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竹竿也似烏衣巷”——話說德州城的“竹竿巷”

文|随心

“竹竿也似烏衣巷”——話說德州城的“竹竿巷”

竹竿巷,明清時期在德州城的曆史上露過峥嵘,它不僅是個竹類碼頭和竹器市場,而且,因它靠近“董子台”等名勝古迹,并且出了幾個名人。雖然,清雍正、乾隆年間運河改道後,它們就喪失了當年的輝煌,可在德州城的史學界卻一直對它們另眼看待。

竹杆巷的起始

民國二十年(1931)德縣政府編制的街道名稱中,第八鎮轄大竹竿巷街、小竹竿巷街和南上沿街。

1984年《德州市地名志》載:“竹竿巷:位于豐華街道辦事處轄區西部,北起迎賓路,南至老舊河,南北走向,長101米、寬2米,屬工農街居民委員會。據《州志》載:“萬曆四十年(1612年)禦河西、徙浮橋、立大小竹杆巷,每遇漕船代貨發賣逐成市鏖,”得名。1946年德州解放後并入三聯街,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工農街,1981年經德州市人民政府準許複為竹杆巷”。

由此可知此處原為三個街巷名,為何1981年隻複為“竹杆巷”一個了哪?

實際,自1959年後,原來的“大、小竹杆巷和南上沿”,就隻剩小竹竿巷南頭的一少半了,即從迎賓路西斜向舊河海子不足五十米。這是為什麼哪?

原來,明代所立大、小竹杆巷時,它們的定位是以舊運河的走向為依托的,它們與運河堤形成了直角,故均為東北西南向的斜向街巷。而1959年開拓的迎賓路,幾乎是正南正北向的,故它在經過大小竹杆巷時,不僅沖掉了整個大竹竿巷,也沖掉了小竹竿巷和南上沿北頭的一部分。故隻剩下了“小竹竿巷”南頭的一小部分。是以,1981年恢複街巷名稱時隻有竹杆巷一個名稱了。

1959年前,大、小竹竿巷,都位于順城街與剪子股街中間,向西通往運河大道的路南(現天衢路南部),而且它們的地基都高于該路面1.5米以上(屬德州城“路低房子高”特點),當時人們為了宅院的安全,就在這個土坡邊上用磚砌上了約兩米的牆。這樣除了兩條斜坡外,其他地方人們就不易上去了,雨水也沖不壞沿子了。

大竹竿巷位于小竹竿巷東,長約百米多、路面寬四米左右,南頭頻臨舊河海子,北頭系可走車輛的土坡道與通往運河的大道連接配接。街道兩邊多是高門大戶。

小竹竿巷走向幾乎與大竹竿巷相同,長不足百米,路面最寬處兩米半。巷子兩邊的住戶多為臨街房且個别還有闆搭門。在北頭坡道頂端立一簡易的木制過街“牌坊”,上寫“竹杆巷”三個字。該處斜坡系較陡的磚砌坡道,車輛上下較困難。

南上沿:在小竹竿巷中間路西靠北的部位,有一條向西約兩米寬的小胡同,原來它是通往柳湖書院的路,胡同兩邊均是住戶。故從大道上看這裡幾乎都是房子的後檐,很少有院落的大門。因它處在通往運河大道之南,且位居高出地面約兩米的高沿之上,故被稱作“南上沿”。即德州城著名的四沿(南上沿、南下沿、二道沿、媽媽沿)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至清末,南上沿的地平面與柳湖書院基本上是持平的。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德國人修津浦鐵路時,将柳湖書院殘留的地基,挖成了低于南上沿地平面三米左右的窪地。故德州城解放後,在人們的印象中,南上涯西頭是個斷頭的大陡坡,有處宅院離陡坡不足一米,故讓人們感到奇怪。

迎賓路開通後,這個半截的竹竿巷及其遺留下的部分居民,一直堅持到2012年,時因城市建設而全被拆遷了,從此“竹竿巷”就在德州城的版圖上消失了。

竹杆巷因何而出名

人們會說:大、小竹杆巷是德州城西運河上的竹器碼頭,而且還是竹器加工和零售、批發的市場,故聞名于世。這隻是其一,真正讓德州城大、小竹杆巷而聞名于世的應是周圍的景觀和在這裡居住的幾戶名家、幾位名士。

