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來自湘粵澳,讓夢想的種子在橫琴生根發芽

翻過一座山,打開夢想的天窗;跨越一條河,徜徉藝術的殿堂。

12月11日晚,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湘粵澳三地100多名青少年聯袂,共同演出兒童音樂劇《彼得與狼》。

他們來自湘粵澳,讓夢想的種子在橫琴生根發芽

從成員挑選到集訓排練,再到最終演出,近一年的訓練與打磨,汗水與淚水,氣力與決心,三地青少年終以飽滿的精神、昂揚的姿态,為現場觀衆帶來一場難忘的視聽盛宴。

記者走進幕後,探訪演出中不同的群體,揭開音樂劇完整的面紗,見證他們夢想的種子,在橫琴這片熱土,從此生根發芽。

群像

翻山越嶺隻為追逐夢想

“站起來,有時候特别懶洋洋,但是有時候又充滿好奇心。”9歲的譚钰昕興奮地向記者講述着自己的角色,在《彼得與狼》中她扮演的是小鴨,與小鳥、貓和彼得齊心協力,最終一起抓住了狼。

舞台上,钰昕全神貫注地表演着,表情、舞步、體态,十足一隻可愛的小鴨,開場,她便和小鳥負責劇情鋪墊,引起觀衆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排練的過程中,老師會讓我們練習一些關鍵動作,對角色的表現很有幫助,我覺得特别開心,又學到了新知識”,钰昕說,除了角色動作,老師還會教她們舞蹈、台詞、視唱練耳,這些都是音樂劇演員的基本技能,“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能把它們融合在一起,演出一部精彩的音樂劇。”

他們來自湘粵澳,讓夢想的種子在橫琴生根發芽

钰昕說話不急不慢,思路清晰,稚嫩的童聲中透出一種超越同齡孩子的成熟,從進入馬欄山中國原創音樂劇基地,參與《彼得與狼》的排練及演出,她已經快一年沒有回家,吃住都在基地,“因為老家離長沙特别遠,可能會不友善”,她說。

钰昕的家在湖南懷化沅陵縣的農村,從長沙開車到懷化要4個多小時,還要開一段山路,“到懷化我看到地圖上顯示到她家隻有60公裡了,沒想到60公裡我開了4個小時,開不進去,稀爛的山路,我就這麼翻山翻去到她家。”馬欄山中國原創音樂劇基地、南國新社總經理彭藝豐如是說。她是《彼得與狼》音樂劇的制作人,伊始,她們就将目光鎖定在湖南大山裡的學生身上,“優質的藝術教育資源很難向她們這種有天賦的小孩子傾斜,我們希望她們也同樣擁有藝術教育的機會”,彭藝豐說,是以她把钰昕接到了長沙。

離開沅陵這麼久,談到是否想家,钰昕這樣說:“有一點點,但是我覺得還是不能回去,因為我覺得在長沙能讓我更好地學習,家裡條件不太好。”

他們來自湘粵澳,讓夢想的種子在橫琴生根發芽

與钰昕不同,同樣9歲的蔡豐丞可愛地搖着頭,他在劇中飾演彼得一角,剪着西瓜頭,在排練時跳來跳去,精力充沛,他說整個演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把狼放走的時候,劇末,彼得決定把狼重新放回到大自然。也許正是這份質樸的情感,讓現實中的豐丞與劇組其他小朋友都能打成一片,其中就有比豐丞大4歲的“狼”。

他們來自湘粵澳,讓夢想的種子在橫琴生根發芽

“有時候我特别煩的時候,他就會一直逗我笑,在你面前耍可愛”,飾演狼的張子涵說。子涵是這群孩子中的大哥哥,已經上國中的他有時在孩子堆裡略顯孤獨,問他累不累,他言簡意赅回答“習慣就好”。

“有益陽的、長沙縣的、望城縣的、雷鋒故鄉的…”彭藝豐向記者介紹着26名《彼得與狼》小演員的生源地,有些從未曾聽說過的地名,他們的年齡大多在6到12歲之間,就早早離開故鄉,進入基地訓練,是愛好,亦是夢想。

“長大想成為著名藝術家。”張子涵說。

“長大想成為音樂劇演員。”蔡豐丞說。

“長大想成為一名專業的音樂劇演員。”譚钰昕說。

“你知道這條路很難嗎?”

