,左舜生與曾琦、李璜、陳啟天等人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接替王光祈任少年中國學會執行部主任,聯絡散居國内外的一百多位會友,照料會友的往來、通信、以及著作的出版事宜。同時他還負責編輯《少年中國》,鼓吹國家主義思想。同年,左舜生出任中華書局編輯,主持新書部,先後編印《新文化專刊》、《教育專刊》、《少年中國學會專刊》。1924年同曾琦、李璜等十幾位少年中國學會會友在上海創辦中國青年黨機關報《醒獅周報》,鼓吹國家主義,進行反蘇、反共宣傳。《醒獅周報》由曾琦編輯,左舜生任經理,負責校對與發行。創辦《醒獅周報》的經費由發起人共同承擔,稿件也多由發起人供給。少年學會從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文化學術為主的社會活動,但在少年中國學會内有像毛澤東、李大钊、鄧中夏等少數共産黨人,他們比較重視政治活動。是以在《醒獅周報》上出現了雙方關于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的激烈辯論,繼而引起了國家主義與共産主義之争。在這兩次争辯中左舜生始終堅持社會活動,贊成國家主義。1925年左舜生參加了中國青年黨,開始走上政治活動的道路。1926年任中國青年黨中央執委會常委。1927年《醒獅周報》不能在上海公開出版,青年黨人由公開活動轉入地下,這期間左舜生專心在中華書局工作,埋頭于看書校書。1928年4月左舜生先生代表青年黨,與國民黨蔣介石總裁交換信件,重申國共患難之信念,信件公開發表,青年黨從成立到這個時候得到全國的公認,這也是我國政黨關系步入民主道路的開始。1928年8月青年黨在漢口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确定青年黨的時局方針是“擁護政府抗戰,促進民主政治”,左舜生當選為常務委員,主持宣傳工作。1928年左舜生在漢口創辦《國光旬刊》和《 新中國日報》,以擴大抗戰宣傳。1930年左舜生在上海創辦《鏟共半月刊》,并以筆名在《鏟共》上發表文章,提醒朝野各方注意共産黨的複活。1931年創辦《民生》周報,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常在《民生》上鼓吹“停止内戰,一緻對外”的主張,并發起抗日急進會。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左舜生辭去中央書局職務,主辦了《申江日報》,鼓動民心士氣,并被上海四十公團推選為代表,前往北京,勸說張學良、吳佩孚出兵抗戰。1935年左舜生任中國青年黨中央執行委會委員長。“七七事變”前夕,左舜生先生出席廬山談話會,擁護政府全面抗戰決策。國民政府為了團結全國人民一緻抗戰,于1937年國民政府設立國防參議會,繼而又設立國民參政會(1938.7-1947),左舜生曾任過參政會主席團主席及駐會委員,并于1945年7月與傅斯年、黃炎培、章伯鈞等6位參政員通路延安。1948年,左舜生任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出席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并當選為主席團主席。1949年4月左舜生從上海到台灣,9月從台灣去香港,此後長期居住在香港。1969年9月14日因病到台灣,住入榮民總醫院治療無效死亡。

縱觀左舜生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出左舜生是一位經曆了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政治家,此外,左舜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性曆史人物。他的思想代表着當時一部分政治家的思想,對當時思想界有較大的影響。

二、受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

左舜生的政治思想受到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局限,左舜生從7歲開始讀私塾,到24從震旦大學辍學,期間雖然就讀過專門的外語學校,但是他系統的學習過儒家經典,接受了正規的傳統教育的訓練,并具有良好的國學基礎,是以說儒家思想在左舜生的思想當中留下了嚴重的烙印。在左舜生的政治思想當中,無論是左舜生倡導的國家主義,還是反日抗日思想中,愛國主義思想占有顯著地地位,而這與傳統愛國主義思想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特别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統”思想及其影響下形成的知識分子應有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此外,左舜生的民主共和思想并非全是和西方提倡的民主共和完全一緻,其中也包含了像孔子的“民本思想”和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的民權思想。

