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強秦獻出畢生才華的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為何結局都不好

商鞅輔佐秦孝公、張儀輔佐秦惠文王、範雎輔佐秦昭襄王、呂不韋輔佐秦莊襄王和秦王政,最終使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歸天下于一統,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這些秦國功臣功不可沒,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衛國人商鞅從公元前359年入秦輔佐秦孝公,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的當年,被秦國貴族誣陷謀反,商鞅迫于無奈舉兵造反失敗後被殺,屍體被車裂于秦都鹹陽,商鞅侍奉秦國21年,到頭來落得個謀反車裂的結局,可以說算是結局最壞的秦國功臣了。

為強秦獻出畢生才華的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為何結局都不好

魏國人張儀從公元前328年入秦輔佐秦惠文王,到公元前311年因為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導緻張儀失寵,一失寵就有無數的秦國大臣向秦武王诋毀張儀,張儀通過計策離開秦國來到魏國,以躲避來自秦國的迫害,最終在第二年,老死于魏國,張儀原本就是魏國人,侍奉秦國17年,死時回到魏國,雖然離開了權力中心,但落葉歸根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結局,并不算壞。

魏國人範雎從公元前266年被秦昭襄王拜為丞相,到公元前255年因病在秦國去世,範雎侍奉秦國也有11年,範雎是因為他所推薦的兩個人鄭安平與王稽在秦國犯了法而受到牽連,而被迫辭去相位的,因為秦國法律規定所推薦之人犯法,推薦人要承受同樣的處罰,不過由于秦昭襄王的刻章庇護,範雎沒有遭受同樣處罰,但也被迫辭去相位,郁郁而終,不久就病死了,範雎的結局應該算不錯了,如果沒有秦昭襄王的庇護,可能會被誅殺三族。

為強秦獻出畢生才華的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為何結局都不好

衛國人呂不韋原本是個商人,因為發現了秦始皇的父親赢異人是奇貨可居,是以以商人身份大力投資赢異人,通過運作将赢異人推上秦國太子之位,赢異人成功當上秦國國君後,呂不韋因為居功自偉,被封為秦國丞相,封十萬戶侯,赢異人隻當了三年秦王就去世了,秦王政就成為秦國國君,呂不韋因為長期把持秦國朝政,同時帶來了嫪毐之亂,遭到秦始皇的逼迫而服毒自殺,呂不韋算是間接被秦始皇逼死的,結局也算不太好。

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這些秦國功臣的最終結局,與他們一生的經曆和所作所為是分不開,雖然每個人的結局不同,并且造成此結局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四個人至少有一點是相同的,這一點也是造成他們結局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是:四個人曾經都處于權力高峰,而在權力鬥争中失敗才導緻最終的結局。

自越王勾踐賜死功臣文種,被範蠡稱為: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後,國君與功高蓋主的權臣之間似乎有了一種無法調和的沖突,這個沖突就是君權與相權之争,同時圍繞着權力争鬥,同僚之間、上下級之間、國與國之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權力之争。

為強秦獻出畢生才華的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為何結局都不好

比如商鞅,秦孝公在世一天,商鞅就存在一天,秦孝公一死,商鞅立即就倒台,為什麼?你可以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歸根結底還是權力之争,商鞅在秦國變法21年,秦國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商鞅而不知道秦王,秦國大大小小的官吏大多出于商鞅的提拔,商鞅在秦國的存在就變成了掩蓋君權的威脅,不在乎商鞅是否有這個意識,而在于剛繼位的秦惠文王就是這麼想的,是以商鞅之死就成了必然,在秦國群臣對商鞅群起而攻之時,秦惠文王冷眼旁觀的态度本身就說明了态度。

張儀同樣如此,秦惠文王在位時,張儀就沒事,而且還受到重用,執掌秦國相國十餘年,秦武王一即位,就對張儀那一套不感興趣,固然有秦武王的性格特點,更多的是秦國國内對張儀不滿的大臣趁機陷害張儀,才讓張儀想法逃到魏國,為什麼要陷害張儀呢?因為張儀僅僅憑一張嘴就獲得重用,讓這些人不服氣,有些人嫉妒,有些人是因為權力之争,不過張儀的智慧還是讓自己終老一生。

為強秦獻出畢生才華的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為何結局都不好

範雎更是經典,範雎的上位本身就是掀起了一場權力鬥争,範雎設法讓秦昭襄王驅逐秦國掌權已久的四貴: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泾陽君和宣太後,罷免了秦相國魏冉,範雎才被秦昭襄王拜為相國,成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崇地位。

沒有人能永遠待在權力的高位,範雎也是如此,因為範雎所推薦的兩個人鄭安平和王稽犯了法,而受到了秦國很多權貴的指責,秦昭襄王起初下令不準議論此事,想借助君權保下範雎,但事情越鬧越大,兩個推薦人一個投敵叛國,一個私通諸侯,都是誅三族的死罪,秦王終究無法保全範雎,範雎隻得主動辭職,隻要丢掉權力,範雎就是安全的,這也是範雎能夠自然死去的原因。

為強秦獻出畢生才華的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為何結局都不好

呂不韋也是如此,在成功輔佐異人成為秦國國君後,呂不韋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不僅成為秦國丞相,而且還有史上最大規模的封賞:封十萬戶侯,這種封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呂不韋也成為秦國最有權勢的人,從出身低微的商人到戰國最強國秦國的丞相,呂不韋就是一個傳奇。

可惜呂不韋在權力頂峰不懂得收斂,不僅敢私通太後,而且其家養門客上萬人,掌控秦國朝政20多年,勢力遍布秦國與天下,即使被秦王政免去相國之位,家中依然是賓客如故,人流如雲,這種權勢對于年輕的秦王政來說,就是一種極大的威脅,是以逼死呂不韋就成了秦王政的選擇。

為強秦獻出畢生才華的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為何結局都不好

簡單地說,商鞅和呂不韋屬于相權與君權之争,與國君争權或者功高蓋主,是沒有好下場的,是以商鞅被車裂,呂不韋被賜死,張儀和範雎是屬于同僚之間的權力之争,是秦王默許的,結局相對來說好一點,所認張儀和範雎都能自然死亡,但無論是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決定他們命運的隻有秦王,而不是他們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