“我覺得可能會很難,我想現在就要努力學習,等到知識豐滿的時候。”

練習

循環反複求索藝術真韻

一台出彩的音樂劇,不僅要靠舞台上的演員,坐在台下舞池中的樂手、合唱同樣不可或缺,他們用聲音推進劇情,制造跌宕起伏的橋段。

音樂劇謝幕後,記者在演出背景見到滿頭大汗的黃政鈞,方才高強度的演奏還未令他緩過勁,他是珠海一中高一的學生,在交響樂團中擔任圓号聲部,學習圓号已有7、8年,擁有一定的樂理基礎。圓号是夢幻意境和憂傷情緒的制造者,當小鴨和小鳥快活地在森林中玩耍時就有他的号聲。

“譜子有厚厚一疊,對我們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特别是一些自己獨奏的地方。”黃政鈞說,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4個多月,期間經曆數不過來的練習,一個音符對應一個音準,聽聲辯位,熟能生巧,是以他們也非常期待這次演出,是對一部經典作品的全新诠釋。

他們來自湘粵澳,讓夢想的種子在橫琴生根發芽

“有點小緊張”,第一次到内地演出的施小路,在演出結束後終于松了口氣,她是澳門培正中學國小合唱團的成員,學習聲樂大概6年時間,對于今天的演唱,她用道地的粵語說到“還ok啦”。當初她的學校采取自主報名的方式招募《彼得與狼》的合唱,她很幸運被老師最終挑選,與其他22位同學一起組成合唱團。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藝術表演者身上終能見真章。很多國内外成熟的音樂劇演員就從小開始練習,著名音樂劇《貓》的演員們經曆過漫長的職業訓練,在舞蹈、表演、翻唱等每一項技能上都表現得專業且全面,但同時,天賦也十分重要。

“音樂劇首先要有音樂,要有樂感,要能唱,這是最基本的,是以挑選的時候,這撥孩子肯定是有這方面天賦的,有了天賦之後,我們會針對聲、台、形、表,每天都會安排課程進行系統專業化的訓練。”《彼得與狼》的導演、編舞江慧說,初次接觸到該劇的小演員們發現他們大多是零基礎,訓練過程可以用痛苦來形容,“單做一樣都有難度,唱得好的,很難跳得好,跳得好的,很難演得好,更何況要集中訓練這麼多。”

他們來自湘粵澳,讓夢想的種子在橫琴生根發芽

江慧接着道,幸運的是,經過一年多的反複練習,已經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建立了對音樂劇藝術表演的意識,這也是整部劇最成功的地方之一,“看到他們在台上演出時,我眼眶是濕潤的,一個是開心,再一個确實挺不容易。”

“這群孩子裡面有沒有一兩個好苗子?”

“我不說,你自己看。一定會有!”彭藝豐說。

高光

三地聯袂共譜琴澳樂章

弦樂重奏組就位,交響樂團就位,合唱團就位,演員就位,音樂、道具、燈光,起幕!

“爺爺說外面危險,外面有大灰狼,我多想有雙翅膀,像小鳥一樣自由飛翔......”小彼得的天籁之音在音樂廳中響起。

聲入人心的交響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技藝,湘粵澳三地青少年用彼此默契的配合,赢得台下觀衆陣陣掌聲和驚歎。

他們來自湘粵澳,讓夢想的種子在橫琴生根發芽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民生事務局代理局長黃宇傑表示,今年9月17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成立,标志着粵澳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本次演出的《彼得與狼》是一次湘、粵、澳青少年兒童合作交流的全新嘗試,對于澳門少年兒童關注和了解祖國内地,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對加強粵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探索。黃宇傑同時呼籲全社會關愛和關注留守兒童。

澳門培正中學副校長郭敬文表示,本次演出是個美好的開始,我們的同學以後會有更多機會與珠海的同學,或者湖南的同學有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彭藝豐感謝合作區給予的寶貴演出機會,希望籍此平台,能夠幫助更多鄉村裡的孩子實作舞台夢想,“我們希望他們能走得更遠,我們盡量把他們送到最高的藝術殿堂,這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

據悉,本次演出由澳門培正中學合唱團與橫琴一小合唱團擔任伴唱,珠海一中管交響樂團、珠海華發青少年管弦樂團擔任伴奏,同時特邀了湖南省雜技團16名留守兒童小演員加盟助演。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行委員會副主任牛敬,中共珠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闵雲童,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鄧文娟,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助理李嘉欣等現場觀看演出。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吳冠霖

受訪機關供圖

【音樂劇介紹】

《彼得與狼》是前蘇聯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專為少年兒童寫的一部交響童話,完成于1936年春。作為普羅柯菲耶夫的代表作之一,《彼得與狼》自面世以來即成為世界各大交響樂團的常演作品。

故事講述了少年彼得在好朋友小鳥和貓的幫助下,與狼鬥智鬥勇,最後将狼智擒。全劇最大的亮點,集中在結尾段落對原作具有颠覆性的再創造,這個令人動容的改編升華了作品的内涵,讓《彼得與狼》這部作品擁有現代的人文思考與價值觀的嶄新诠釋。

【來源:南方Plus用戶端】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