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曆史上有關“寬容”的佳話不勝枚舉。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寬容,為他人留點空間才能友好相處,給自己留點空白才會快樂度日。
對待他人,遇事讓出三分,自己就會多一份愛心;為他人留下三分寬恕,人際關系自然就不會緊張,凡事為他人着想,寬以待人,世界就會多一份美好。在人生的舞台,假若你沒有寬容的胸懷,就無法與人和睦相處,即使是你一身清白,也要允許他人錯誤,甚至是别人的刁難或者傷害……你都包容了解,檢討自身,誤會就會迎刃而解,就能化幹戈為玉帛,化誤會為了解,小肚雞腸讓位給虛懷若谷,最終就會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正如人們所說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讓是樸素的,如同泥土,卻厚德載萬物;舉動是細小的,如白雪,純樸高潔,寬大而有氣量,不計較不追究。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韓信從市井屠夫胯下鑽過,對屠夫咄咄逼人的氣勢做出了退讓。蔺相如廉頗負荊請罪,唱出了一首将相和,使強秦不敢欺侮趙國,清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葉侍郞毗鄰而居,為造房争地皮勸其母:“千裡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其家人立即把牆讓三尺。他讓出了風度,讓出了理智,展現出了個人的魅力、遠見。
對于一些可以展現一個人良好品質的事,或一些無傷大雅的事,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锱铢計較,該讓就讓吧,這樣不但不會使我們有所損失,反而會展現我們博大胸襟,何樂而不為?
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就像在夕陽下随風緩緩流動的金色沙粒,盡管渺小,但它流的弧線卻能交錯輝映出晚霞中最美麗的波紋。我相信隻要每個人都能寬以待人,遇事讓三分,我們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