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說:“十九世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人,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不錯,但我更欽佩後者,這是個人觀點。
在不知道她的存在之前,我想象不到這個世界會有這麼不幸但卻堅強的人。她感受不到光明,說不出話,甚至聽不到别人對她說些什麼。有時我甚至會想,如果她是一個正常人,結局還會是這樣嗎?我不妨大膽推測一下。可能她自己也這麼想過。
我并不了解她,她寫過的書我隻讀過一本,但很榮幸的讀到了她的代表作《假如借我三天光明》。它讓我深入了解了這個在十九世紀創造了奇迹的靈魂人物——海倫·凱勒。
一歲半時的急性腦充血,改變了她的世界,颠覆了她的人生。她從此生活在黑暗無聲的世界裡。變得暴躁因為她表達不出她的意思,旁人當然也聽不懂。并且海倫的父母不忍心看到她做錯事受到懲罰的樣子,反之會給她一顆糖。為什麼要這樣做,大概是因為太愛海倫了,又或許是因為她的不幸讓父母都同情。但會不會因為父母的同情,讓她最終變成一個可恨的人啊。我也不知道,隻能在心裡小小的猜測一下。不過這讓我懂得了,原來父母做的不全是對的,但是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在1987年3月3号在海倫七歲的時候,一絲光芒照進了那個封閉已久的黑暗世界。
這一天的相見兩人都不會想到之後的結果,海倫父母隻是讓海倫像正常人一樣表達自己的意思,安妮·莎莉文老師,也隻不過是想找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這樣的原由居然可以改變人生,天啊!這種荒唐的相遇或許連上帝都想象不到吧!
初次相見時兩人似乎相處的不錯,那天海倫學會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個單詞:doll。隻不過她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甚至不知道那是在寫字,她滿心歡喜的學會了。但是通向成功的路并非是條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尤其是海倫這樣的特殊人群中的特殊人群,她所承受的注定要比别人多。
但有一次,在同海倫的家人共進晚餐的同時,海倫不雅的行為激起了莎莉文和海倫精神的鬥争。她亂拿别人盤子裡的食物,不會用刀叉,用手抓牛排,如果有人不給她,她就會大吵大鬧。
這一舉動讓莎莉文清楚的知道了,長期的不受管教已經讓海倫形成了一種唯我獨尊的心态。她的時而安靜時而暴躁就像是一頭小野獸,一顆定時炸彈,說不準什麼時候就爆炸。但她沒有退縮她,因為這是一場思想的戰争。
說實話我十分欽佩莎莉文的耐心,但換個角度想想,當海倫的家庭老師是莎莉文當時的唯一一份工作。或許是因為那點微薄的工資,讓她不忍心放棄罷了。真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啊!
漸漸地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之下,海倫的性格變得沉穩起來。學到了更多新的知識,知道了餐桌禮儀;體會到了人情世故,甚至懂得了思考。其實我非常想知道海倫是如何克服障礙,知道懂得并且學會了這一切。也許隻有她知道,如果隻有和她一樣才能明白的話,那我甯願一生都不去了解這種感受。
我又不禁感歎起她的身世與經曆。
但求學的經曆并不像想象中那麼順利,哈佛大學雖然答應招收她,但通過莎莉文老師在海倫手上寫字來知道老師在課上講些什麼是不是有些太荒謬了?但她們正在這不可思議中讓海倫成功畢業!
海倫的一生有太多的幸運和不幸,到底是不幸多些,還是幸運多些,這誰都不知道。因為我們都不是她,隻有她自己感受的到!
人們常說: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但上帝似乎永遠沒有征求過我們的意見,問問我們願不願意關上那扇門。如果放在海倫身上,視覺,聽覺,和說話的能力是關上的那扇門,開啟的那扇窗或許就是身殘志堅的意志的話。我很好奇的想知道,海倫願不願意關上這門開啟那窗。看文章的字裡行間,或許是不願意的吧。
文章的最後她說:在所有感官中,視覺一定是最讓人賞心悅目的吧!可見她對光明的渴望。不過好在她感受到過,隻是不知道她還記不記得那種感受。
《假如借我三天光明》其中這個借字讓我感受到了海倫對光明的渴望和乞求,如果真的可以借走光明,那麼我相信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她也會奮不顧身的去交換吧!
海倫·凱勒,這個名字包含了太多的意義,這個圍繞光芒的名字背後有太多心酸了。但這個名字會永遠在夜晚的星空上高高挂起,成為最明亮的星星。這個名字會是每個人生命中不謝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