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我已經看過很多遍了。
但有時在寂靜的深夜裡,還願意與魯迅先生的作品為伴。他的文字是深刻的,從他的文字裡,我仿佛聽到一個呐喊的聲音,看到一個彷徨的身影。魯迅先生的外表和藹,文字卻極富殺傷力;身軀瘦弱,喊聲卻振聾發聩。
魯迅是一個文人,卻為了挽救國人而奮鬥,他的呐喊是微弱的,卻撼動了華夏大地,喚醒了無數迷茫的心。讀魯迅的文章,常常泛起一陣感動。他筆下的人物都如此真實而鮮明地呈現在眼前,孔乙己、阿Q、祥林嫂……他的文章沒有風花雪月的浪漫,沒有紙醉金迷的放蕩,沒有金戈鐵馬的雄渾,也沒有借酒消愁的灑脫。但他的文章是現實的、平凡的、充滿諷刺意味。讀魯迅先生常有一種不可捉摸的樸實與厚重。仿佛文字之間充滿了古老的墨香,沉穩的筆杆中蘊藏着力量。他總像一個深刻而智慧的老者,清醒的筆調洞悉一切。
縱觀魯迅的一生,他一直都在為挽救國民而奮鬥。學生時代,他發現身體的救治無法改變根本的思想,于是棄醫從文,志在對國民于根本的療效,“改變他們的精神”。在新文化運動中,他是革命的旗手。在生命的最後,他依然不斷的創作,用手中的筆推動着中國人思想的進步。
我合上書,翻開扉頁。紙頁微微泛黃,封凍着氤氲千年的凝重。序言裡,筆者對魯迅作了如是的評價:“魯迅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我總覺得,以此來評價這位文化偉人顯然不夠。我信手在紙上塗寫我心中所暗誦的句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盡管後人對魯迅評價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他是時代的先驅,手中堅硬的筆杆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隐隐約約中,我常常看到一個瘦弱的老人,從甯靜的夜幕中跳出來。他的頭發根根直豎,留着隸體一字的胡須,抽着一根發黃的煙,大叫道:“救救孩子!”蒼老的聲音有些顫抖,手上的青筋分明。
猛的向窗外看,又什麼都沒有,也是甯靜的。窗外的寒風吹進來,吹進一縷月光。燈下,我又看到魯迅的文字,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