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主和諧之本源

“民主”這個詞誕生得比較晚,是近代才出現的。而“和諧”卻擁有着千年的曆史,古代的大同社會就是那時的和諧。

一談起民主與和諧,大家都會立刻聯系到國家、社會。沒錯,國家倡導民主,社會向往和諧,民主與和諧是一個集體的原則與精神。可另一方面,他們也是一種作為個體的人待人處事的境界。

民主源自寬容。假使一個人對别人的指責無法釋懷,那他一定容不得别人善意的谏言。而隻有“海納百川”的人才懂得民主,懂得尊重别人的思想,進而“有容乃大”。

大家不會忘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它出自唐太宗之口。魏征膽識謀略令人敬佩,他敢于在皇帝處理政務出現纰漏是挺身而出,直言而谏。但唐太宗的虛心納谏也令世人傳頌。身為一國之君,他以寬容之心對待屬下的沖撞之詞,奠定了那輝煌盛唐的根基。

和諧源自了解。倘若一個人對雞毛蒜皮的得失锱铢必較,那他一定耐不住别人對自己的一點虧欠。可隻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人才懂得和諧,懂得了解别人的行為,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

安徽桐城有一個“六尺巷”。據《桐城縣志》記載,清代大學士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争執,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于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隻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而張英卻以了解之心退了一步,回了那一封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詩:千裡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事情終以兩方互讓而圓滿結束。

民主與和諧,前者是對他人思想的尊重,後者是對他人行為的諒解。

當我們面對他人的建議,應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不僅是幼時我們就學習的準則,更是我們未來道路上體會民主的基礎。

當我們同他人相交共處,應将心比心,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着想。這不隻是挂在口邊千萬遍的規範,更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營造和諧的良方。

如果人們攜手行動,民主将綻放人們思想的光輝,和諧将賦予人們生活的美妙。

上一篇: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