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之戰,是一場雙方都不願意回憶的戰役。美軍陸戰一師作戰處長鮑澤上校有一段回憶錄說:“我相信,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攻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戰鬥傷亡14000多人,凍傷減員近30000人,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的32%,嚴重凍傷達到22%。
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陸戰一師在長津湖之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根據美國公布的資料,在這場戰役中,美軍傷亡7000多人,其中陣亡及失蹤2500多人,凍傷減員為7300人。
美軍在戰後的評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獲勝,“聯合國軍”成功撤退。
戰後,雙方戰史都對本方的作戰行動大加褒揚。九兵團收複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在戰略态勢上取得了勝利。志願軍總部向九兵團發出賀電:“你們在冰天雪地、糧彈運輸極端困難情況下,與敵苦戰一月有餘,終于熬過困難,打敗了美國侵略軍陸戰一師及第七師,收複了許多重要城鎮,取得了很大勝利。這種堅強的戰鬥意志與大無畏的精神,值得全軍學習。”
中國《抗美援朝戰争史》評價說:“九兵團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發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同美軍浴血奮戰十餘個晝夜,共殲敵13916人,予美陸戰一師和步兵第七師一部殲滅性打擊,打開了東線戰局,并有力保障了志願軍西線兵團的側後安全,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最後一句是毛澤東對長津湖之戰的評價。
北韓方面的權威史料《北韓人民正義的祖國解放戰争史》寫道:“在長津湖畔包圍的敵人的基本兵力,其大部分被殲滅,僅有一部分兵力在12月6日逃出重圍向南退卻。朝、中人民軍部隊追擊退卻之敵,擴大進攻的戰果,在12月18日解放了鹹興。在馬轉裡、陽德附近活動的人民軍第二線部隊,擊潰拼命抵抗之敵,12月6日解放了元山。由此,東部戰線敵人的地面部隊退路完全被切斷了。沿東海岸追擊敵人的北韓人民軍聯合部隊,配合向黃草嶺、鹹興方向進攻的朝、中人民軍聯合部隊,将敵人壓縮到興南、連浦地區,加以猛烈的打擊。失掉地面退路的敵軍殘敗集團,12月24日驚慌失措地從興南乘船南逃。由此,入侵到三八線以北東部地區的敵人完全被驅逐了。”
美國海軍陸戰隊戰後總結裡則稱:“陸戰一師從包圍圈中後退,帶着可以使用的全部裝備,後送了傷員,保持着建制突圍出去了。……而志願軍九兵團的三個軍都因參加長津湖作戰受到損失而失去了作戰能力,為了補充裝備和整頓組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由此,聯合國軍在北韓能保持立足點還是必須放棄的危急時刻,避免了中國軍隊的12個師增援到第八集團軍正面。”
美陸戰一師也把長津湖作戰視為其驕傲的資本,美國軍方針對長津湖作戰共頒發了17枚榮譽勳章、70枚海軍十字勳章,是美軍戰史上為一次作戰頒發勳章最多的一次。美國《時代》雜志甚至稱“長津湖作戰”“在美軍曆史上是無可比拟的……是堅忍和勇氣的史詩……”
《時代》周刊對陸戰一師的評價,更适合用來評價那些在興南港周遭山嶺上,無奈看着美軍撤離的中國軍人。令人遺憾的是,除了少數英雄人物,九兵團戰士們在這一個月漫長的戰鬥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史詩般的戰鬥,卻甚少在戰後被提及。
日本防衛廳戰史《北韓戰争》評價道:麥克阿瑟試圖征服北北韓的攻勢以失敗告終。日本軍事研究者在戰後試圖分析,志願軍在完全沒有制空權,極度缺乏裝備、彈藥、食物和防寒用具的情況下,依舊忠實地執行對敵人的進攻任務。我們至今難以想象,這些一個月内空着肚子,彈匣内隻有幾顆子彈的士兵,為何隻要沒有倒下,便一刻不停止那日漸絕望的漫長追擊?日本學者認為,這就是毛澤東提倡的“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隻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的精神。
在長津湖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作戰,無論志願軍九兵團還是美陸戰一師,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兩支勁旅的遭遇也充分展示了兩軍士兵的榮譽感和意志力。志願軍為什麼在自身後勤的匮乏、通信的不暢、攻堅火力不足的情況下能夠與世界上第一流的部隊對抗?如果說雙方在作戰能力上有什麼差别的話,其實隻有兩個很抽象的名詞,那就是戰鬥精神和犧牲精神。
參戰老兵徐邦理說:“當時,我們部隊有個說法,敵人被我們打垮了,我們被嚴寒凍垮了,是以敵人突圍的時候,我們拿不出部隊去追擊他們,這是我們最大的遺憾。”
1952年9月,第九兵團從北韓回國,車行鴨綠江邊,司令員宋時輪要司機停車,下車後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脫帽彎腰,深深鞠躬。當他擡起頭來時,警衛員發現,這位頭發花白的将軍淚流滿面,不能自持。這一頗具悲情色彩的場景無疑是對這場戰役慘烈程度的最好注解。
▲關注我不迷路,帶你遨遊曆史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