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華民族曆朝曆代都是人才輩出,特别是在國家遭遇危難時刻,更會湧現出一批英雄豪傑。他們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高舉大旗反擊敵人,不懼敵人槍炮,也不向敵人的威逼利誘屈服,為保家護國直面戰争。
而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既然有英勇的戰鬥英雄,那就有與之相對立的貪生怕死之輩。在我國近現代史中,就有這麼一位号稱“飛将軍”的将領,他就是孫元良。不過這個“飛将軍”可不是褒義的稱呼,與這個稱呼相近還有“長腿将軍”、“逃跑将軍”。
北伐時期當逃兵
1904年,孫元良在四川成都華陽一個家境優渥的家庭中出生,他的父親孫廷容在清政府沒倒台之前曾擔任過知縣;而他的叔父孫震擔任過第二十集團軍司令和國民晉綏軍第五軍區司令。
在1926年北伐時期,身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的孫元良開始了自己第一次當逃兵的經曆。當時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第一師在江西攻打軍閥孫傳芳,在成功攻取南昌後,該部隊沒有鞏固防守,反而尋歡作樂,結果被孫傳芳的部隊反擊奪回。
孫元良當時任職第一師第一團團長,負責駐守牛行車站。
戰鬥打響的後,由于士兵們缺乏警戒,混亂之中身為團長的孫元良竟然率先逃走了
,部隊一時間群龍無首,根本無法阻止起有效的抵抗,士兵也紛紛在逃命,很快牛行車站這個戰略要地失守,而這時第一師師長王柏齡正在逛窯子。
事後,孫元良被調到了奉新進行駐守,同時負責掩護主力部隊的集合。結果聽到敵軍來襲的孫元良完全忽視了上級交給他的指令,率領部隊就往西逃。
這次孫元良的行為将蔣介石氣個半死,蔣介石馬上趕往了奉新陣地對第一師進行整訓,他大聲地訓斥道:
“這一仗,1團團長孫元良違抗指令,私自退卻,按照軍閥來說應該槍斃……我們第一師曾經是最有榮譽的部隊,如今被孫元良一個人毀了名聲,我們還能容忍這種敗類嗎?不槍斃他嗎?”
第二天,蔣介石再次對部隊宣判了對孫元良的處罰:
孫元良因犯了國民革命軍的連坐法,被執行槍決。
結果孫元良突然失蹤了……
1928年,就當人們以為他已經死了,孫元良卻大搖大擺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而且還擔任上了國民政府炮兵團團長。原來在薛嶽、劉峙的求情下,冷靜下來的蔣介石念在孫元良是黃埔第一期學員的份兒上,這才決定對他網開一面。
因為黃埔一期的學生本來就數量有限,再加上打仗戰死的,被共産黨“拐跑”的,那時蔣介石深知還能在軍隊中擔任進階将領的人所剩無幾,這樣就顯得孫元良比較珍貴,孫元良也是以逃過一劫。
孫元良也因禍得福,他被安排到了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再次鍍金,回來他就被任命為了炮兵團團長,并在兩年後成功升為了國民政府警衛第一旅旅長。
抗戰時期當逃兵
1932年淞滬抗戰期間,身為國軍第八師259旅旅長的孫元良率軍堅守上海寶山廟行鎮,與友軍部隊一起合擊日軍,令日軍受挫,孫元良是以升為了國軍第88師師長。
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劃了盧溝橋事變,蔣介石為了拉長作戰時間,改變日軍的進攻方向,決定在上海進行主動的反擊,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
謝晉元
淞滬會戰期間,孫元良為了成功撤出主力部隊,将88師524團1營的400多人安排到了四行倉庫進行駐守,并給謝晉元團長下達了死守陣地的指令。然後,孫元良自己撤退了。
面對七八十倍于自己兵力的敵人,負責守衛四行倉庫的将士們奮死抵抗,最後被迫退入了租界區,被解除了武裝、關進了集中營,這批人就是著名的“八百壯士”。
而提前逃跑了的孫元良卻霸占了“八百壯士”的功勞,被升為了第72軍軍長,同時還兼88師師長。
在南京保衛戰中,72軍軍長孫元良再次奉命守衛南京,當時他主要負責南京的雨花台和城南附近的防守。
戰鬥開始後沒多久,南京的制高點雨花台就失守,占領了制高點的日軍很快就對中華門發起進攻,88師262旅的官兵們不懼犧牲,堅守城垣。而這時孫元良卻率領着自己的直屬隊和262旅的一部擅自往下關逃去,準備渡過江向北撤。
