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陷入僵局的時候,遙遠的莫斯科打響了一場鮮血橫流的革命,又使得華夏大地各處亮起了無産革命的點點星火。
中國共産黨也在山河動蕩中,積攢凝聚了今後引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最大力量。其中,毛主席在無産階級革命事業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在期間的成就和貢獻,值得所有人的銘記。
随着曆史車輪的滾滾向前,毛主席一代的故事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卻也慢慢靠近。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曆史、傳記、報道和紀錄片等方式,從現在回望過去,瞻仰着當年的毛主席。他的事迹也逐漸被更多年輕一代的孩子們所知悉。
但這麼多年來,人們還是對當年有關毛主席的兩件事情心存困惑。一個是為什麼毛主席生前不進故宮,另一個則是為什麼毛主席去世後不入八寶山?原因令人尊敬。
解放北平,重建故宮
1949年1月,新保安、張家口、天津均已被我黨解放,千年古城——北平也逐漸進入了解放軍的視野。
在傅作義等國民黨駐北平将領的和平起義下,我黨穩步完成了平津戰役的第三個階段計劃,于1949年1月31日完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工作。
早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前,毛主席就兩次起草了給平津戰役總前委的電報,要求解放軍注意保護北平工業區及文化古迹,強調極力争取和平解放,如需作戰時則将保護包括故宮、大學在内的等著名而有重要價值的文化古迹作為一項軍隊紀律來執行。
北平和平解放之後,作為重要文化古迹之一的故宮,其修複和重建工作也在全國百姓的關注下逐漸開展了。
故宮始建于明朝第皇帝朱棣,由蒯祥設計,是在30多萬民工的建造下,花費了14年的時間才建成的。
服務于封建社會皇權的需要,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的故宮原有的設計顯示的是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而新中國強調的是人民民主專政,強調的是人民當家做主,是以這個時期關于故宮的改建,更多是以“群衆性的文體、休憩場所”來要求的。
三登故宮不入内
從北平和平解放後到1954年5月前,毛主席從來沒有踏足過故宮。直到1954年5月,毛主席才在4天内3次登上了紫禁城,在城牆上漫步徐行。
1954年5月17日,毛主席第一次來到了故宮城外。當時陪同他遊曆參觀的人員主要由兩個人,一個是公安部長羅瑞卿,另一個則是故宮保衛科長韓炳文。為了不引起遊客的注意,毛主席此次的行程是非常低調安靜的。
他從神武門東坡道登上城樓,就一直順着城牆走,一直走到了東華門。毛主席甚至還在東華門城台休息的時候,坐在小馬紮上和羅瑞卿、韓炳文分食了橘子。
這些質樸的行為,成功地讓他與周圍的遊客融為一體。毛主席在休息後又參觀了設在午門城樓上的文物展覽,直到臨近黃昏才悄然離去。
兩天後,故宮上又出現了毛主席的身影,他回到午門城樓上,繼續參觀上次還未浏覽完畢的文物展覽。第二天,他又來到了故宮城樓上,直到晚上7時左右才離開。
這就是毛主席三次到故宮卻不入内的記載。
對于毛主席三次親臨故宮卻不入内的舉止,很多人都感到奇怪。雖然沒法準确獲知當時毛主席内心真正的想法,但很多曆史研究者還是在仔細分析後,得出了一個比較可能的猜測:政治的需要。
故宮是之前封建專制皇權的行政中心,而毛主席作為無産階級上司政權的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人,也擔心自己進入故宮的舉動會影響到國家的層面。
不得不說,身居高位的上司做事都是經過仔細思量的。
去世後不入八寶山
八寶山位于北京西山山前平原,是一座山丘。在明清兩代,它主要作為年老的太監的養老地和埋葬地。後來旁邊還建寺,取名為褒忠護國寺。
1946年的時候,國民政府将其用作了其他用途,開始将其作為英烈的墓地,并重建了忠烈祠。抗日戰争時期犧牲的38位将領,就都被安葬在了這裡。
新中國成立後,籌建革命公墓安葬先烈的工作也提上日程。北京市副市長在多番考慮之下,最終標明了八寶山褒忠護國寺的舊址。
八寶山革命公墓建成後,逐漸成為了黨給予幹部和革命軍人幹部的一種榮譽。符合要求的逝者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式,如由所在機關開具介紹信并提供任命書影印件後,經由上級部門審批,才能被埋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裡。
随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提倡共産黨員一律火化之後,八寶山革命公墓就将原護國寺殿堂改建為一共有28個骨灰室的革命公墓骨灰堂。
在規格和地點的安排上,逝者依據自身在黨和政府中擔任的職務高低,參加革命的時間長短、貢獻大小,被做了不同的安排。
比如,副部級以上幹部,包括前國家的上司人的骨灰,就存放在骨灰堂的第一室内。
其中,一些已故的傑出革命家、國家層面的上司人,他們的骨灰就存放或存放過這個第一室内,而最後一位封建皇帝、前中華民國代總統、以及部分國民黨進階将領、起義将領傅等,也被安置在此。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毛主席去世後,卻也沒進入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的第一室内。這是因為後來的人不忍将其遺體火化的緣故。
本來毛主席去世之前,就确定了自己作為共産黨人,也要遵循死後不占地的原則,要求在其死後也對其遺體進行火化。這樣的話,其骨灰也會按照慣例,被送入八寶山安置。
但他死後,中央的幹部們卻不忍心讓對國家有着重大貢獻的主席也經曆被熱火燃燒的痛楚,是以他們在決議後,利用了特殊的方式将他的遺體完好的儲存了下來,安置到了水晶棺了。
帶領無産階級取得革命勝利、并建立起新中國的毛主席在那個年代甚至後世中,都有着極高的名譽和地位。而在當時的人看來,盡管清楚火化不占地對後世的好處,但内心還是對這種違背舊例的行為感到惶恐的。
他們害怕毛主席就此隕滅,就沒有遵循毛主席去世前的訓示,而是讓其成為繼任弼時以來第二個能夠儲存遺體的中央的上司人。
這樣的舉措,展現的是黨組織對毛主席的敬重和愛戴,也友善了後世也繼續瞻仰毛主席的光輝。
小結:
盡管毛主席晚年也犯了嚴重的錯誤,但就其一生而言,他對中國革命的不可争論的功績,要遠遠大于他晚年犯下的過失。是以毛主席始終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
而在後世對毛主席的回憶中,其生前三登故宮卻不入内,死後不入八寶山的事迹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作為無産階級上司政權的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人,毛主席在新中國建立後始終審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降低對國家層面的不必要影響。
由于擔心他進入代表封建皇權的故宮的行為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他三次都隻在城牆邊參觀。而死後不入八寶山,則是因為黨組織對毛主席的敬重和愛戴,毛主席的遺體也随之被以特殊的方式完好的儲存下來,成為了當時第二個能夠儲存遺體的中央的上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