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博鳌亞洲論壇的主題是:“綠色複蘇: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為了實作綠色複蘇這一目标,每個行業、每個人都有責任為亞洲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這要求我們既要有“綠色”意識,讓“綠色”理念滲入到工作和生活的各個環節;又要将“理念”化為具體的“綠色”行動和措施。
談到“綠色複蘇”和可持續發展,我認為涉及如下三個次元的轉變:
一、<b>實體層面的“綠色複蘇”</b>——政府、企業和全社會都應緻力于發展節能減排型産業和利用可再生、低碳能源。
二、<b>商業模式向“綠色”轉型</b>——“綠色”的技術、産品和服務将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并帶來商業模式的“綠色”變革。數字化、網絡化、高能效的新商務模式将有利于企業節約開支,進而加速業務拓展、優化其業績表現。
三、<b>企業文化與管理機制向“綠色”轉變</b>——“綠色經濟”将由無數個“綠色企業”來支撐,從企業上司力到人才培養機制再到技術創新模式,乃至企業整體軟實力的提升,都必須貫徹“綠色”——健康持久的理念,以支撐企業的永續經營。
l <b>實體層面的“綠色”含義</b>
綠色經濟着眼于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強調節能減排——包括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發展利用可再生和低碳能源,進而逐漸孵化出有别于“三高三低”(高人力投入、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和低利潤、低效率、低附加值)的經濟增長模式,在保證經濟快速穩健發展的同時,最大程度地節約自然資源、減少人類工業、農業、商業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資訊技術将可使個人群組織通過整合硬體、軟體和服務資源來提高能源使用率——特别是軟體和服務對于節能增效而言至關重要。大體上,IT對于未來的能源可持續利用的獨特貢獻亦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提升IT系統自身的能源效率;
二、提升各經濟領域的營運及能源效率;
三、促成可再生清潔能源開發、傳輸和使用方面的創新(如清潔電廠的管理與控制);
四、為組織和決策機構提供依據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結果的決策支援。
l <b> </b>
傳統經濟模式向綠色經濟模式的轉型帶來了世界範圍内的商業思維的更新和變革。在人類發展史上,社會經濟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改變與生産力的提升始終與技術變革相伴随。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資訊化革命都曾帶來經濟發展模式的巨大改變,而與綠色經濟相呼應的正是現在日益蓬勃的網絡革命。
如前所述,以破壞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b>損耗式經濟</b>。綠色經濟是指能夠遵循“開發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動力、協調一緻、宏觀有控”等五項準則,并且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于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b>平衡式經濟</b>。
微軟認為,綠色經濟是人類發展曆史上的一次深層次的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變革,人類社會的發展導向從此加入了“綠色”名額,“綠色”将深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而傳統的國民經濟衡量名額也将從GDP過渡到新的“綠色”綜合經濟指數,這勢必會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發達國家的經濟轉型産生深遠的影響。對于資訊産業來說,在傳統的摩爾定律、貝爾定律之外,又多了一個“綠色”定律,這個“綠色”定律有可能加速IT系統的更新與換代。
IT是綠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IT行業本身就屬于綠色産業,IT行業自身的創新與變革以及傳統産業的改造與提升,可以加快各行業向綠色經濟轉型的步伐,提升産業經濟向“綠色”模式的全面轉軌。在危機中抓住機遇進行技術創新和戰略布局的行業、企業,将在經濟複蘇階段,比其他行業、企業獲得更快的複蘇和增長速度。
<b>雲計算和軟體</b><b>+服務的革命</b>:在開發中國家,傳統的商業運作模式還根深蒂固。在雲計算的服務模式下,可以集中社會網際網路資産進行綠色管理,政府和企業則按需應用——軟體與服務應用使用量較低時,實體資産群将處于低能耗狀态,目前發達國家對此已有規模化應用。
<b>Web3.0:</b>雲計算+傳感網+移動互聯将把網際網路帶入3.0的新階段。雲計算連接配接了人與虛拟的資訊空間,是網絡中的客流;傳感網連接配接了現實實體世界,是網絡中的物流。網絡革命正在将網際網路虛拟世界與現實實體世界進行完美結合,未來,各行各業業務模式的創新、新業務模式的崛起、全球化協作、綠色IT技術的革新和應用,将帶來各種令人激動的可能性。
l <b>打造“綠色”的企業文化與管理機制</b>
通常,成熟、健康的企業不僅擁有深厚的資源積澱、強大的研發實力,還擁有可長久保持其凝聚力的文化和價值觀——基業常青是每個有使命感的企業的目标,“從優秀到卓越”也是每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的夢想。