三、愛國主義思想

1923年12月2日,中國青年黨在法國巴黎玫瑰村共和街召開了成立大會。出席會議的有國家主義派的核心人物曾琦、李璜,還有何魯之、李不趣、張子柱等十二人。會議通過了曾琦起草的《中國青年黨建黨宣言》,其中确立了中國青年黨的宗旨為:“言夫對外,則力争中國民國之獨立自由為旗幟。……至于對内,則以推倒禍國殃民之軍閥,實作全民政治為信條。”李璜在《談談我們》一文中,把中國青年黨的宗旨概括為“本國家主義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以外抗強權,力争中華民國之獨立與自由,内除國賊,建設全民福利的國家為宗旨。”而餘家菊則認為在達到“全民政治”,“全民福利”之前,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情,便是“完成中華民國之國格”,即“外求獨立”與“内求統一”。由此可見,中國青年黨在成立之初,就堅決維護中國的獨立自主,其主要上司人們一緻認為,一個擁有完全國格的國家,應當是一個對外能獨立行使其主權,對内能維持其意志的統一性。是以面臨日本的侵略,中國青年黨堅決抗日,極力維護中國的獨立,面對國共雙方沖突的激化,中國青年黨試圖緩和,以保障中國的完整性。作為中國青年黨的上司人之一,左舜生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思想思想,包括抗日思想及和平建國思想,其中抗日思想在左舜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他的抗日思想主要分為三個方面:武力抗日思想、反對建立僞滿洲國思想、全面抗日思想。

【抗日思想】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在沈陽北郊柳條湖村附近炸毀了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并誣陷是中國軍隊所為,随後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面對這一危機,國民政府企圖依靠國聯的力量抑制日本的侵略行動,實質上對日本實行不抵抗政策。共産黨極力号召抗日,但“左傾思想”在黨内蔓延,實際上并沒有把重點放在抗日活動上。在這一時期,處在國共兩黨之外的中國青年黨主張停止内戰、武裝抗日,并積極參與到淞滬會戰和東北義勇軍的抗日活動中。關于如何抗日,在青年黨上司人中有着不同的意見,曾琦建議以讨伐僞滿叛逆的名義進軍東北,收複失地。劉天予主提出“以全民武裝的持久戰略抵抗日寇的橫暴軍隊”;常燕生主張實行“野戰抗日”;餘家菊建議建立一支國防軍,左舜生、陳啟天主張實行“全民總動員”。

九一八事變之後,左舜生主張對日作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左舜生與陳啟天等在上海創辦了《民憲周刊》,并數次在《民憲周刊》上發表文章,宣傳對日作戰的主張。左舜生看到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他認為日本在出兵中國之前,已經下定決定,經過認真的考察,一旦出兵絕不會僅僅為了侵占吉遼兩省,在達到更大的目的之前,日本不會停止用兵,是以“假如我們要不抱着一個與日本算一回狠帳的堅決态度,則不僅是吉遼兩省有名存實亡之憂,就想要在最近的中日交涉上稍微有一點挽救,恐怕也是不能的事。” 11月,國民政府召開了國難會議,左舜生看到了這是敷衍殘局的一個工具,并不能通過團結國民組織抗日活動,是以拒絕出席。随後,左舜生參加了由章炳麟等人組成的中國民國國難救濟會,并申述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日本侵略是因為中國沒有實作民主立憲,是以要求國民黨解除黨禁,進行立憲。12月5日,左舜生在《民憲周刊》上發表《主戰》一文,這篇文章從一下三個方面論述了主張對日作戰的原因:第一,認為隻有對日一戰,才能培養真正的人才,才能舉國愛戴的最高領袖。他認為,中國從甲午戰争之後就沒有真正的對外戰争,這造成了中國人才特别是最高領袖人才的缺乏。第二,隻有維才可以借戰。反對将東三省拱手讓與日本,那樣會造成中華民族頹廢和最終的衰落,對日作戰後中華民族還有可能不滅亡,對日妥協,必定會使中華民族滅亡。第三,對日作戰可以使中國變成現代化國家。中國還沒有現代化國家的條件,隻有面對對外戰争重壓,才能看清并消除自身的弊端,使中國變為現代化國家。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沒有立即采取抗日活動,使群眾感到絕望,是以,左舜生呼籲全民自主抗日,他說;“我們不必叫口号,也不必發傳單,不必貼智語,也不必打通電,更不必再向政府請願,最要緊是國民自動起來抗日,讓他們幹他們的,我們要來幹我們的。”(12)他認為,中國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内都處于混亂的局面,這需要國民自動來改變,目前而言,最需要的是人們抱着必死的決心來參加對日作戰,不用考慮糧饷和軍械問題,有自發組織地發動抗戰活動。1932年1月,左舜生發表《壯烈的東北義勇軍》一文,指出東北淪陷則平津淪陷,平津淪陷則中國淪陷,踴躍支援東北義勇軍。淞滬戰役後,左舜生通電全國,為十九路軍請求支援。10月,青年黨發刊《申江日報》,由左舜生負責,其中大部分社論都是由他撰寫,借由此報,他鼓舞了廣大國民抗日救國的士氣。

