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孝與不孝

《詩經》中有這麼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反映了自古中華民族對孝的極為重視。

孝,在中國漢字中,它的結構尤為迷人。老在上,子在下,它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更意味着我們每個人身上不可推卸,重于天地的責任。但孝是什麼?不孝又是什麼?

孝,也是要順應時代潮流的。真正意義上漢傳統文化裡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内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是以孝的本質是“順從”。“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終身按照父親的價值取向行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以老師也是隻能認同不能頂撞的。在孔子時代,孝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而在傳統的俗語中一陣見血的指出了孔子的思想的錯誤之處。很多談論“孝”的文獻中都提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一不孝: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由此可見,孝,被賦予了時代意義,不同的時代有着不同的内涵。

但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時代怎樣更替,孝的大體方向是不變的,百行孝為先。不孝的基本主體也是不變的。其二不孝:家窮親老,不為祿仕。漢代趙岐的《十三經注》的解釋是: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同時也闡述了孝就是要尊敬父母,贍養父母的主體方向。

其三不孝,就是無後為大,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在西周時期,世所公認的孝的目的就是繁衍後代。不敬父母屬于不孝,但比起“無後”這件重大的事情來說,就算不上什麼了。可見無後的重要性。

從古至今,孝與不孝的觀念一直影響着世人,從小了說:可以使家庭和睦,鄰裡和諧。往大了講:孝,就是這樣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但這又有利于社會穩定,國泰民安。其利總是大于弊的,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上一篇: 秋天的樹葉
下一篇: 家鄉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