結果在挹江門就被宋希濂的部下用機槍給“勸”了回來,逃跑不成的孫元良隻好再次回到中華門戰鬥。結果回來不到一天,孫元良竟然沒有通知部下,一個人跑了,根本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在關于南京大屠殺儲存最完整的史料《拉貝日記》中可以找到孫元良當年藏匿的身影。孫元良一個人悄悄逃到了難民營,得知這個消息的拉貝自然是對這個國民黨軍長關心入微,将他從難民營接到了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密室中。
而孫元良卻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我在江邊找不到船,隻能向東邊的山地撤退。……我便帶着帶了我的司令部六百多官長兄弟,和一輩子的創痛和恥辱從龍潭附近渡江,經過泰興、淮陰、徐州、鄭州,于1938年3月下旬到了武漢。
孫元良在“消失”之後,國軍第72軍一時間群龍無首,導緻部下官兵潰敗,很多人在潰逃的時候都無法渡過長江,最後被日軍俘虜殺害。這樣一支德械軍隊這麼輕而易舉就被消滅了。
内戰時期當逃兵,導緻一個兵團一夜之間消失
南京淪陷後,孫元良因軍饷和工程款等問題被人告上了法庭,結果孫元良花了20萬把事情前前後後都擺平了,送出辯白書之後,孫元良被關了42天無罪釋放。
抗戰勝利後,孫元良又得到了一個好機會。
1948年,蔣介石感覺孫元良的叔父孫震想儲存實力,便找機會罷免他的權力。孫震也察覺到了蔣介石的意圖,為了保全自己的軍隊不被蔣介石吞并,同時自己仍有着控制權,張震便叫自己的侄子孫元良接替了自己。
孫元良畢竟是黃埔一期的學員,而且還是老蔣的嫡系,這樣順水推舟,孫元良再次爬到了位高權重的位置——16兵團司令,下轄47、41、99三個軍,雖然孫震是川軍的老底子,但是這隻軍隊當時可是配套的美式裝備。戰鬥力根本不亞于黃百韬這樣的一般兵團。但是這樣一支兵團落到了孫元良手中可不是一個好兆頭。
淮海戰役時的5大兵團:黃維兵團、邱清泉兵團、黃百韬兵團、李彌兵團和孫元良兵團。在這5個兵團中,其他4個全是戰功顯赫,打仗相當勇猛,而唯獨孫元良是靠關系做到這個位置的。
到了淮海戰役後期,黃百韬兵團已經被解放軍全部消滅,黃維也是瀕臨被消滅。這時杜聿明為了保全國軍的主力,帶着剩下的3個兵團往西南方向撤,剛到了河南,杜聿明就接到了蔣介石的指令,叫他去雙堆救黃維。結果杜聿明率領着三個兵團,30萬部隊,被華野在陳官莊包圍。
為了保住主力部隊,杜聿明在12月6日與邱清泉、孫元良和李彌進行了商讨,最終決定放棄救黃維,選擇從南突圍儲存實力。孫元良終于接到了突圍逃跑的指令,他回去馬上就進行了部署:
今晚開始突圍,部隊轉移到淮河以北與共軍進行戰鬥,突圍之後到阜陽集合。
在準備突圍前,為了快速地沖出包圍圈,孫元良還叫部下将重型武器、笨重的裝備全部銷毀,拉炮車的騾子也全部改為了騎兵用的馬。
但是在突圍前,杜聿明的聯絡官突然出現在了孫元良的指揮部,要求停止突圍。早就做好部署的孫元良哪裡還管得了這個,他送走了聯絡官,叫自己的通訊營将全部通訊裝置關閉,電台也停止發報,并且拒收來報。
如果以為孫元良是鐵了心要突圍?那就大錯特錯了。
孫元良認為自己如果突圍,剩下的兩個兵團肯定也會突圍,到時候他隻需要跟在邱清泉部隊的後面就可以跑出去,但是他沒有想到邱清泉兵團沒有選擇突圍,而是固守陣地。
孫元良先是将自己的部隊調到了邱清泉的後方,結果看邱清泉部隊沒有動靜,他就越過了邱清泉,自己準備突圍。殊不知丢掉了重武器的國軍士兵根本打不過解放軍,突圍失敗的孫元良看着解放軍朝自己沖了過來,他趕快率領部下往回跑,這一跑又跑到了國軍邱清泉第二兵團的陣地上,孫元良就這樣被解放軍和第二兵團夾擊。于是那一夜打了一場大混戰。
沒有重武器和防禦工事的16兵團一夜被消滅殆盡,僅剩了不到一萬殘兵敗将,随後這一萬人也被邱清泉收編。
混戰中,孫元良裝扮成了中尉,騙過了盤查,一個人成功逃脫,之後又裝扮成了農民逃到了河南信陽,輾轉多天回到了南京。而處于解放軍包圍圈裡的杜聿明、邱清泉等人要麼戰死,要麼被俘。
回到南京的孫元良向蔣介石說自己奮力殺敵,成功突圍,蔣介石聽信了他的謊言,叫他去四川重建立立16兵團,結果重建的16兵團沒多久就向解放軍投降了。
就這麼一個“逃兵”,在兵敗後逃到了台灣,一直活了103歲才去世,成為了黃埔一期學員中最後一個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