竹杆巷道北便是“安德水館驿”,運河沒改道前,系進出京城的官吏們住宿休息的驿站。它的周圍有聞名于世的董子讀書台、柳湖書院、米市清真寺、九達天衢牌坊和數帆亭等著名景點。故從運河或陸路進出京城的大小官吏、文人墨客、富豪商賈無不來此觀光、遊覽或拜谒董子。就連乾隆皇帝也為此寫下了:“天人三策對賢良,已見春秋大義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轉思董子失之詳”、“故裡千秋疑信猜,城樓聳處久稱台。都傳繁露春秋演,誰識竹林與玉杯”等贊美的詩句。除了這些景觀外曾在此居住的名人更是為它增添了光彩:

其一田家:德州田氏家族的遠祖田畹,于明洪武年間由河北省棗強遷來德州城落戶。他家先居南關,後遷竹竿巷,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田家遷往呂家街盧家的老宅院。

到清末,田氏家族在德州已傳至十六代,其間共出了進士六名,舉人兩名,系德州城少有的“一門六進士”之家。其中田緒宗(清順治九年(1652)進士),田雯(清康熙三年(1664)進士),田需(清康熙十八年(1679)進士)三人都是在竹杆巷居住時中的進士。田家搬往呂家街時,田雯已居高官之位了。而田家的著名詩人:田張氏、田雯、田需、田霢、田肇麗、田同之等,也多出于居住竹杆巷之時。

而其中田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田雯,康熙皇帝曾賜“寒綠堂”匾額對其清廉做官的賞識和肯定。其為康熙朝金台十子之一,著作頗豐,被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有 《古歡堂文集》 12卷、《古歡堂詩集》15卷、《長河志籍考》10卷等。他就是從竹杆巷走出的二品大員、德州先生,故可以說田家起家于竹杆巷。

其二蕭家:蕭家原籍系遼東鐵嶺衛人,蕭時亨襲職指揮佥事,明“崇祯五年(1632)寄德州衛支俸,因家焉,居西關之竹竿巷。”蕭惟豫于明崇祯九年生于竹杆巷,自幼素有氣節、聰明好學。清順治戊戌科(1658)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癸卯(1663年)直隸武鄉試正主考;内國史院侍讀;提督順天等處學政。蕭炘,蕭惟豫曾孫,康熙六十年(1721年)進士,官至京都巡城禦史。

蕭惟豫 “潔己惜士、秉正無私、奉公克己。”故遭人“陰肆擠陷”。當其将晉職國學祭酒時,蕭翰林卻“力乞終養以歸”。清康熙丁未年(1667年),蕭惟豫請告旋裡時,家中僅 “圖書數卷,外無長物”,使那些污陷绯謗他的人,“而卒無瘢可索”。他租賃一條小船,裝載全部家當,啟程時他對天禱告:“若某有金載于舟,此舟當沉深淵中……”結果船未到德州盤纏就已用盡,使他“窘若窮途”。朝官翰林竟清貧到如此田地!系德州曆史上著名的廉吏。

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一月,康熙帝南巡(視河工)回京駐跸德州時,召見蕭惟豫并蒙賜禦書一幅。蕭維豫也系著名詩人,如他在《食菊芽》詩曰:“香到喉間是菊芽,野疏至味足貧家。雖充枵腹還須儉,留待籬邊秋放花。”其留有詩集 《但吟草》四卷。

其三馮家:馮家族籍即墨,明初遷德州,馮仲選時落戶董子祠側(南上沿),清順治八年(1651)馮仲選中舉人,馮家始入仕宦之家。之後馮家先後出了一名進士、兩名舉人,其仕途也較順利。如其代表人物馮廷櫆,系康熙二十一年(1682)進士,二十三年(1684)授官内閣中書舍人,掌宮廷典籍事。可馮家卻一直為書香寒士之門,其家族在德州城竹竿巷一帶卻默默無聞的居住着。

