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人們常常用“但是”這種借口來逃避做出選擇,以為可以避免失敗的可能進而為自己留有更好的成功機會。比如,“我想辭職,但是我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我想買個單反相機,但是怕信用卡還不上。”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趨避沖突”現象,指的是同一個目标對于個體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态。簡單的來說,是指某目标既可以滿足人的某些需求,同時又會構成某些威脅,對人來說同時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因而容易往往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
講個故事,蘇格拉底将他的學生帶到一片稻田中,讓學生們在其中找出他們認為最大的一顆稻穗,一直走到終點不能回頭選擇。結果是到最後,很多學生在稻田裡尋找最大的稻穗,認為眼前的稻穗還不夠好,最大的稻穗一定在後面。等到他們走到了稻田的盡頭,才發現自己兩手空空,别說是最大的稻穗了,連小一點的稻穗都沒有。
人們常常猶豫不決難以抉擇,總以為再等等就能有更好的機會或是更适合的時刻,就像蘇格拉底麥田裡最大一顆稻穗的故事一樣,最好的選擇不是等到最後,最大的稻穗也不一定在終點,盲目的等待往往錯失時機,而開始行動才能促成機會與本事。
其實行動才是最響亮的語言。早一點選擇,就算失敗,也能早一點改善與進步,進而為今後的成功增加了砝碼。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他們不會浪費時間“但是但是”尋找所謂最好的時機或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踟蹰不定。沒有那麼多的但是,沒有那麼多的伺機而動,付諸行動才是讓自己成長,即使失敗跌倒,也是無限接近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