反對建立僞滿州國。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占了東北地區,并将其變為日本的殖民地,為了更好地對其實行殖民統治,日本開始預謀利用溥儀建立僞滿政權,作為由自己掌控的傀儡政權。在這一政權的謀劃階段,左舜生就看到了日本的野心,他先後在《民憲周刊》上發表《日本人所謂的關東州》和《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兩篇文章,說明了關東地區是日本在日俄戰争後,接管原本俄國在遼東地區的租賃權,還分析了目前日本在這一地區的管理範圍和勢力範圍。随後,左舜生在1931年11月,又在這一刊物上發表《日本利用溥儀複辟的嚴重性》一文,指出日本處心積慮履歷滿蒙帝國的野心。他強調:“一旦事實已成,日本乃以每年數百萬的歲費,供給這位童騃的酋長,而一切軍政、财政、交通、金融、警察的大權,則完全入于日本人的掌控。名義上是民族自決,滿人治治滿,實際上則東北三省,已完全夷為北韓第二!”左舜生看到了日本人的野心,同時也譴責國民政府不抵抗的行為,呼籲國民組織起抗日活動,徹底打破日本建立僞滿洲國的陰謀。

1937年7月7日晚,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的言辭拒絕,日軍遂悍然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炮轟宛平城,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七七事變之後,全國人民一直要求對日作戰,國民政府面對全國“停止内戰一緻對外”的輿論壓力,為了得到各階級的支援,開始主動緩和與中國青年黨的關系,而中國青年黨為滿足自身發展及全面抗戰的需要,也轉向與國民黨合作,是以這一時期,中國青年黨取得合法地位,國民黨也得到中青年黨擁護,開始全面抗戰。

七七事變之後,左舜生全力主張停止内亂,一緻對外。1937年8月11日,左舜生、李璜與蔣介石會晤,主要談到國民政府對日抗戰的态度,以及在野黨派對政府抗日決策的意見,蔣介石要全面抗戰,希望得到青年黨的支援,左舜生表示隻要抗日戰争一起,必定全力支援。随後,奉蔣介石的指令,張群又約左舜生、梁漱溟等人召開會議,就抗日一事征求意見,在會上左舜生表示:“我們從八一三起,便已決定了十六個字的宗旨,即對蔣委員長‘戰故擁護,和亦擁護,勝故擁護,敗亦擁護’為此方能俾主帥指揮裕如,進退無慮。”這是青年黨在抗戰爆發之後,支援國民政府的開端。左舜生不僅同意青年黨支援國民黨,還呼籲其他黨派支援國民黨進行全面抗日戰争。1938年3月,左舜生在長沙創辦《國光旬刊》,目的在于鼓舞國民同仇敵忾,奮勇殺敵,為國犧牲的決心。左舜生在發刊詞中指出:“吾人以打到敵人為第一,認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凡屬一黨一派的利益我們都看得輕,包括我們自己在内。凡違反國家利益的任何言論與行動,不發現則已,如果發現,我們将不惜以全力以赴之周旋到底。”4月21日,左舜生代表中國青年黨寫信給國民黨正、副總裁,蔣介石、汪兆銘二人,他表示:“僅有與國民黨共患難之一念,外此都非所計及。”正式表明了擁護國民政府抗戰的态度。7月1日,左舜生被選為第一節國民參政會參政員,7月29日在《國光旬刊》上發表《參政會第一期集會閉幕》一文,主張全國國民為對日作戰要全面團結。

