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紹和烏桓是什麼關系,為何他們願意幫助袁氏,不惜與曹操為敵?

官渡之戰前,袁紹本是北方最為強大的軍閥,但是在同曹操的戰略決戰時被擊敗。袁紹戰敗後逃回冀州,2年後袁紹便因病去世。

袁紹是一個頗得民心的人

,這和他推行仁政還是有所關系的。荀攸、郭嘉都曾評價袁紹寬厚待民,能拉攏人心。據《獻帝春秋》記載,在袁紹病逝後,河北的百姓都感到很悲痛,宛如自己的親人去世一般。

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袁紹和烏桓是什麼關系,為何他們願意幫助袁氏,不惜與曹操為敵?

袁紹

袁紹去世後,他的三個兒子和外甥繼續統領河北之地。曹操為了平定北方,率軍進攻,期間袁譚、袁尚由于内鬥不止,最終先後被曹操擊敗。袁譚在南皮戰敗身亡,

袁尚與袁熙前往投靠烏桓人、蹋頓

,與他們一同投靠烏桓的是10多萬戶的百姓。我們都知道劉備逃亡當陽時,荊州10餘萬百姓跟随他,這是劉備得人心的展現,而10多萬戶的百姓願意同袁熙、袁尚投奔烏桓,也再次印證袁氏當時也是得人心的,這在《後漢書》中有記載。

及紹子尚敗,奔蹋頓。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餘戶。

袁紹和烏桓是什麼關系,為何他們願意幫助袁氏,不惜與曹操為敵?

袁尚

烏桓是異族人,原先是東胡人的一支,在東漢時烏桓人内附東漢朝廷,在邊境營生。烏桓是遊牧民族,雖然不及匈奴人那般兇殘好鬥,但是時常也會侵擾邊境百姓。如此看來,烏桓應當會與袁紹之間有摩擦。既然如此,

為何袁紹敗亡後,他們兩個兒子會選擇投奔烏桓呢?

而烏桓如果接納袁氏,就意味着同曹操為敵,

為何烏桓願意幫助袁氏呢?

袁紹和烏桓是什麼關系,為何他們願意幫助袁氏,不惜與曹操為敵?

蹋頓?

袁紹與烏桓的關系

早在袁紹同公孫瓒征戰的時候,烏桓曾經出兵幫助袁紹擊敗了公孫瓒。為了報答烏桓的恩情,袁紹事後以矯诏的形式,封蹋頓等4人為烏桓單于。單于是烏桓的部落頭領,雖然後來蹋頓将單于讓給了上一代單于的兒子,但是他依然是實際掌權的人,并且号令3個部落的烏桓人。同時,袁紹為了鞏固雙方的盟友關系,袁紹答應同蹋頓和親。于

是袁氏與烏桓不僅是盟友關系,也具備姻親關系。

在袁紹敗亡,面對前來投奔的袁熙和袁尚,蹋頓還是念及到雙方的關系,并沒有像後來的遼東公孫康一般,向曹操獻上他們的人頭,而是選擇幫助袁氏對抗曹操。這是蹋頓講情義的表現,但是僅憑這一點,尚不足以讓蹋頓決意同曹操為敵。

袁紹和烏桓是什麼關系,為何他們願意幫助袁氏,不惜與曹操為敵?

曹操?

蹋頓的野心

蹋頓作為3個烏桓部落的實際上司者,他骁勇善戰,被視為和冒頓單于相似的一代烏桓英傑。袁熙、袁尚投奔蹋頓,是希望借助蹋頓的力量以及跟随前來的百姓,來收複被曹操占據的河北失地。而

蹋頓也希望能夠借助袁氏的力量來建立霸權

,實際上大量的百姓投奔,也提高了蹋頓的實力,使其有了實作這一目的的資本。實作這一目的的前提,是

需要先擊敗即将率軍遠征的曹操

,在這一點上,蹋頓和袁氏便達成了共識,于是蹋頓不惜與曹操為敵,也願意幫助袁氏。

袁紹和烏桓是什麼關系,為何他們願意幫助袁氏,不惜與曹操為敵?

決戰白狼山?

袁氏同烏桓結合,形成一股強大的戰力。雖然曹操率領最為精銳的虎豹騎前來征讨,但是畢竟兵馬不足,被烏桓騎兵圍困于白狼山上,形勢危急。若不是後來張遼英勇作戰,率部隊突襲并成功陣斬了蹋頓,曹操有葬身于此的危險,曹操在回顧這場戰役時,也稱這是一次僥幸的險勝。這一戰後,烏桓勢力受到了重創,從此一蹶不振。袁氏兄弟失去了強大的盟友,在投靠遼東公孫康後被殺,自此曹操徹底消滅了袁氏的殘存勢力,鞏固了後方。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獻帝春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