馮廷櫆,字大木,清順治六年(1649)生,“幼号奇童,讀經史諸書,寓目不忘,義理了徹,别具會心,鄉先達驚其才……。系清中期全國著名的浪漫派詩人。但他性情孤高寡合,不喜結交權貴高門,他平生深契者惟趙執信,其詩孤峭亦相類,識者以為《騷》之遺也,殁後散佚。留世五百篇,名《馮舍人遺詩》。

趙執信在為其詩集作序時說:“漁洋遂欲裒兩人酬唱之篇為“二妙集”行諸世,先生與餘并辭,乃止。蓋漁洋公方為詩壇盟主,前所推引者“十子”,而山左居其四,四之中,德州居其二,則田山姜侍郎、謝方山郎中也。先生為州裡後進,以清才健筆,絕塵而奔,一旦争長,且抗行焉。漁洋公色飛心動,終不能羅而緻之門下也。”

其四田霡:田雯之弟,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貢生。授堂邑縣教谕,以病未赴。而田霡在大竹杆巷的故居裡,修數帆亭、種菊、賦詩、召開詩會等。他晚年自号“菊隐”,留下《菊隐集》一卷。他賦詩曰:“避喧自到山中住,看我何如宰相尊?休笑生平無事業,十年種菊數千盆。”

田霡系著名的布衣詩人,在清初“神韻”派的詩人之中可稱為宗匠,除《菊隐集》外,還着有《三韻摭言》《南遊稿》等。其中《鬲津堂詩集》,清初傑出的詩人、文學家王士祯為之作評序,并被收入《四庫總目》傳于世。

到了民國時期,大竹竿巷的馬家、白家等大戶也曾名震州城,街兩旁高雅、寬敞的大門樓一座接着一座,整條街呈現出富有的景象。

因在竹杆巷附近有董子讀書台、柳湖書院、安德水館驿等文化名典景觀。據不完全統計這裡先後出了六名進士、三名舉人,故在明清時期這裡可謂德州城的文化高地也。難怪被稱為海内宗匠的文學家盧見曾,他在《竹竿巷》詩中說:“喬木交枝蔭水涯,蕭田連舍劇清華。竹竿也似烏衣巷,隻剩尋常百姓家。”

德州的竹杆巷興盛于明清,清乾隆二十八年運河西移改道後,這裡開始走下坡路。1959年因開拓迎賓路時消失了一多半;2012年因城市建設全部被拆,徹底在德州城的版圖上消失了。

今天“竹杆巷”為德州城的建設而付出了自己的尊名。為了讓後人能知曉德州“竹杆巷”的曆史和它為德州城所做的貢獻,僅以此劣文獻給大家,不要見笑。

注:

1、趙執信:清代詩人、詩論家、書法家。淄博市博山人。十八歲中進士,後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讨。趙執信不僅是清初的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還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詩歌理論。

2、烏衣巷:烏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河文德橋旁的南岸,是中國曆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喜歡穿烏衣以顯尊貴而得名。烏衣巷裡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1997年,南京恢複了烏衣巷,重建了王謝古居紀念館。今天曆經千年的滄桑的烏衣巷盡是遊人蹤迹。

附:1、唐劉禹錫的《烏衣巷》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2、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蕭惟豫被敕封文林郎時的聖旨原文:“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錫類推恩,朝廷之大典;分猷亮采,臣子之常經。爾翰林院編修蕭惟豫,品行端凝,文章淵雅。入院則清華稱職,掄才而俊硋得人。慶典欣逢,新綸用贲。茲以覃恩,授爾為文林郎,錫之敕命。于戲!弘敷章服之榮,用勵靖共之誼。欽茲寵命,懋乃嘉猷。”

(作于2019年6月18日)

“竹竿也似烏衣巷”——話說德州城的“竹竿巷”

随心,本名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于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曆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曆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200萬餘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志和書籍上發表了260餘篇。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志和書籍裡發表了百餘首。已出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志》、《橋口街志》、《水獸旱船》等書籍。

壹點号玉河微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