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拿破侖出征埃及之令人啼笑皆非的“聲東擊西”

三十六計實戰應用(6)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兵不厭詐”是軍事鬥争的突出特點,中國曆來都很講究軍事鬥争的謀略,自古就有各種兵法書籍。其中,《三十六計》成書于明清時期,屬于較晚的一部,是以是集大成的一部。《三十六計》總結了曆朝曆代的軍事思想和鬥争經驗,這一期我們來了解一下勝戰計中的最後一計“聲東擊西”。

拿破侖出征埃及之令人啼笑皆非的“聲東擊西”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八卦中的“坤”指“地”,“兌”指“水”,“坤下兌上”是說高出地面的死水,這早晚是要決堤的。“坤下兌上”象征着沒有正确指揮的烏合之衆,這一點是必須了解的。換句話說,“聲東擊西”的首要前提是敵情,敵人的昏聩和指揮不當才是“聲東擊西”計策能夠成功的基礎,由于中國曆來講究兵不厭詐,是以該計策為曆代軍事家常用之法。然而,碰上智慧的對手,該計策也是容易被識破的。

拿破侖出征埃及之令人啼笑皆非的“聲東擊西”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一章節“賈文和料敵決勝”曾對這種情況有精彩的描寫:曹操進攻張繡,繞城三日,發現城東南角磚土之色新舊不等,似是新築不久,較為薄弱,決定從此破城。于是,善于使“詐”的曹孟德特意在西北角蓄積糧草,佯做攻城狀,以調動張繡兵力。該計策反被張繡謀士賈诩識破,特将西北角駐兵調至城東南角為伏兵,後來曹操果然在東南角攻城,由于張繡軍早有準備,曹操最終被伏兵擊敗。這是小說家言,不過曆史上确有漢景帝七國之亂時,周亞夫識破吳王聲東擊西之攻城計,挫敗吳王進攻的戰例,與《三國演義》的描述如出一轍。由于該計策常用也常被識破,是以陰差陽錯,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也不少,例如拿破侖出征埃及時的情況。

拿破侖出征埃及之令人啼笑皆非的“聲東擊西”

1798年5月,拿破侖出征埃及。由于擔心法國艦隊在地中海會遭到英國艦隊的截擊,拿破侖先利用種種手段散布假情報,說法國地中海艦隊将進入大西洋,在愛爾蘭登陸。這條消息使英國海軍指揮官納爾遜信以為真,急忙把艦隊調集在直布羅陀海峽,準備截擊通過海峽的法國艦隊,拿破侖乘機從土倫港出發,開赴埃及。不過,納爾遜并不是個昏聩的指揮官,馬上發現中計,立即揚帆追趕,不想竟然跑到法國艦隊的前頭去了。當納爾遜抵達埃及亞曆山大港時,一艘法國軍艦都沒發現,疑窦叢生的納爾遜估計拿破侖的目标可能是更東面的君士坦丁堡,便又撲向那裡。英國軍艦前腳剛走,法國軍艦後腳就趕到亞曆山大港,順利登陸,進而進占埃及。這次行動,實在是有點機會和湊巧,拿破侖的“聲東擊西”計策取得了成功。

拿破侖出征埃及之令人啼笑皆非的“聲東擊西”

古人認為,要成功地運用該計謀,必須察明敵方是否了解我情,是否出現了“坤下兌上之象”而靈活采用,不能生搬硬套。不過,由于資訊的不對稱,戰場上形勢的發展,有時卻會讓人始料不及、啼笑皆非,例如拿破侖出征埃及的成功,确實有點運氣成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