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後,按照漢族傳統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對于身上所穿的服飾,依據“長承周漢,下取唐宋”的觀念,塑造了全新的服飾文化。
明朝初年,人們剛剛從蒙元的統治中解放出來,生活方式以及身上所穿的服飾還能看到元朝的影子,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朱元璋下令廢除原有的蒙元服飾,重新啟用唐宋時期漢人的穿着習慣,為此曾制定了嚴苛的制度,這些都在明朝服飾上得到了展現,現如今出土的一些明代墓葬群中,墓主人身上所穿服飾特點鮮明,一眼就能認出。
明朝變更服飾習慣影響深遠,即便是處于内外憂患之中,明朝的達官貴人們也在推陳出新,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立領”的出現,除此以外衣服上還有許多紐扣,一時間成了一種風尚,但是在清朝時被廢黜,不過還有不少人保留了這種款式的衣服,這種習俗遠播海外,南韓、北韓等都能見到。
近代曾出土了一座墓葬——無錫周氏墓,其中的陪葬品為現代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援,周氏墓地位于太湖旁,墓主人的來曆還不小,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穆的後代,随着時代的發展,吳越錢氏的名聲越來越響,但是樹大招風,經過一番風雨之後家族沒落,等到宋朝時族長決定舉家搬遷到無錫,别說這次搬家還真取得成效,到了元朝時錢氏一族再次發達了起來。
從墓裡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墓主人大緻死于明朝永樂時期,裡面的陪葬品并不多,也沒有一些富貴之物,其中最好的東西也就墓主人身上穿着的紡織品了,在衣服領子上有用金線縫制而成的繡花,不過在那個時代,十分亮眼。
專家把墓室中的衣物取出來,檢視相關資料後發現,墓主人陪葬的衣物中有一個短款的上衣,據推斷在當時是一件十分流行的衣物,仔細檢視之後,墓室中一共有四件這樣的衣服,不過大多都損壞了,隻有一件儲存的相對完整,仍然能看出原本的模樣。
這件服飾上帶有花紋的絲帶,上面繡着很多圖案,明朝時期大部分女性衣物上都會繡着牡丹之類的花,也有的人會繡上蓮花圖案,習俗上來說,衣服上的花紋通常會随着季節的變化而更替。
衣服的材質為綢,要知道绫羅綢緞可是富裕家庭的象征,是以墓主人也不是一般人了,從中出土的一件“短袖”中,在當時短袖又稱“背子”,材質輕薄又透氣,由于領口窄小,可以直接套在長袖外衣上。
整體上來說,出土的幾件衣服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衣服的開襟上,位于衣服左側,查閱資料可以發現,明朝末年,女性服飾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了在右側的習俗,像墓室中出土的這樣衣服在左邊開襟的很少見,除了太湖當地以外,其餘地方幾乎還是保持右側開襟的特點。
再者,明朝手工業制品有了長足發展,已經出現了能在絲質物品上秀出花紋的織機,這種機器最早隻是用于絲綢制作工藝,但是在墓室中出土的服飾來看,上面的花紋十分工整精緻,對于機器制造來說需要很高的技藝,是以從這些資料可以推算出,明朝末期太湖地區的織機已經非常發達了。
除了在墓室中出的這幾件衣服以外,還有幾個裙子奪人目光,其中一個非常薄,這條裙子前後各有三片,由幾幅山水畫共同組成,另外其餘的裙子在材質和外形上幾乎一緻,按照慣例來說這些應該是一套服飾。
有了服飾自然就有其餘的鞋子、裹腳布等等,鞋子的材質也是緞支撐,上面也有繡成的花紋,鞋子的大小來看,十足的“三寸金蓮”風範,小巧美觀,旁邊的裹腳布與現今發現的如出一轍,但是尺寸上卻比其餘朝代的要大上許多。
很多人以為無論是平頭百姓還是皇族女性成員都要裹腳,但是明朝時期地位高的女性才有裹腳的資格,平常人家的女孩是不能裹腳的,當時的社會以小腳為美,是以一些愛美的人也會偷偷的纏足,制作一些小鞋子,并在上面繡上很多好看的花朵裝飾,其中以蓮花最為常見,許多史料中都能見到“蓮花足”的記載。
蒙元統治時期,女性在穿着上符合蒙古人馬背民族的特色,一般都是一條十分窄小的短襖搭配着一條管送的裙子,貴族女性的服飾更加寬松,這樣無論是騎馬還是走路都不會有太大幹擾,而一些平民女性的裙子多是黑色,與一些墓室中出土的服飾大緻一樣。
這些穿衣習慣在朱元璋上位之後都做出了改變,朱元璋在全國上下推行簡樸之風,即便是王公大臣也不允許穿着刺繡華麗的服飾,不過到了永樂年間,這些規章制度逐漸放寬,這也能解釋為何在墓葬中出土了這麼多華麗的服飾。
這些曆史遺留下來的寶貝,給太湖地區的絲質品發展提供了研究證據,最後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的紡織品多數為絲綢,等到棉花廣泛種植以後,棉布的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随之出現了更多花樣的服飾。
參考資料:
【《明朝服飾的發展》、《元史·百官志》、《元史·輿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