在我看來,卓越企業的幾個基本名額是:持續經營50年以上;不依賴單一的上司人,有完善的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不依賴單一産品的成功,有持續創新的能力。如今,卓越企業還要加上一條“綠色”名額,也就是企業對社會及世界的綠色責任,包括兩點:一是企業自身的營運模式需要更綠色,二是企業産業與服務的研發方向将考慮“綠色”性能與應用。
以卓越企業為目标,每個企業都需要搭建“綠色”、可持續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機制。
要展現在:
1. <b>“綠色”的上司力</b>:卓越領袖要有使命感,有長遠的眼光和責任;樂觀和堅韌是上司者扭轉困境、走向成功的關鍵;偉大的上司者還要抱有務實的态度和求實的精神。此外,企業的上司人還要有“綠色”眼光,能把“綠色”逐漸植入企業的變革中,并持續履行企業對社會的“綠色”承諾。
2. <b>“綠色”的責任感</b>:上司人将承擔起全球環保的責任,并在培養後繼上司人的過程中,将這一責任感強化傳承下去。下一代的上司人,也需要更為負責任地采用“綠色”商業模式。
3. <b>“綠色”的人才培養機制</b>。随着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産業更新,更多中國企業逐漸居于生态鍊的中上遊,人才更是成為企業的核心競争力。人才的培養與管理需要持久、規範、人性化。而“綠色”人才的新提法則把環保公益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為此而在MBA和MPA課程中增加一門“綠色上司力”的課程,也并不為過。
4. <b>“綠色”的創新機制</b>。要在技術創新、企業文化與管理機制創新、業務實踐與企業營運創新乃至企業生态系統創新的全流程中植入“綠色”的DNA。所有的創新都要有思想和機制的保障,才能把“綠色”創新程式化、持久化——全方位的創新也是企業提升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5. <b>企業需要着眼未來的“綠色” 心态</b>——正如我在參加博鳌論壇讨論時談到的,由于政府的部署、企業的努力,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看上去比較小——但這也意味着,經濟體系中的很多泡沫成分還沒有去掉,包括房地産泡沫、股市泡沫,特别是人的心态的泡沫——總的感覺是:海嘯過後,還沒有看到誰在裸泳。這是好事也是壞事。我們決不能因為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波動暫時得到控制而沾沾自喜,甚至于忘乎是以。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迫切需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更新轉型,把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主線,直接跨越至綠色經濟大國,少走彎路。企業需要警醒,不應盲目樂觀,加緊向健康、合理的發展模式的轉型,關注創新、打造更高附加值的産業鍊和生态系統。
最後,我也想分享,在經濟景氣低迷時,微軟是如何制定應對戰略,開展技術創新實踐的。
首先,基于長遠戰略考慮,繼續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如我們每年都将近百億美元投入研發創新,這樣,在經濟複蘇階段,我們才能迅速把握市場需求,為使用者提供層出不窮的新産品、新服務,如Windows 7、Bing搜尋引擎及即将釋出的Office 2010、Visual Studio 2010和最新的視訊攝像頭産品等。
第二,在經濟低谷期,微軟在進行業務整合的同時,還對未來可能産生重大影響的領域進行戰略布局和拓展,像網際網路、綠色IT、醫療及娛樂消費領域就是我們所看重的。
第三,在充滿變化的環境中找準新業務模式和增長點,包括——
1. 增加對傳統重點業務和新興業務的投入,確定穩定增長。同時調整内部體系架構,對于夕陽業務進行縮減、整合,甚至進行适當的裁員。
2. 通過新技術創新帶動新業務模式。目前幾大IT技術熱點包括:雲計算和傳感網、移動平台與N屏合一趨勢、綠色IT等。新的IT技術帶來新的業務模式變革,其中顯現無限商機;同時,最新IT技術在教育、文化、醫療等垂直行業的應用将推動人類文明的提升。
第四, 逐漸部署均衡的全球化發展體系
以微軟在中國為例,我們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從市場中心、研發中心、到今天的戰略中心。微軟于1992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1995年成立微軟(中國)有限公司,開始在中國市場銷售微軟産品。當時,微軟在中國以市場銷售為主。1998年,微軟在中國成立了中國研究院,從事基礎研究工作。2006年,整合在中國的研究和開發團隊,成立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并在今年1月将其升格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将更多核心産品的開發放到亞洲市場進行。中國在微軟的研發中心地位逐漸奠定。截至目前,微軟已經在中國建立了從基礎研究、産品開發,市場銷售到售後服務的完整業務鍊條。微軟在做任何重大決定時都會考慮到中國市場,中國元素已經滲透在微軟的血液之中,中國已成為微軟全球戰略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作為跨國企業,微軟在根據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調整其全球化體系布局,以達到動态中的平衡。随着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21世紀,開放的、多元化、創新的中國将成為最新崛起的經濟中心。而微軟在中國的發展,也将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創新之路。微軟将在中國承擔起“綠色”公益上司力,實作可持續的“綠色有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