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非常多且優秀的民間藝術,其中“舞獅”當為人們最熟悉之一。
現如今舞獅大緻分為南北兩派,北獅起源較早,但論文化影響上,南獅則較為出色。
北獅
北獅造型寫實,相較于南獅則顯得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發,獅頭系紅結為雄獅,系綠結為雌獅。
北獅一般都是雌獅成對出現,再配上一對幼獅,互相玩鬧,盡顯天倫。表演配樂以京钹、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廣東等地的“醒獅”最具代表性。
造型上南獅較為威猛,舞動時着重于表現獅子的形态,一般都是兩人共舞一頭。
獅頭跟北獅的寫實有很大不同,以戲曲臉譜作鑒,色彩豔麗,制造考究,眼簾和嘴都可以動,更豐富了對神态的表達。
其實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因為我國不是獅子的栖息地,是以有部分人認為“獅”應該是指狗或貔貅等瑞獸。《廣韻》中有“獅,犬生二子。”之說,意味添丁喜事,吉祥喜慶。
南獅的獅頭上有隻角,據傳以前是用鐵打造,用于舞獅時的“武鬥”。
南獅傳統上的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三種,不光顔色和裝飾不同,舞法也是根據三種人物性格而定。
紅色獅頭為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财富(關羽有武财神之稱);黃色獅頭為劉備獅,代表澤被蒼生、仁義、貴氣;黑色獅頭為張飛獅, 代表霸氣、勇猛。
關公獅
劉備獅
張飛獅
一般喜慶之事常用紅黃獅頭,黑色的張飛獅隻在比賽或踢館時用。
南獅獅頭在外形上也大緻分為兩類,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
鶴山裝獅獅頭較扁長,嘴突出如鴨嘴,内行又稱之為“鴨嘴獅”。
佛山裝獅獅頭大而圓,額寬嘴平。
兩者不光外形,在動作上也各不相同,佛裝獅威武莊嚴,鶴裝獅靈活輕盈。
現在還有佛鶴裝,取長補短,合二為一。多用于體育競賽,很多獅隊也會将它作為常用獅頭。
起源
最早在《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三國時期解釋的意思為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到唐朝有了“醒獅”之說,傳說唐明皇遊月殿時夢見一隻五彩缤紛、寬口大鼻的獨角獸,這隻獨角獸對唐明皇毫無惡意,在其面前玩着滾球,姿态威武。
唐明皇醒後想要重見此獸,他要近臣把夢裡的瑞獸仿造出來,再配上雄壯的鑼鼓編舞,唐《太平樂》還有個名字便是《五方獅子舞》。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首詩便是描述“舞獅”
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
舞獅在我國的民俗傳統裡,一直便有驅邪避鬼之意。每逢喜慶節日,便會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随着華人移居海外,很多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向國外輸出,舞獅便是最具代表性之一。
世界很多地方每年都會舉辦醒獅大賽,比較著名的國際賽事是兩年一度的“雲頂世界獅王争霸賽”。
現如今舞獅已經不單是表演性質,作為一項體育競技項目,它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中的陽剛,在海外做到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