抗戰開始以後,國民黨一方面積極抗戰,另一方面堅持一黨專政、防共限共的立場。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人民力量的不斷發展,使國民黨心存恐懼。抗日戰争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日本開始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政策,國民黨也随即開始實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國民黨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以後,開始制造博山、深山、平江、确山等一系列反共事件,1941年1月的皖南事變,使這次反共高潮達到頂點。面對這一情況,中間派政治力量極力為雙方團結、共同抗日作出相應努力。這一時期,左舜生主張國共兩黨以大局為重,合作為主,避免沖突,共同抗日。1942年,5月6日,左舜生與周恩來、羅隆基等人見面,互相約定堅守抗戰、尊重各方的武力,保證和配合人民有利于抗戰民主的活動。1944年10月20日,左舜生在《民憲半月刊》上發表《國共調整的途徑一文》,代表第三方談到:“今天國内團結不團結的問題,乃是整個國家全體國民的一個生死問題,當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我們希望國共雙方确認國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希望在抗日戰争勝利之前,國共雙方要保持合作的态度和方式,確定國内的和平,能夠一緻對外,積極抗戰,以最大的努力争取抗戰的最終勝利。

【和平建國思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向全國宣布《停戰诏書》,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争取得最終勝利,第二次大戰正式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形成了美蘇兩國主宰世界的格局,中國成為美蘇兩國争奪最為嚴重的中間地帶,美國試圖支援國民黨政府變中國為資本主義國家,蘇聯企圖利用共産黨取得政權,進而支援其與美國對抗。這種複雜的國際形勢加劇了國共沖突,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堅持内戰、獨裁的方針,企圖用民主的口号引誘共産黨交出軍隊和解放區的實權,共産黨在正确估計戰後國内外的形勢之後,确立了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這一時期,各民主黨派的政治活動空前活躍,第三方勢力積極主張國共協商,共同和談目前問題,希望通過非武力的方式解決問題,以完成和平建國的最終目标。

抗日戰争勝利前後,左舜生積極促進國共協商,主張和平建國。1945年5月初,左舜生與褚輔成、黃炎培、王雲五、傅斯年、章伯鈞等七位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曾一度集商,并一直希望國共恢複商談。5月底,國民政府任命左舜生為七人委員會成員,專門負責與中國商談的工作。6月2日,左舜生等人緻函于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中央委員周恩來,要求通路延安,設法使陷于停頓之政治商談得以繼續,以便“從速完成團結,俾抗戰勝利早臨,即建國新奠實基”,6月18日,中共回函,歡迎左舜生等人人通路延安。7月1人左舜生等人從重慶出發趕往延安,雖然左舜生認識到如果國共兩黨的糾紛不得以适當的解決,必然影響到國家的前途,但同時他也清楚國共之間的問題,并不是這一次延安之行就能解決的。7月5日,左舜生等人傳回重慶。雖然延安之行并沒有從實質上解決國共兩黨之間的問題,但左舜生等人确實以緩和兩黨關系為出發點。12月25日,左舜生在《文萃周刊》上發表《從制止内戰談到政治協商會議》一文,呼籲國共兩黨不要錯過互相讓步的最後機會,希望兩黨可以互相坦誠,互相可以做出讓步,以確定國内的和平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