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河山》,讓大家重溫了悲壯的中條山之戰,在此戰的前一階段,中國軍隊在衛立煌将軍協調指揮下,打退了日軍發動的十三次大規模進攻,是以,中條山防線被稱為“東方馬奇諾防線”。
日軍多次碰壁之後,突然停止了對中條山的大規模進攻,中條山一下子安靜下來,當地群眾的生活很快恢複了安甯。然而,中條山平靜的表面背後實質危機重重。
首先,由于屢次挫敗日軍,國民黨軍中蔓延出驕傲懈怠的情緒,這是非常危險的迹象。
更重要的問題是,日軍并不就此偃旗息鼓,而是正在積極備戰,準備發起更猛烈的攻擊,而國民黨軍卻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态。
有人會問:不是有衛立煌将軍坐鎮指揮嗎?
是的,隸屬第一戰區的中條山地區本來是由衛立煌将軍負責鎮守的,在國民黨軍隊中,衛立煌将軍算得上是一位具有較高軍事素養的進階軍官,此前,衛立煌将軍率領的國民黨軍隊恪盡職守,我國軍隊同仇敵忾,确實挫敗了不可一世的日軍,可是,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
就在中條山戰役開始前,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了,随着蔣介石“溶共、限共”政策的公開化,國共沖突又一次激化,兩軍之間的摩擦也再次更新,這一切讓衛立煌陷入了焦慮和彷徨之中。
衛立煌将軍曾到訪過延安,我八路軍還曾從日軍重圍中解救過他,衛立煌将軍與八路軍總司令朱老總之間也多有合作,是以,衛立煌将軍是反對“同室操戈”的。
衛立煌将軍是以遭到了老蔣的猜疑,中條山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衛立煌将軍奉命回重慶,當面向老蔣述職,因為在反共問題上與老蔣意見不一,挨了老蔣的一通訓斥。
衛立煌将軍堅持己見,拒絕摩擦,老蔣一怒之下軟禁了衛立煌,把何應欽派往中條山,接替了中條山防務,并由第5集團軍接替下第4集團軍,身為國民黨軍隊最高上司人,蔣介石是以犯了“臨陣換帥”之兵家大忌。
何應欽人稱“何婆婆”,這個國民黨政府軍政部部長一直高高在上,雖然在國民黨軍隊中身居要職,卻從未指揮打赢過一場像樣的勝仗,這一次突然接手中條山防務,他對中條山的防務情況一無所知,對兇悍的對手也知之甚少,可以說是“不知己,也不知彼”。
更何況,何應欽一到中條山,就提出“防共”要與“去日”并舉的論調,甚至要求所屬各部“防共重于去日”。
在軍事布局上,何應欽在中條山大擺“一字長蛇陣”,西線由第5集團軍守備,東線由第14集團軍守備,而這樣的布陣正中日本人下懷。
1941年5月8号,華北日軍十萬餘人全部出動,向中條山的國民黨軍發起了第14次大規模進攻。經過幾天艱難進攻,日軍突破了國民黨軍的垣曲防線。
由于中條山根據地被日本人攔腰截斷,是以,中條山的國民黨軍隊不能互相接應,隻得忍痛放棄既設陣地,各自退守山隘。
國民黨守軍主力也在遭受慘重傷亡後突圍轉移,中條山戰役就此宣告結束,前後不過30天左右時間。
在曆時一個多月的中條山戰役中,國民黨軍傷亡慘重,日軍統計資料顯示,國民黨軍傷亡超過十萬人,而日軍隻有673人死于此戰。
在近10萬傷亡的國民黨軍官兵中,有1名上将、4名中将和4名少将死于此役,他們是:
第3軍軍長唐淮源上将;第98軍中将軍長武士敏、第70師中将師長石作衡、215旅中将旅長趙錫章、新27師長中将王竣、第12師少将師長寸性奇、25旅長少将旅長徐積幛、新27師少将副師長梁希賢、新27師少将參謀長陳文杞等。
中條山戰役由勝利轉向失敗,與老蔣“臨陣換帥”脫不了幹系,何應欽的指揮不力也難辭其咎,但是,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出在老蔣頑固反動的反共立場上。
有此,中條山戰役成為了國民黨抗戰以來一次最嚴重的一次軍事失敗,就連老蔣也稱此役為“抗戰史之最大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